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巧构开生面
——林清卿五方薄意的文化内涵

2022-09-08 07:05陈明光
名家名作 2022年14期
关键词:萱草荷塘

陈明光

所谓石缘说的是美石与人的不解之缘:石具灵秀温润之品质,而人赋含蓄隽永之意趣。前者乃是天生丽质,后者则属文化内涵。林清卿所刻五方寿山石薄意就见证了一段由石缘而生之意匠经营。林氏师法西门派风格,又学画多年以涵泳文人意趣,终于成就寿山石印雕由浅浮雕到薄意的华丽蜕变。他在收藏甚富的文人藏家处做秀工,与饱学之士常相切磋又有幸得见前辈名家精品力作,从此眼界大开,技艺精进。清卿尝为螺洲陈氏制作《荷塘》《萱草》《云蝠》《蟹芦》《老僧观月》五方薄意。当彼之时,每将主家所藏西门派鼻祖潘玉茂之菇钮扁方章置于案头,朝夕摩挲而有所悟。此章色黄,为难得一见之寺坪水晶冻。惜乎章料之中杂有黑斑,洵为美石之微瑕。作为一代宗师,潘玉茂匠心独运,将自然之缺陷点化为培养菌菇的枯木朽株——由俏色巧雕补苴罅漏,可谓因材以施技,变弊而为利。以精妙绝伦的开丝技法在方寸之间尽显细密均匀之菌褶,非西门派开山孰能及此?当清卿把玩此妙手偶得之佳作,必对师祖随形就势之工巧心悦而诚服。而其焦心苦虑、念兹在兹者,则是如何运刀如笔,将天生地就之良材美质化为画意盎然的薄意方章。

一、 高山冻《荷塘》方章

《荷塘》(如图1)材质乃润泽可人的高山冻。君子比德于玉,士夫者流每以和田美玉之质感作为评判印石品级的隐形标尺。一般而言,文人藏家更为青睐温润之“冻石”而非透明之“晶石”,就像其推崇含蓄委婉之人格甚于直截了当之性情。俗谚有谓“一相顶九工”——林清卿相石多日,反复推敲,最终将高山冻制为《荷塘》方章。一如菇钮扁方,《荷塘》中央之砂丁被巧妙刻成荷边旁逸斜出之芦花。作为主题图案的莲花荷叶则风姿绰约、红艳可人,仿佛沐浴于夏日骄阳之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面对西湖十里荷花触景生情,写下传诵千古之诗篇。而林清卿则以刀为笔,将莲荷映日的夏塘清趣如通景画般呈现于玉润冰清的方章四面。荷塘之上还有几只展翅飞舞之蜻蜓,给幽静之景致平添了些许动感。生趣盎然的构图不禁使人联想诚斋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道是读杨万里之诗,诗中有画;观林清卿之画,画中有诗。《荷塘》薄意章法严谨,疏密有度,虽为平面构图却不无立体空间的纵深感。诗情画意之图景展现作者独出机杼之匠心。

图1 高山冻《荷塘》方章 (图片来自私人藏品)

二、杜陵冻《萱草》方章

寿山都成坑常见澄澈的杜陵晶,却罕睹温润的杜陵冻。《萱草》(如图2)以极品冻石为地,可谓良材难得。主人宝藏章料多年而未付刻,似在等待林清卿这样旷世不遇的高手为其运刀雕镂。美石最能激发创作之灵感——清卿精思傅会,数月乃成。他以极简之技法写景状物,仅寥寥数刀就尽得其神采。从全景拓片可见,《萱草》三面构图以表现嶙峋山石、葱郁萱草,而在石质最佳之面仅留下意味深长之一刀。文人画讲究计白当黑。留白之处虽未着墨,却是谋图布局不可或缺之背景,虚实相生才有无穷之意趣。林氏深谙画理,遂将杜陵冻绝佳之地作为《萱草》构图的“留白”。谁谓天然无画图?朴质无华最怡目。萱草乃多年生草本植物,细长枝端开出状如百合的橘黄之花,分外艳丽迷人。此草又有“忘忧草”之别名。古时游子远行之际,每于北堂种萱,冀以减缓慈母之思。孟郊《游子》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历代文人赋诗作词常以萱草起兴,寄寓其对无忧无虑之向往,正所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合欢疏肝蠲怒,萱草解郁忘忧,二者作为中草药皆有安神宁志之功效。清卿以“萱草”为题创作薄意,殆有“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寓意。

图2 杜陵冻《萱草》方章(图片来自私人藏品)

三、坑头水晶冻《云蝠》方章

《云蝠》(如图3)为坑头水晶冻质地。此类题材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自清初以来即为不同艺术门类争相表现,也理所当然易落俗套。而林清卿的构思则与世俗想象颇异其趣:画面上方但见祥云缭绕,五蝠齐飞,而下方则表现山石荦确,苇草葱茏。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有云:“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林氏心中之“福”并非意外来财或诸如此者,而是夫唱妇随、家庭和睦。传统山水画中常用斧劈皴勾勒维石岩岩的北方山水,而以披麻皴刻画起伏柔缓的南方丘陵。清卿此章有意借鉴绘画的斧劈皴技法,遂令磐石之阳刚与蒲苇之阴柔相得而益彰。画面中祥云缭绕之表现最具匠心。凡轮廓清晰、状态稳定之物事皆可依样画葫芦,而虚无缥缈之烟云则不然。云霞明灭、飘忽不定,图之于纸上已属不易,刻之于方章更见难度。也唯其如此,描摹云彩最能考验艺术家造型之功力。林清卿运刀之技可谓炉火纯青,在方寸之间尽显行云流水之轻灵,正所谓“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在艺术创作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最是不易。只要运思稍有板滞,便不由自主在造型上露出拘谨之怯态。清卿刀法之灵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其精神已臻出神入化。

图3 坑头水晶冻《云蝠》方章(图片来自私人藏品)

四、田黄《蟹芦》方章

《蟹芦》(如图4)则熔薄意与浅浮雕于一炉,甚为罕见。作者巧借田石的乌鸦皮色刻蟹,浮雕状物栩栩如生。而背面则以薄意技法雕出两根芦苇,于疏朗中尽显深秋之肃杀。金秋时节正是螃蟹膏肥脂满,供人大快朵颐之际。闽地有种生活于淡水和海水交界处的螃蟹,味道异常鲜美,其口感之佳不仅胜过海蟹,就连闻名遐迩的大闸蟹也有所不及,本地人名之曰红鲟。林清卿妙手刻画者当即闽人习见习闻之红鲟。方章之上芦黄而鲟肥,见此横行之辈令人食指大动,不禁思念鲜甜莫名的鲟膏之味。相传西晋文学家张季鹰家住苏州吴江,当地莼羹鲈鱼风味绝佳。他在洛阳为官,仕途多有不顺。有年秋风起时,季鹰格外思念故乡莼鲈,就以此为由辞官归里。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莼鲈之思”。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辛弃疾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他有意引用张季鹰的典故借题发挥,以古人杯酒浇自家块垒。家乡的滋味总是让人魂牵梦萦,而唯有吴地土著方能体会不足为外人道的“莼鲈之思”。闽人观此《蟹芦》方章,或许也会油然生发怀乡恋土的“红鲟之思”。

图4 田黄《蟹芦》方章(图片来自私人藏品)

五、 高山冻《老僧观月》

与上述四方印章写景状物不同,《老僧观月》(如图5)着意刻画方外之人修行悟道之形象,在清卿薄意作品中独树一格。此章材质为上佳之高山冻。构图表现皓月当空,下有老僧坐于石上,他举头望月,若有所思,又若有所悟……一轮明月高挂空中,常为激发人类玄思妙悟的灵感源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人张若虚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人苏子瞻的喟叹。而佛门高僧观月所悟,又与文人士大夫有所不同。禅宗以月譬法,以指喻教,借以说明文字与真理之关系。《楞严经》卷二有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在佛家看来,真理如同天上明月,死于句下的愚人只见示月之指,而忘月之本体,遂与佛家至道妙理渺然无缘。愚痴之辈冥顽不灵,可方所在多有之顽石;而得道之人灵明发露,堪比难得一见之灵石。当温润秀美的高山冻石在大匠刀下幻变观月得悟之意象,或许也随此不可思议之因缘证悟自身通灵之性……寿山石与佛家之缘分可谓由来已久。从佛造像之雕制到寺坪石之采掘皆历历可见,而《老僧观月》则昭示所结之缘已然深至佛学义理层面。

图5 高山冻《老僧观月》方章(图片来自私人藏品)

明画理者多不擅刻石,擅刻石者多不明画理。林清卿兼具二者之长,故其薄意之精妙前无古人,后乏来者。从谋图布局可见一代宗师如何独辟蹊径,将国画之意趣才情淋漓尽致展现于寿山石的方寸之间。清卿之“画”虽刻石上,却依稀可见丹青高手挥毫纸绢之放逸。而洋溢于画面的书卷气更彰显了作者渊深博厚的文化修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薄意端雅秀逸之风致盖与明清文人画一脉相承,而和汉画像朴厚雄强之韵味迥不相侔。可想而知,风流蕴藉表现于石上远比纸绢之间为难。《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林氏以天纵之资令寿山石雕别开生面,在其生前虽未授徒传艺,及其身后却门庭光大、绍嗣不绝。习薄意者莫不沾其艺术恩泽。然学清卿之形易,得清卿之神难。五方薄意有如珠玉在前,后学晚辈对之当有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感。

猜你喜欢
萱草荷塘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花
荷塘音乐会
“忘忧草”真的可以忘忧吗
荷塘
荷塘里的“怪物”
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
上海市:共赏萱草花
四季的荷塘
花开笑口,萱草忘忧
小世玉智闯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