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对脑卒中发生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2-09-08 07:14李菲蒋文平韩书琴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总分

李菲 蒋文平 韩书琴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卒中是一类具有很高发病率、死亡率的急性脑部血管方面疾病,病人可表现出肢体方面的功能障碍以及偏瘫情况[1]。脑卒中后发生轻度偏瘫的病人可实施上下肢的弯曲与伸直活动;脑卒中后发生重度偏瘫病人则只能卧床不起,患肢可继发肌萎缩、关节痉挛等相关的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亦是未成年人群发生残疾的重要原因[1]。

目前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的病人主要治疗手段是功能康复训练,着重于对患肢的训练和康复,但由于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肢体自主运动方面并不充分,甚至合并自身感觉方面的障碍以及难以主动参与,导致康复时间延长[1]。

感觉神经方面肌肉促进技术(PNF)是采用螺旋对角的运动方式扩散、强化、阻力、时序等改善患侧肢体功能障碍,并利用牵引、牵伸、施加阻力及关节挤压等本体的刺激,经过立位健侧的肢体迈步抗阻将患肢的动态稳定进一步提高,减少健肢的摆动影响患肢的负重控制情况,促进患肢康复[2]。中医按摩手法对病人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应用PNF结合手法治疗对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旨在探讨其对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治疗的脑卒中后发生偏瘫100例病人。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50例。

诊断标准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的学术会议》关于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的诊断[3],并同头颅方面的影像学确诊。纳入标准:经MRI等头颅方面的影像学确诊是脑卒中;出现肢体方面的偏瘫;均是第一次发病,发病的时长在6 w以内;生命体征十分的稳定,并未出现严重的认知功能方面障碍,入院前未实施任何方式的康复训练;不合并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病昏迷、、颅内高压及相关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不合并脏器肿瘤及免疫功能障碍者;病人或监护人知情同意,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平均的发病年龄是(63.51±11.37)岁;平均的病程则为(4.81±1.55)周;偏瘫在左侧的病人19例,偏瘫在右侧的病人3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的发病年龄是(62.39±10.29)岁;平均的病程则为(4.68±1.60)w;偏瘫在左侧的病人23例,偏瘫在右侧的病人 27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药物对其血糖、血压、血脂、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并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和《康复医学》给予病人综合性的相关康复功能的训练[5]。在此基础上,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均持续治疗12 w。

1.2.1 对照组

给予PNF技术训练:按Brunnstrom提出的规律进行实施。应用屈曲-内收-外旋模式、屈曲-外展-内旋模式、伸展-外展-内旋模式、伸展-内收-外旋模式对病人进行肌肉收缩的诱发,激发患侧本体感觉,以合适的牵张、节律性稳定、动态反转等技术,对患侧躯干和上下肢进行运动功能的调节,并辅以病人步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动作等训练。每日1次。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痉挛中式手法治疗。以快速中式揉捏手法同侧的做功肌群给与适当的刺激(揉捏的频率为80-100次·min-1,点压的时间则为15-20 s·次-1),对患肢关节、软组织及肌群进行揉压按摩(肱三头肌、三角肌、腕背伸肌、伸腕肌、下肢的腓骨长肌、胫前肌、腓骨短肌、大、小鱼际等),1次·d-1,每周5次。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采用改良Ashworth评价量[10]表进行评价:(1)显效:肌张力下降2级以上,病人能力生活达到基本自理;(2)有效:肌张力评定下降1级以上;(3)无效:病人治疗前后肌张力无变化,症状加重或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肢体功能

应用Fugl-Meyer(FMA)评分表、Barthel指数对病人肢体功能进行评估。

1.3.3 运动功能

采用Holden功能的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的量表(BBS)、运动功能方面的评估量表(MAS)评价病人具体的恢复情况。

1.3.4 肌力分级

对比分析两组的肌力分级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结果用(±SD)代表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例数(%)代表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以卡方检验比较,频数不足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提高临床疗效

研究组病人治疗后显效26例,有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而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改善肢体功能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 FMA总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总分、Barthel指数上升的更加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

2.3 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改善运动功能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FAC总分、BBS总分、MAS总分及 10MWS均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FAC总分、BBS总分、MAS总分及10MWS上升得更加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能力比较

2.4 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改善肌力分级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肌 力 分 级 显 著 上 升 (χ2=41.262 ,χ2=65.673 ,P=0.000)。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病人应用PNF联合中医手法治疗后,肌力分级上升更加明显(X2=151.414,P=0.000),见表4。

表4 病人肌力分级及康复情况

3 讨论

PNF已渐渐地成为了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核心的康复方面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对关节的感受器给予挤压激活,刺激关节的周围肌肉进行收缩,以最高的牵张和阻力诱发肌肉很强的反应,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同时PNF还可通过视觉及言语方面的刺激发挥引导运动模式的发生,以不同方式刺激和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对异常的神经模式进行抑制,提高病人的上主动肢运动的相关功能[2,6]。本研究结果证实,给予对照组病人单独进行 PNF技术后,临床有效率为72.00%,临床疗效较好,病人FMA总分、Barthel指数、FAC总分、BBS总分、MAS总分及10MWS显著上升;肌力分级及康复人数显著上升,说明可促进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和运动能力;有效的调节病人行走、站立、协调以及平衡等相关的功能。

手法治疗是一类适用于颈臂痛症、颈背肩胛区域软组织发生病变等的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斜扳的手法、牵扳的手法、坐位旋转的手法,其治疗机制是采用生物力学的理论,借助手法让病人的神经根粘连获得松解,从而发挥神经根减压的效果[12]。近年来,手法治疗的疗效已被逐渐肯定和推广,可较好的治疗颈背肩胛部软组织病变、颈臂痛症、肩周炎、颈源性的头痛、肋软骨错位、腰椎小关节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以治疗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颈痛或腰痛的疗效最为显著[6]。

近年中医手法治疗已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的临床护理[6]。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给与病人PNF联合中医手法治疗后,病人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为88.00%,FMA总分、Barthel指数、FAC总分、BBS总分、MAS总分及10MWS上升更加明显,肌力分级及康复人数上升更加明显,说明推拿手法通过按摩、揉压、弹拨即捏拿等方法放松肩周围肌肉、相关肌群及软组织的肌肉痉挛,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让水肿、渗出缓解,降低异常的肌张力,让酸性的代谢物质对神经的末梢刺激缓解,增强新陈代谢,以达到缓解减轻疼痛并促进本体感觉输入的疗效。

综上所述,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手法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的病人日常生活和肢体运动能力,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总分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漫画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