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聪
(中原工学院 服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驱动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传统应用和服务等随之变革。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使得我们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不能单用传统的(非颠覆性)线性思维[1]方法去解决,需要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当今,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综合性、复杂性等趋势,研究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亦随着社交媒体、信息碎片化等社会环境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变性,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服装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人才的创新思维以及设计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期待,且教育的迭代更新决定着未来设计人才的素质与贡献,因而纺织服装设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从设计思维角度探讨艺术设计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变革,并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的高层次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旨在打造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并能将艺术思维融入设计实践与创作全过程,以高艺术附加值的设计成果服务于社会文化、经济、城市与环境发展的人才[2]。我国纺织服装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正从拓展知识及能力的边界与维度逐步转向系统性思维体系的搭建,教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以及创新能力、思辨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面临的主要课题。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
(1)教师与学生皆困囿于长久以来的设计学科人才选拔方式以及脱胎于美术学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在分科设系与专业化教学模式下,各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学者往往基于本学科惯有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将“行业”简单对应“专业”,强调“专业对口”实用主义思想,使得设计学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教学缺少学术自觉,习惯于单一学科思维进行教学[3]。
(2)部分学生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定位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从本科直接跨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他们依旧停留于本科阶段的思维,缺乏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索意识,社会实践能力薄弱;同时,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就业意向存在着自我认知和需求与社会实际不匹配的情况,不同职业角色的转换、多维业务能力的要求使得毕业生质疑自己的能力。
(3)不少高校现行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产业等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方案无法满足多元需求,也不利于设计学科的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深度不足,与本科培养相比层次不够分明;另一方面大都沿袭了学术型设计学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内容基本相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其与交叉行业领域的社会实践项目能力需求不匹配[4]。
上述问题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上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设计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质量,美国的高等设计教育更是将设计思维视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5]。立足“新文科”建设,开展以设计思维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既是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解决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必由之路。
“新文科”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积势蓄势某势 识别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6]。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促进形成设计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与设计学科作为一个涉及艺术、经济、传播、社会学等多领域综合性交叉学科的特色初衷一致(如图1所示)。设计专业发展在面对新技术的融合和传统产业方式的变化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能够解决复杂性、多元化、全领域、综合性问题”的高要求。
图1 “新文科”与设计思维共“创新”
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需求,纺织服装设计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以设计思维培养指导思想开展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应对技术与数字带来的巨大变革,用以人为本的非线性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通过设计思维的创新识别新机会并产生超出预期的解决方案[7]。全球创新设计公司IDEO前CEO蒂姆·布朗说,设计思维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方法,整合人的需求、技术的潜力、商业上成功的需要,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过程,综合考量思维的科学与系统性、逻辑与思辨性、创新与颠覆性,以及对设计目的与市场性、文化与审美性等因素。设计思维以解决方案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价值,帮助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甚至将设计方法交给那些从不认为自己是设计师的人,并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问题[8]。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新文科”建设需求,以设计思维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以问题为基础”,强调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新方法的能力[9]。特别要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增加针对学生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应从自身出发,以设计思维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师生“双轨同行”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
以“设计思维+”改革设计教育策略,重新审视研究生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着眼于设计思维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从不同维度开展设计思维教学改革探索,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改革对象,以“双轨同行”共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
以设计思维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地主动求变。根据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研究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考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持续、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系统化、全域化的思维为目标[10],运用D.School(美国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讲授的非线性设计思维模型(图2),从同理心出发,考虑当代学生的成长与教育背景、兴趣与爱好特点等因素,通过精准分析和解读,提出“如何通过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重新设计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愿望,提升其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的问题。基于此,定义教学中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将设计思维作为方法论融入教学,探索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的教学策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学生定制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体验感,最大限度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创意构想”环节的思路,提出“聚焦研究主题,讨论引导发现问题,以设计思维作为解决问题之道,通过实践验证并优化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型。在测试优化环节,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反思问题所在,分析产生的原因,再次启动设计思维模型,定义新的问题症结,改进教学策略,展开新一轮教学改革,促使教学持续改进。
图2 D.School非线性思维模型下的教师之思
以“纺织品设计与实践”课程为例,以设计思维为引导重构课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启发和引导式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当下设计研究趋势,确定“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产品设计”的选题方向,在开课伊始通过查阅相关主题文献,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大设计”的理念,借助角色变化理解设计流程,引导学生由设计师角色延伸至制造者、商家、用户的身份思考设计过程,重新认知产品设计。在课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出研究主题,学生根据设计思维模型有序寻找各自的研究切入点,观察用户的行为,如视障人士着装的识别性,卧床老人服装的功能需求,哺乳服装在哺乳时避挡遮羞问题等,聚焦各自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设计实践落地,继而再次运用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方法验证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不断讨论、不断质疑、不断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中所忽略的问题,以课题阶段性进展成果汇报交流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整个教学改革将课程作为设计产品项目,学生作为用户,对整个课程进行观察、反思。一方面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避免学生在思维和学术上出现对教师学术的盲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另一方面夯实学生设计的伦理与价值观,使学生深刻认知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负责任的设计,设计为大众服务。
以设计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还要以学生作为践行者,强调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设计思维作为认知与思维体系根植于研究生具体教学。帮助学生作为主导者和判断者运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教师作为践行者所不同的是,针对学生,则引导其交叉混合运用德国波茨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开发的HPI设计思维模型和D. School设计思维模型开展实践应用(如图3所示)。
图3 混合交叉设计思维模型
与D.School设计思维模型相比,HPI设计思维模型从理解问题出发,这与教学中的命题研究初衷一致,理解问题是深层次挖掘问题的本源,找到问题的实质关键所在[11]。同时,交叉运用同理心换位思考用户行为分析语境下的产品设计,挖掘据此产生的研究切入点,定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锁定目标群体开展观察调研,通过行为观察、访谈、文献研读等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调研是开展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也是深刻认知问题本源的有效方法,尤其呼应课题研究方向“基于用户行为的观察分析”。以研究盲人服装识别性为切入点的学生通过观看《体验视障人群的一天》纪录片,跟踪观察视障人士的工作、生活状态,体验感受视障生活,发现视障人士的着装需求(也即得出结论)。这个得出结论阶段是基于对问题的理解和观察调研所得的资料,进行收敛性思维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以便更好地把握目标群体的需求[12]。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以结粒绣的方式将盲文绣于视障人士的服装,以帮助其识别服装的正反前后、工装的所属等需求(如图4所示)。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出产品原型,并针对原型进行测评,深入推敲产品原型。在这个阶段,同样可以开展用户行为观察以聚焦产品的优缺点,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继而调整产品原型。
图4 研究生赵柯萌:盲人识别服装设计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作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践应用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思维认知构建,给学生提供更新知识与思维发展的新路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训练自己发现、挖掘问题的能力,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甄别问题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形成自己的见解,建构知识,并把它转化为抽象的假设或想法[13],借助设计实践落地的样品原型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再生成的过程,通过不断思考、总结,学生实现了自我更新,提升了思辨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逐步形成系统性思维能力。
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着眼于创新思维构建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设计思维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核心,也是思维认知与构建的有效工具。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从设计思维着手,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师生双方共同推进设计思维的应用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引导学习,是培养具有创新创意能力与素养的高层次实践型设计专业人才的关键,也是落实“新文科”建设,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