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关系
——基于供需双方的分析

2022-09-07 09:06殷雨鑫何余霜
山西农经 2022年16期
关键词:普惠信贷金融服务

□殷雨鑫,何余霜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2022 年我国发布了21 世纪以来第十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整活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的重难点在于盘活农村金融资源,发挥金融服务乡村的作用。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有助于扩大乡村产业规模,使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同时注重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

农户的信贷行为是农村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活动,能否有效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是检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好坏的标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净流出,农村系统性负投资现象严重,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低。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品等现实原因,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对于农户往往存在“惜贷”倾向,导致了农村非正规信贷的规模提升,使农户借贷风险提高,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农户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我国政府自2006 年以来大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创新性地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在各大金融机构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构建农村多元主体的正规金融供给体系,不断加大对农村信贷供给力度,但农户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迅猛发展,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改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提供了有利契机。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结合,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能克服传统普惠金融的缺点,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性和包容性,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充分获取农户的现金流数据,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提高农户正规信贷的供给。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向农户宣传金融知识,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增强农户获取正规信贷的意识。

找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衔接的关键点,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基于供需双方分析,具体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路径,为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农村信贷体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文献综述

提高农户正规信贷的获得,可以帮助农户家庭扩大生产规模或自主创业。从以往的文献来看,影响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农村信贷之所以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其症结在于农户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和封闭性,有关农业经营的信息获取非常困难,使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家庭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在农村金融市场大量存在。抵押物缺失是农村信贷市场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特性,长期以来,农地的抵押权难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户信贷抵押品不足。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基于自身风险和利益考量的前提下,不愿意向农户提供贷款,迫使农户转向门槛低、风险高的民间借贷,这极大地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

传统的金融体系将偏远地区的农户排除在体系之外,使农户难以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低、覆盖范围窄,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三农”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发挥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的优势,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真正实现包容性和普惠性。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用户在平台积累的信息,建立风控体系,进而降低对农户抵押品和担保的要求,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抵押品要求,可以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正规信贷规模。

数字普惠金融将偏远地区的农户家庭纳入金融服务范围,使农户在接触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过程中提高金融素养,有助于完善农村的征信体系,提高农户正规信贷的可得性。

2 影响路径

数字普惠金融以其覆盖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基于供需双方分析,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路径,其中供给端指提供正规信贷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需求端即农户家庭,具体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影响机制

2.1 基于供给端的分析

传统的金融机构要想获取偏远地区的农村顾客,必须将物理网点建立在当地,但农户家庭往往需要的金融服务规模小、产品少,导致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高成本、低回报,往往入不敷出,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可以发挥跨越时空的优势,形成较好的地理渗透性,实现零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加速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信息化、智能化的优势,可以将烦琐的线下操作转化为线上操作,简化交易流程,推进线上金融服务的发展,降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从而扩大支农服务的信贷规模。农村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快速抓取农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分析农户的资产水平和规模大小等,形成农户家庭的智能画像,便于实现金融机构的精准营销,降低获客成本。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为严重。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农户的信用水平、风险偏好、资产规模等数据,往往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运用,可以实现多个渠道采集数据,使金融机构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农户的信息,从而降低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快速掌握农户的网上交易信息,分析农户的日常交易数据,完善金融服务风控系统,同时利用大数据整合实时、历史数据,做到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2.2 基于需求端的分析

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提高金融素养可以通过改善农户家庭的借款渠道偏好、贷款自信心等,帮助农户提高正规信贷的可得性。得益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其普惠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将原本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带到金融服务范围内,使农户可以共享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数据信息效应,提高农户金融信息的可得性,并在此过程中提高金融素养。尤其是随着数字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快捷的操作流程和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而且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信贷、投资、保险等一系列丰富的金融产品,并加以广泛宣传,促使农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加了金融知识。

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信贷恐慌,改善农户的信贷观念。农户正规信贷获得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来自农户自身的信贷恐慌。研究表明,农户存在需求型配给,其原因是对金融机构存在心理障碍,农户信贷信心的缺失也是因为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时往往存在“离农化”现象。当农户考虑信贷成本、风险成本超过预期时,会主动放弃获取正规信贷。传统的信贷观念影响农户获取正规信贷的心理,进而约束农户获取正规信贷的行为,而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转变农户的信贷观念。通过数字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搜集农户的相关现金流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后将农户数据运用于贷款审批过程,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和透明化程度,使农户在获取信贷产品时手续简单、贷款方便,自然会增加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信心。同时,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性地开展小额贷款,对开展农户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施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户贷款利率,可以减轻农户的还贷压力,进一步增加农户的信贷信心,缓解信贷恐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动农村产业创造性地转型升级,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渠道,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融资环境,引导农户形成主动获取正规信贷的意识。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农户的信贷成本和贷款门槛。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前,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正规信贷存在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高的问题。农户为了获取正规贷款,通常需要到乡镇或县城的物理银行网点办理业务,面临着交通不便、耗时耗力等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使金融服务能跨越空间限制,惠及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户。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通过移动终端为农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使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相关金融产品的手续,有效降低了农户往返金融网点的时间和交易成本。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识别农户的信贷需求,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精准营销,将最适合的信贷产品精准推荐给农户,帮助农户快速作出决策,有效降低农户的信息获取和搜索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信贷服务供给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新型金融服务需求。为此,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开发出多样化的小额信贷产品,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这些小额信贷产品以农户过去的交易信息流、数据流为依据,可以降低对农户抵押品的要求,降低农户的贷款门槛。数字信贷审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取农户的消费、支付、征信等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精准获客模型和风险控制模型,创新贷款风险保障方式,使农户无须提供抵押担保就能获得信用贷款,大大降低了农户的风险成本。

3 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完善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投放。我国部分农村偏远地区依然难以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福利,因此需要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协同配合,大力完善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互联网普及率不高,限制了当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智能手机,促进偏远农村地区信息高速发展,改善当地的网络环境,从而让当地农户获得更加完备的金融服务。不同特点的农户有不同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推出符合其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拓宽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推动物理网点智能化、线上化,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使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实现精准投放、精准滴灌,有效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提高农户正规信贷的可得性。

第二,搭建数字普惠金融的多元供给体系,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对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支农再贷款的金融机构施行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正规信贷供给。为了进一步提高正规信贷的供给力度,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盘活农村金融资源,完善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金融监管模式,搭建数字普惠金融的多元供给体系。

第三,提升农户的数字普惠金融意识,构建农村数字化征信体系。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金融教育,创新金融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培养农户独立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金融扶贫教育政策,推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学习环境,降低农户获取金融知识的门槛,逐渐消除对农户的金融排斥,使农户真正融入现代金融体系中,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并在获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提高金融素养。许多落后地区的农户家庭仍然存在着小农意识、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技术,这就需要派遣基层金融服务人员前往农户家庭进行宣传或定期召开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宣讲会,为农户讲解相关普惠金融政策,让农户了解到数字普惠金融和大数据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转变农户固有的信贷观念。农户应该注重互联网技能的学习,主动掌握数字信贷获取的流程,防范各类操作风险,维护个人的良好信用。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应协调配合,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数字化发展,使农户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获得资金,帮助农户自主摆脱贫困,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普惠信贷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