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213000)赵卫勇 芦启顺 潘建明
自2019 年起,我校基于对深度学习理论的梳理和具体学情的实证调查,开展了对“容·智”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将深度学习理论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和全学段,实现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推动教学实践发展,促使深度学习从理念走向行动、由浅层进入深层,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有效落地。2021年,教育部将“双减”督导列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要求学校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双减”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学校如何转变观念和职能,创新思路,将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双减”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引导教育回归理智的重要举措。由此,我校以“容·智”课堂为载体,发扬意蕴深厚的“容”文化,践行“容细流成河,纳百川为海”的学校精神,坚持“关怀生命、启迪智慧”的办学理念,在秉承“让教育带给成长更多可能性”的教育宗旨的过程中,培育有涵养、有温度、善于深度学习的“容”学子。同时,提炼“容·智”课堂的一般范式,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与创新,促进我校教学高质量发展。
深度学习指的是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用深度问题引领学生实现从恰当提问到有效追问的转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活动的引导中,教师通过对材料的深度加工,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中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进而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高阶思维;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从主动参与到自主建构,学会迁移运用,培养创新能力。深度学习是由浅层转向深层的学习,侧重于有效追问、深度理解、自主建构三个环节,分别指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价值的深刻体验。
“容”的本质是接纳多元,关注学生个体,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个性化需求。“容”包含三个维度:①“容疑”。体现在教师接纳、包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关于教学和知识的疑问,通过深度提问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②“容理”。体现在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多元联结,引导学生主动并深度处理和加工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形成深度联结并发现新的学习规律,以促成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③“容新”。体现在教师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主动迁移知识,自主建构有效的知识体系,解决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智”指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知、辨析、演化事物,达到能解决不同层次问题的能力状态。“智”同样包含三个维度:①“智识”。在从恰当提问到有效追问的过程中,学生能形成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超前视野,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智慧的提升、沉淀和积累。②“智能”。在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深度理解的过程中,以师生、生生、生与资源、生与自我等对话为主要方式,通过变易性迁移,让学生在静止中看到变化、在变化中找到规律,提升其元认知水平。③“智慧”。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主动参与发展为自主建构,通过师生积极参与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推进育人模式转型,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能、行方面有所发展,使其收获丰富的知识、恰当的学习方式、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容·智”课堂是在深度分析学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融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优秀教学资源,关注良性差异互动,以“容疑、容理、容新”为理念的递进性学习活动。“容·智”课堂旨在促进学生有效追问、深度理解、自主建构,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而使全体师生收获智识、智能、智慧,并形成能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范式。“容·智”课堂以实践研究的方式进行构建,即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和探索为主要渠道,解决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实践问题,既要通过课堂实践为一线教师寻找到构建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容·智”课堂的有效方式,又要通过理论研究为课堂转型作针对性设计和指导,对“容·智”课堂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
“双减”政策对学校重构教学文化带来新的机遇,我校借助“双减”政策重新审视和反省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大胆改革,重构适应教育政策、符合教学规律、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文化,让“容·智”课堂的本质内涵得以彰显。
指向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有如下特征(如图1):①适合性。“容·智”课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适合教师、学生,也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时代要求。②能动性。“容·智”课堂通过评价机制调动教师与学生多主体的能动性,实现教学相长,良性循环。③渐进性。“容·智”课堂采用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④灵动性。“容·智”课堂不固守、不限定,在灵活、灵动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⑤生长性。“容·智”课堂契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致力于成为具有可持续性,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课堂。“容·智”课堂,遵循从识记、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建的高阶思维规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认知规律,实现深度学习。
图1 “容·智”课堂的主要特征
“容·智”课堂指向深度学习,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个三方面(如图2)。
图2 “容·智”课堂的具体内容
具体分为“材料引学”和“自主质疑”两步,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预设深度问题,启发学生在“生疑”中恰当提问,在“质疑”中积极探索,在“解疑”中有效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应用知识去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在“容疑”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经验不断得到丰富,新旧知识的模块得以再构,从而实现“智生成”。
具体分为“多维促进”和“提炼生成”两步,教师通过多角度审视教学行为、多方向探究学习本质、多维度总结认知规律,探索适切的学习机制,引导学生提炼生成自我观点、自我价值,从而实现对学习对象的深度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深度构建。在“容理”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习活动唤醒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其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良好思维品质,从而收获“智策略”。
由“变易运用”“创新转化”两步构成。“变易运用”要求学生在变化的新情境中,依然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创新转化”要求学生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要实现“运用”和“转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由主动参与转变为自主构建,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敏捷、深刻和灵活,从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拥有“智增值”。
“容·智”课堂指向深度学习,立足“容”文化,在原有智慧课堂的基础上,将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容纳性与智慧化充分结合,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容纳、启智、树德、育人的目的,提升师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新型时代性课堂。
“容·智”课堂的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如图3)。在教的方面,教师根据各科学习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体验活动和驱动任务,通过理念转变、资源开发、优化呈现、技术使用等方式,探索适用的教学策略,重点研究教材和课标;在学的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参与、质疑探究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方式、行为,学习活动实现独学、对学、群学、展学、辩学相结合,通过接受、发现、混合、互助、深度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转型。同时,通过“容·智”课堂的构建和实施过程研究,形成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图3 “容·智”课堂的实施路径
实现“容·智”课堂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课堂教学要创设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真实经验和真实能力,同时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与媒介、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等多重关系,通过创设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整合学习内容,探索新型适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容·智”课堂落地生根,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容·智”课堂注重将核心学习过程归还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应用、迁移,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理性、德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行为反思及由此形成的实践智慧。我校“容·智”课堂实践研究指向深度学习,重在将理念转变为行动,探索有效实施途径,通过学和教推动教学实践发展,使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从理念走向行动,从浅层走向深层。同时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各学科的“容·智”课堂范式,关注基础教育全学科和全学段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基于高阶思维的关键素养。
“容·智”课堂让学生从识记、理解、应用,走向分析、评价、创建。无论是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课型范式的构建过程中,都呈出“阶梯化”的特征。从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从浅层学习出发,强调批判性思维,注重知识迁移,面向问题解决,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最终走向深度学习。
自“容·智”课堂实践研究开展以来,我校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经验与知识相互转化、迁移和应用。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容·智”课堂案例研究,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使之更符合“容·智”课堂的标准。同时,教育教学的策略和途径得到了优化,学校的教育品质、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学校高品质发展。我校通过“容·智”课堂实践研究,总结已有经验,深刻把握“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举措,结合学校的现状,在“容·智”课堂中培育有涵养、善于深度学习的“容”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