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作品中的构成与意味

2022-09-08 07:05
名家名作 2022年14期
关键词:意味形式图形

黄 婧

一、“造形”与“构成”

一幅造形成立的绘画作品需要具备形式完备的构成感。说文解字中所讨论的“造形”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造型”,其语义不同。“型”组词可为模型、型号、类型等,给人一种三维空间上的造型传达。在德国美学理论家莱辛的《拉奥孔》著作中首次出现“造型”一词,而造型能力是指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视觉性的立体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形”的组词可为图形、形体、外形、形状、形式等,皆为二维平面。在二维平面上构架平面图形的能力就是“造形能力”的体现。常人看待物体是不经提炼的,所以侧重于关注物体的内轮廓线,是对造型方面的体察。而艺术绘画从事者,其造形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画家区别于普通人的重要特性,所以对事物独特的观察视角、知性解读尤为重要。

每个人观看事物的方法与形式都不是照相式的简单记录,因为我们的意识与价值观会让我们看见的领域各不相同,视觉上所要寻找的必然是我们内心所想看到的事物。因此,画家只有具备了“造形意识”,画家的眼睛才能感知到图形形体的意义与魅力。“造形”是具有主观性、能动性与过程性的,不同于“造型”最主要的特性是:它是一个动词,对造形的敏感度决定画家对图形的自主归纳与自觉组织的思维能力。在这里,图形是指“平面图形”,是归属于绘画造形上的。平面图形是绘画作品上体现为几何图形形体,是封闭平面状的,是具象绘画作品中的隐性构成。抽象绘画则是把“平面图形”作为显性构成加以体现。

任何概念都不同于射线的单向延伸而是具备双向解读的特性。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矛盾,同时也具备包容性与兼容性。事物与事物的边界线是很难整齐划一的,它们的边界都具备模糊性。绘画作品的构成也经常存在对立的元素。如点与面、面与线、具象与抽象、立体与平面、明与暗等都是对立并存的,它们可双向解读、相互交融与转换,并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比如具象绘画一定需要有抽象结构加以支撑,所以具象绘画里必定有抽象元素。其中涉及到的是形的本质、动势、明度;图形表意、绘画调性、点线面、黑白灰等绘画语言。视觉研究表明抽象元素可直接刺激并作用于人的大脑图层及视觉心理,因为人类的视觉、知觉能够本能地将图像概括并加以整合。西方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人会根据自身经验的原始组织对事物进行整合,对无序进行有序化处理。我们不会对杂乱无章、繁琐的图像感兴趣,因为它们会引起我们的视觉疲惫。现当代,我们熟知的品牌Logo设计都是简约平面化、几何化的,可以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并且过目不忘,达到品牌宣传的效果,且美观度符合人的审美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在绘画作品中一定会有潜在的抽象元素,在绘画中直接体现几何平面造形或者是具象绘画中隐于画面的抽象构成进行表意。虽说必须概括从简却也不可简单乏味,不可如同“白开水”一样简单明了,而是应同品茶一般有着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创作者需要找到平衡点,也就是“支点”,需要具有平面图形独有的味道,也就是所创造的“形”必须是与人的情感、品性、行为相联系。有生命迹象存在的“形”才是具有张力与审美价值的。绘画之所以被称为语言,是因为外在图形可以和我们的内在心理产生一定的联系,是具有通感的。图形是可以传情达意的,画家必须去创造有情感的形式结构,因为情感本身是没有形式的,形式却是可以赋予并产生情感的,不能传达情感的形式则是没有意味的形式。

二、“意味”与“形式”

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内心。因为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不是浮于表面的形状,而是由表及里地触动我们的心弦。我们的情感与追求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都发生了质变,其情感解除了本身的负担。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与生命的体现而不是情感本身所带来的重负。我们可以在艺术上看到我们灵魂最深处、最多样与最复杂的运动。这种情感的运动不是单一化的,而是与造形语言相适应,双向运动的——欢快与悲痛、平静与悸动、恐怖与安详……二者之间持续摆动的过程,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形式。对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概念其实最大的不同在于生命是具有整体性的。柏拉图在区别生命体与无生命体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个物体拆解开,又组装回去,物体又回到了原来的形态。之后,他对青蛙进行解剖分解,却无法再还原青蛙本身,因为青蛙在拆解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使之无法还原。所以生命是无法拆分的,它是一个整体。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画面中的每一个符号与构成都是组成生命的整体,是情感的意象。艺术家竭力想要传达的绝对不是生命的表象,而应是“内在生命”。我们与生俱来骨子里所存在的东西,即人性最原始的美好,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的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打破西方一直以来的重形式说。一件艺术品一旦具备生命意味就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共性特征,是艺术生命的体现。

“意”是“音”与“心”的结合,顾名思义是来自内心的声音。“味”则是一种情感符号,是画家落笔形成的轨迹,形式背后的味道。苏珊·朗格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称为一种情感符号化,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把情感的表现和形式进行统一,把表现论与形式论相统一。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可以是很多媒介,而内在内容应是心象之间的传情达意,是情感体验。艺术的分内之事从来都是描绘客观世界,去揭开人类表层生命下最内心深处的“自我”。“引诱”我们去艺术家精心策划的舞会,引领我们去拨动生命与灵魂深处最隐秘的琴弦。这是如同某种节奏——我们的生命与呼吸所带来的节奏与韵律,是言语所不能传达的情感与体验。艺术家通过艺术品去表达不可用言语表述的东西,可以是欢乐、悲伤、希望、恐惧,都是因人而异的情感与活着的规律。所以艺术品是不能东拼西凑的。总而言之,艺术作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它是一个整体。一首诗歌、一幅画、一场歌剧……都是不可拆分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康德说过:“一件美的艺术品的形式是具有合目的性的,是不受任何矫揉造作人为强制与束缚,因为艺术品像是自然的产物。”康德强调艺术的本质属性必然是气韵天成的一种生命形式。

“意味”与“形式”在中国与其说是“有意味的形式”,不如理解为“有形式的意味”,其重点在于“意味”而不在“形式”。西方是先重视形式的再现,而慢慢意识到意味的表现的重要性。在演变过程也出现了许多对艺术的学说,可谓是仁者见仁,不一而足。中国的艺术在早前就以“生命”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美学思想。中国的艺术是以“气韵生动”为内涵的形式,重在“意味”,重内容大于形式。南朝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最早提及“气韵生动”这个词。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位于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西方关于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与苏珊·朗格所提出的情感符号与生命形式虽然与中国的“气韵生动”存在一致性,但中国的艺术形式有着它自身的意蕴美,有着我们独特的文化土壤。

在“造形”部分我们提到以形达意。运用抽象元素包括几何形感、色彩、点线面与黑白灰对比等语言符号去表达情意与思想,去构成画面整体的生命体现。那中国的“造形”一说必是水墨传情、书法写意,是以观照、体味、迁想妙得、体悟等审美感知方式。中国画重写意、章法。将自己的感知与妙悟,通过水墨等外在形式去传达精神的内在意味。在运笔用墨中传达来自生命的张力与韵致。意在笔先,笔随心动,“气”注入笔墨运展,在节奏与律动中的“韵”油然而生。

三、中西方绘画的“意味”与“形式”

美是一种谐和的形式,画面中的美与丑的形象都是为了烘托画面整体的完美。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的是以油画为主的形式语言。我们通常都会喜欢儿童的绘画作品,因为儿童艺术给我们一种纯洁、真诚的感受,是一种很原始的状态。儿童看待事物往往是很简单、概括的,比如他们看到一颗苹果会说:“苹果好圆啊!就像一个圆形。”他们往往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图案去解说,而这正是对形体正负形的一种高度提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在西方艺术世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回归儿童艺术、原始艺术的形态。如毕加索一生的绘画经历了很多时期的不断更替与进步。在经历蓝色时期与粉色时期之后,他实现了对造形的高度概括与对绘画语言符号形式的解读。他的立体主义时期,画知不画见,打破一直以来传统绘画的单一局面。巴勃罗·毕加索可以称之为艺术界的天才画家。《亚威农少女》是这位天才艺术家的代表作,它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毕加索打破传统的透视三维空间,转而表现二维平面的空间形式。其抽象构成给人的大脑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他将人体化为几何符号语言进行重组、分割,面与面的衔接与转换,点与线的结合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不仅运用了几何化造形,也有用“线”造形。画面中的女人的身体轮廓大都由线来塑造,采用了斜线或曲线,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不一,富有变化却井然有序。大体上运用非洲木雕形式的造形语言及其形体结构元素语言,线条的方向、力度与色彩的对比搭配加强构成画面的“势”与“调性”。古人云,得势则一隅皆是,失势则满幅皆非。可见“势”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中国画理与西方画理皆强调势的意识的重要性。“势”能让画面气韵贯通、浑然一体而富有生机。造势传情,使画面获得更好的视觉感受,体现的是画家的文化认知与绘画修养。

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有可控与不可控的因素,这与艺术家的性格、生平经历、生活习惯、时代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毕加索的艺术道路很神秘,没有正式拜师学艺,因此没有特定的老师,也同样没有弟子。没有人像他一样风格多变且举世皆知。如果想探究清楚他那风格迥异的作品主线,就需要探究他所注入的情感、时间与生命。我认为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是他创造出来最伟大的作品。其中,毕加索所运用的异形同构也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最核心的要义。从成熟的思维回归非成熟的状态去传达情感,可谓返璞归真,而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西方艺术家米罗那充满童心的绘画,其实也蕴含着神秘的情感。中国林则徐的书法作品,也有如孩童般的字体,用“拙”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而这“拙”定当是连城之璧。

油画引进中国的同时,西方艺术也受到了中国“写意”的影响。毕加索在看到中国画时不禁感叹中国渊深的艺术境界。中国白描的水墨用“线”,用虚实、粗细、长短、缓急来表达自然之物的情态与结构,富于变化且富有情感,在视觉与心灵上给人一种百转千回、余音绕梁之感,富有诗情画意之美。它是一种情感语言,同时也是艺术家情感的传达与个人修养、品性、谈吐的流露。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主张“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其实同西方“有意味的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家齐白石一生所绘的自然之物皆是在探寻那生命的真谛,如栩栩如生的芋叶蟋蟀,似乎在静止的画作中也能听到蟋蟀的歌声,宣示着秋日强悍的生命力。艺术家不仅要描绘客观之物的自然形态,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物象进行取舍归纳、沉淀、抽象,转换纯粹艺术语言符号,然后再去构成一件有生命形式的艺术品。中国画中运用的水墨用“线”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达到忘我境界时诉说的“心迹”,是物我两忘时心灵旅途的展现。笔所到之处,即是思绪流动的痕迹。

四、结语

艺术家通过“造形”与“构成”去传达“意味”与“形式”。那种特殊的、不可言状的、微妙的审美情感是“意味”的表达,是对自然物的美的情感。自古以来,“味”与“美”脱不了关系——羊大为美,古人对肥大鲜美的羊赋予美,所以美与味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传情达意中“意”是不可或缺的,“形式”既是艺术的核心要素。种种表明“有意味的形式”必然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家穷其一生,日日以笔为伍想要表达的事物,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诠释着人世间的情感与生命的意义。现当代,很多艺术家都在求新求异,把艺术创新作为标准而忽视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承。求异未必被青睐,倒是传统古意更使人为之器重。最新潮的时尚界,也经常感慨时尚就是一种轮回。不是说创新不重要,内在的精神涵养才是最重要的,思想情感上“形式”的革新往往比外部形式的创新更重要。拥有着生命之根的艺术作品才是永恒。

猜你喜欢
意味形式图形
印章的意味
美的意味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分图形
找图形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