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9-07 15:02胡春宇赵时鹏赵冉冉刘绍燕于天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西学西医中医药

刘 帅 胡春宇※ 赵时鹏 赵冉冉 刘绍燕 于天任

(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外一科, 北京 100102)

西医学习中医(以下简称西学中)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是被历史证明切实有效的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途径之一,对于我国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陈可冀院士指出,促进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育,加强人才的培养[1]。因此,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研究西学中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西学中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进程

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一批示为中西医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奠定了基调[2]。1955 年12 月19 日,由中医研究院创办的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开启了中西2种医学相互结合伟大实践的先河。之后又举办了第二、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掀起了全国“西学中”运动的热潮[3]。全国各地多种形式的西学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兼通的新型人才,也将中医药事业推向新的转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坚持“中西医并重”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在卫生健康的各个领域都统筹谋划和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4]。2016 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到“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5]。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6]。2016年12月《中医药法》颁布,从法律层面规定“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7]。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到“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8]。 2018年10月11日,是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批示60周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活动并举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开拓者》这部时代之作的首发式,进一步宣扬发挥中西医结合引领未来医学的历史任务[9]。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10,11]。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12]。2020年11月26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提出:“改革中西医结合教育,探索‘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13]。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除了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外,各种形式不同,层次有别的西学中班也在全国各地有组织地开展,这种将高等院校、科研及医疗机构资源并轨、协同教学的方式给西学中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构建了新的模式。

2 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教育教学模式及成果

2010年,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针对西学中领军人才断档的实际情况,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办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努力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本文以“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以下简称“研究班”)为例,总结第一至三期,历时10余年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梳理西学中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2.1 培养目标依托政策 精准定位 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是首都中医药发展史上首次由政府举办的长学制、离职西学中培训,是为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工作而采取的一项具体举措。项目得到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高度重视,层层筛选了一批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高水平优秀西医临床医师参加学习。研究班按照“系统学习、名师带教、普专结合、培用结合”的原则,通过较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跟随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培养北京中西医结合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

2.2 培养对象覆盖广 层次高 领域宽 2010年12月起,研究班连续举办三期,学员遍布北京市41所医院及1所工人疗养院。三期累计培养学员102名,前置学历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76人、本科学历5人;正高级职称约占12%、副高级职称约占50%、中级职称约占38%。学员专业涉及传染病、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妇产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感染性疾病、精神卫生、老年医学、肛肠外科、骨伤科、泌尿外科、皮肤性病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等20余类。见图1。

图1 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人才培养分布图

2.3 培养方案全面科学 注重人文内涵 研究班采用小班、长学制、离职学习的培养模式,从理论研习、名师带教、交流实践3个方面开展系统教学,课程设计上注重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真正践行“以听习之、以思悟之、以做练之、以学用之”。

2.3.1 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夯实学员理论基础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雄厚师资力量,吸纳了50余位专家讲师,精心构建了20余门精品课程,为学员中医素养的养成、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基础课程(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选读等);中医临床课程(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课程(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等)及学术交流4个模块。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选读、中国医学史等中医核心课程为学员中医素养的养成和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建立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史等启蒙课阶段,辅设国学概论、传统导引与养生、医古文等系列讲座,帮助学员了解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在接受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时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使学员平稳构建中医思维方式。

2.3.2 以专家名师带教临床 提升学员中医思辨能力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在理论学习之后,结合专业实际,为学员配备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带教、指导科研、开展专业实践。使学员们在中医的诊疗环境中眼见、耳闻、体会、实操,通过做与练、学与用,建立中医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渐锻炼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专业问题的能力。临床课开始后,为进一步巩固、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东直门医院为学员每周安排1次临床见习,并由高水平的中医名家带教。

2.3.3 以实践交流 引导学员感知中医药文化 研究班培养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探索学用结合、开门办学的培养新模式,三届研究班学习期间,先后组织学员前往山东、陕西、河南、安徽4个省份的中医特色诊疗基地开展参观学习,包括赴玉渡山采药、前往山东临沂人民医院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参加中国首届“银花节”暨金银花高峰论坛,溯本求源、探访医圣药王足迹,开展陕西河南行访学活动,组织学员参加社会活动等。在北京市辖区,累计开展13次实践交流活动,包括组织参观北京市工人疗养院、国家图书馆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康仁堂中药饮片厂、参观地坛中医药文化节、鼓楼中医院、御生堂药业、中药所饮片馆、医史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始终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上山采药、药房辨药、临床用药,在一系列的实践交流中,引导学员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研究班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注重交流、思想碰撞带来的火花、新思维,给学员与中医药名师、政府组织以及学员之间,在理论探讨、人才培养制度、临床科学问题等方面建立了多方向的共享交流平台,鼓励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讨论以巩固加深学习效果。

2.4 培养路径清晰 特色鲜明 创新衔接学位教育 研究班的培养过程具备“三个一流”特色。(1)一流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陈可冀院士、王永炎院士、李连达院士等一批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专门讨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配备、临床跟师等给予精心指导。(2)一流的师资团队。整合多方优势资源,课程主讲老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著名教授、教研室主任、精品课程负责人担任,形成高级职称专家组成的固定授课团队。(3)一流的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员中医临证,由北京地区的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担任。论文导师负责指导学员开展科研、撰写学位论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

此外,研究班创新衔接学位教育,结业考核包括理论课程考核、临床实践考核、中医临床技能考核、结业论文4项内容,同时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学员需经过1年脱产中医理论学习和2年跟师学习与科研学习,具备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符合条件的学员可向中国中医科学院提出学位申请,通过答辩,授予中西医结合博士专业学位/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目前共有30位学员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颁发的中西医结合博士专业学位。这项工作在国内西学中人员学历教育中是创新性探索。见图2。

图2 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人才培养路径

2.5 培养成果显著 社会影响广泛 经统计,研究班累计整理学员们撰写随诊记录10万余条,医案分析4000余篇,心得体会2000余篇,在各大医学杂志上所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累计达130余篇,出版专著近10部。申请与中医相关的科研课题达20余项,中标课题涉及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首都特色重点项目、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北京市科委“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北京市科委G20工程创新研究、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等,同时还有多项发明专利成果。除此之外,有些学员成为医院的科主任、中坚骨干,在中医医院里开拓西学中的工作,更有学员被聘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被邀请参加高级别的中西医结合研讨会,在各大学术活动中发表学术观点和新论断,部分学员还从事包括中央保健医、境外访问学者、处方点评专家等诸多跟中医相关的医疗活动,甚至部分优秀学员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中医类学术流派弟子。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维已然渗透在更广泛的科研及医疗实践中,一股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正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京地区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的骨干力量。

3 结语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式的医学发展道路,是我们国家特色,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中医药事业发展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医学和西医学之间需要沟通桥梁、取长补短。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的举办,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需求。中西医思维模式和研究角度不同、各有所长,二者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人才培养中要牢牢把握对中医思维模式和理念的塑造。讲中医渊源、识传承脉络、学中医精髓、辨中医发展,帮助学员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坚持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探索“西学中”教育与职业晋升、学位授予衔接融合,北京西学中高级研究班成功的举办,为“西学中”教育提供了有效示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心和关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进行了充分部署并给予了系列文件支持。国家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2018年10月11日,是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批示60周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紧紧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新时代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高水平、富有活力的创新性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9]。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西学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积累经验、总结不足,凝练教学培养特色,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日益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立足常远发展。

猜你喜欢
西学西医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