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性教学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A校为例

2022-09-07 02:32袁新宇
科技风 2022年22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计算机

蔡 倩 袁新宇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实际处理能力和思维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指标要求,导致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1]的评价现象,这种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评判的方式,严重阻碍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因此,探索教学过程各环节与教学评价各要素之间融合的有效路径,可以有效协调、调动、处理好教学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过程性教学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为中职学校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评价制约,存在单一关注学生终期学业成绩的现象,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实操实际掌握情况的科学把握。这种单一量化的评价模式严重影响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在信度、效度上的科学性,使“过程”演变成了丧失“生成”意义的“流程”,操作性差,评价结论主观,缺乏全面性与辩证逻辑思维,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考核,严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价值。评价内容也较多停留在认知领域层面,如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很少触及学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如性格、思维、观察、注意、意志等方面。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性,使得评价的导向、监督、调节、激励等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因此被压制。

2 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2.1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模式分析[3]

云南省A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严格按照国家人培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立足学生学习课程的实际,将过程性教学评价引入教学情境,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教育目标领域出发,设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双向细目表,为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提供科学方案。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上机测试内容。从学生文字录入的速度与效度、文档的操作与编辑、文档表格的设置与排版、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等操作对学生课前复习情况、实操能力水平、计算机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初步的过程性评价。

蒋梦琪、石伟平(2016)研究发现,课中应该结合学生在机房练习和综合实训中的具体表现,如课堂表现、考勤情况、提交作业的速度、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指标对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再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课后,通过期中笔试、期末上机考核、学生提交的学业作品对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对客观的整体评价,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这种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评价考核过程,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并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师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识,使评价不再是甄别与选拔学生的“冰冷工具”,而是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发展潜能的“柔性抓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从学习全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间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从“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分析

客观上,云南省A校的学生普遍年龄偏小,一般为15~17岁,而且大部分学生来自省内比较不发达地区,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能力普遍薄弱。

主观上,部分学生沉浸在中考的失利中,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专心听讲,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作业不认真,遇到困难不努力克服,不重视考试,不认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双向细目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性教学评价进行量化设计,一是为了打破传统教学评价的观念限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学生中培植“想学、爱学、好学、乐学”的学习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通过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教育目标领域贯穿在整个评价考核过程中,赋予学生权利,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让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转变学习观念,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3 过程性教学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设计思路

3.1 学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云南省A校所有专业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基础课程。笔者所教班级为中专一年级护理专业3班学生,班级人数61人(男生5人,女生56人),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5~17岁之间,学生大部分存在思维活跃但理解能力偏低、自我意识强但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但缺乏毅力等特点。大部分学生均来自省内不发达地区,有接近六成的学生初中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导致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薄弱且不具备操作能力。

3.2 评价目的

班级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三大办公软件操作,最后提交一份以PPT形式呈现的自我介绍作为学业作品考核[4],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寻求克服学习畏难情绪的有效办法,进而树立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与决心。[5]

3.3 评价原则

(1)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个体,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模式掌握学生每个阶段的计算机操作情况。

(2)可能性。通过多角度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评价成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桥梁,让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有所体现。

(3)多元性。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3.4 评价标准

表1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自创)

3.4.1 评价目标

(1)认知领域。课程结束后,学生能熟练识记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会独立将扩充知识进行整理汇总。

(2)情感领域。本学期程结束时,学生具备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充分体现在自己的学业作品——个人简历中的能力,形成“想学、爱学、好学、乐学”的学习观,并以此作为一种信念,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

(3)动作技能领域。通过日积月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快捷键的使用操作,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熟练操作Windows7操作系统。

3.4.2 评价内容及分值计算

表2 评价内容及分值计算(自创)

3.5 互评交流设计

表3 匿名互评投票表(自创)

结语

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性教学评价时,笔者在明确评价的目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课程章节细化评分规则和分值,形成紧密连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的评价闭环。大大增强了评价设计的信度和效度,提高了云南省A校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与面对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的能力,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评价改革上提供可行性方案。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