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水根
河鲀,又称河豚,隶属于硬骨鱼纲、腹鳍亚纲、鲈形总目、鲀形目。广义上,鲀形目中所有种类统称为河鲀,狭义上,“河鲀”指鲀形目中与餐饮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些品种,尤指鲀科东方鲀属的种类。目前,我国养殖的河鲀主要为东方鲀属,有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还有少量黄鳍东方鲀以及杂交种。河鲀滋味鲜美但含有河豚毒素,自古就有“拼死吃河鲀”的说法,每年因食用河鲀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我国1990年公布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应剔出集中妥善处理”。2016年,农业部办公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提出为促进河鲀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两个品种产品的加工经营。
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开展东方鲀人工繁育研发的省份之一,而后河鲀成为福建省十大渔业特色品种之一,相关产业被纳入“福建省十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元全产业链”和“海上福建”三年行动规划,是福建省渔业行业重点培育和打造的特色海洋养殖产业。目前,福建省养殖河鲀的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并成为促进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出口创汇的需要,在进出口贸易企业引导下,福建省部分水产养殖场从北方引入少量红鳍东方鲀苗种开展试养殖,但养殖规模很小且养殖效果不佳。1990年后,福建省养殖户从江苏省等地引入暗纹东方鲀苗种开展人工养殖,获得成功。随着2000年双斑东方鲀、2004年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成功并批量生产,福建省实现了河鲀人工育苗的规模化生产。2015年后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福建省河鲀育苗基地主要集中在漳州市,年育苗量达1亿尾(以5cm苗种计),苗种基本上满足福建省生产需要,少部分苗种从江苏省、广东省采购。同时,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建设了一批省级种业创新工程养殖河鲀良种场。
福建省河鲀养殖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池塘鱼虾贝生态混养模式、池塘鱼虾生态混养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漳浦县沿海多采用池塘鱼虾贝生态混养模式,以对虾、花蛤为主要养殖对象,河鲀为养殖副产品。在养殖过程中,河鲀可淘汰病虾,减少虾病传染,提高虾产量;花蛤可以改善水质,提升养殖效果,在漳浦县流行“池塘租金找花蛤,饲料成本找河鲀,养殖效益看对虾”的说法。云霄县沿海多采用池塘鱼虾生态混养模式,以河鲀为主要养殖对象。河鲀放养密度较高,投饵充足,生长较快。网箱养殖模式主要在东山湾白屿海域,数量较少。池塘生态混养模式是目前福建省河鲀养殖的主要模式,漳浦县海水池塘约有10.5万亩,混养河鲀的池塘约占80%,明显降低水产品发病概率,提高成活率,减少养殖风险,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简易、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池塘生态育苗技术普及,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鱼苗实现规模化供给,福建省河鲀养殖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自2015年后,福建省河鲀养殖产量便遥遥领先其他省份,海水养殖产量常年居全国首位。截至2020年,福建省河鲀养殖面积约10万亩,产量达10198t,约占全国总产量40%,占全国海水养殖河鲀产量的64%,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漳州市是福建省河鲀重要养殖基地,养殖面积8.5万多亩,占福建省80%。其中,漳州市漳浦县是福建省河鲀育苗量、养殖面积、产量最大的地区,年产量近7000t,有池塘养殖户3000多户、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185个、河鲀运销户10多家、河鲀育苗企业20家。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拥有全国最大的河鲀养殖基地,养殖面积3万多亩,年产量3000多t,佛昙镇东坂村养殖场被授予“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为推动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有条件开放,福建省颁布实施了八个地方标准,构建了包含种质标准、人工繁育及育苗技术规范、海水养殖技术规范和加工技术规范的标准体系,规范了福建养殖河鲀的种质、繁育、养殖、加工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搭建了“东方鲀健康养殖可追溯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试行河鲀“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录入河鲀产品管理、鱼池管理、品种信息管理、养殖户相关资料等信息,使得生产销售过程中养殖河鲀加工产品的产地、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信息能够实时查询,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
通过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建立了河豚毒素含量跟踪检测体系,开展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和不同鱼体部位河豚毒素含量调查,以及河鲀产毒机理机制的研究,为福建省养殖河鲀的系统性安全评价打下基础。
福建省养殖河鲀的主要消费市场为具有河鲀饮食习惯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区。每年春节后至清明节,是河鲀的繁殖和销售季节,经销商采购养殖河鲀后用活水车运输并进行销售。随着河鲀市场销售价格逐渐平民化,及养殖河鲀食用安全性提高,当前福建地区食用河鲀也渐成风尚。在福建沿海尤其是漳浦县,制作河鲀海鲜的餐馆日渐增加,佛昙镇的河鲀美食馆就有20多家。在养殖河鲀精深加工方面,福建省现拥有一家通过国家养殖暗纹东方鲀鱼源基地、加工工厂双备案的合法经营企业,已研发出冷冻及冰鲜河鲀、河鲀鱼丸、河鲀鱼饺、福鲀御酒、河鲀护肤品等一系列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目前,福建省已建成东方鲀活体种质资源保存基地,收集东方鲀不同地理种群的活体资源,并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开展了双斑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了基因组框架图谱组装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绘制,为河鲀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选育出双斑东方鲀新品系和菊黄东方鲀新品系各1个,新品系河豚毒素含量均属无毒级;双斑东方鲀新品系比对照组体重生长速度提高42.3%,成活率提高18.7%;菊黄东方鲀新品系比对照组体重生长速度提高19.8%,成活率提高22.9%。按照省级良种场的标准建设完成双斑东方鲀省级水产良种场2个,分别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和漳浦县佛昙鸿达水产育苗场。
对采用池塘鱼虾贝生态混养、池塘鱼虾生态混养、网箱养殖等三种模式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总结了一整套适宜福建省池塘和网箱养殖的双斑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健康养殖技术,对这两种河鲀养殖过程中易发病害进行研究,提出防控措施。建立河鲀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区2处、养殖示范区1处,开展河鲀良种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面积合计为3.4万亩。
制定了养殖双斑东方鲀和养殖菊黄东方鲀河豚毒素跟踪检测技术规范(酶联免疫法),建立了河鲀毒素快速检测体系。近三年,农业农村部渔业产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开展了双斑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养殖过程中河豚毒素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两种河鲀皮、肉均为无毒级别,为下一步将养殖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纳入我国有条件开放的河鲀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开展河鲀体内河豚毒素产生、富集、亲子代传递机制研究,以食物链方面为突破点,发现了无毒饲料替代天然海域生物饵料后,养殖河鲀毒力大大降低,这为规范化养殖奠定了基础。确定河豚毒素富集相关的信号通路及河豚毒素在河鲀细胞的空间结合位点,确认河鲀的肝脏和卵巢为毒素富集的重要组织,河鲀母本的河豚毒素可传递至子一代受精卵,随着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生长,其毒性明显减弱。发现养殖河鲀体内河豚毒素的减少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
应用超高压技术处理,延长养殖河鲀冷鲜产品的货架期;以养殖河鲀为原料,开发河鲀调理食品、河鲀休闲食品、河鲀酒等新型食品;以养殖河鲀鱼皮、精巢和肝脏为原料,对河鲀中的胶原肽、鱼精蛋白、油脂等进行开发利用,开发了河鲀功能食品和河鲀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丰富了河鲀产品种类,增加产品附加值。
2020年~2021年,福建省举办了十多期河鲀宰杀、去毒、烹饪专业培训班,普及河鲀产业政策、育苗、养殖、安全加工和毒素等知识,进一步保障了食用河鲀的安全。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组织编写了《河鲀养殖和加工》教材,并开设了养殖河鲀相关课程,建立宰杀、去毒专业VR实训室,培养出一大批河鲀产业后备人才。
为做大做强河鲀产业,福建省出台了《推进十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全产业链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养殖河鲀有条件放开生产经营工作的通知》《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17-2020)实施方案》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养殖河鲀产业发展,但目前产业还存在养殖经营分散、缺乏有实力龙头企业带动、质量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精深加工研究相对滞后、正面宣传还不够广泛等问题。此外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尚未被列为我国有条件放开经营的河鲀养殖品种,也制约了福建河鲀养殖产业的发展。
建议在现有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河鲀协会基础上,成立省级河鲀产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强化协会行业管理功能,探索建立统一提供苗种饲料、统一养殖生产标准、集中发布市场信息的合作管理模式;强化协会行业服务功能,帮助养殖企业对接金融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促进福建省河鲀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开展河鲀的原种保护和良种选育,保障苗种来源可靠,种质纯正。通过整合优化现有的河鲀育苗场、养殖场、技术、人员等各项资源,新建一批省级、市级养殖河鲀良种场,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构建现代化养殖河鲀良种研发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倡绿色可持续养殖模式,示范推广鱼虾混养模式、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等,提高养殖效率。开发推广河鲀人工配合饲料,提高养殖产品质量,支撑河鲀养殖产业绿色、安全发展。
建议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主要优势单位,重点开展河鲀养殖病害防治、营养饲料、去毒化加工、废弃物无毒化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以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为主线,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河鲀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与多元化河鲀产品开发格局。
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养殖大户的作用,整合现有小型河鲀养殖场,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逐步组建河鲀养殖联营合作社。重点扶持河鲀养殖技术好、经营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质量安全较好、品牌效益较高的经营主体,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水产养殖、加工的龙头企业进入福建省河鲀产业,带动福建省河鲀产业整体发展。
指导加工企业完善河鲀加工设备,组织专家培训河鲀加工技术人员,支持更多企业参与并通过河鲀加工企业资质审核,提升河鲀的加工技术水平。依托海洋科研院所、高校,指导有条件的河鲀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全面推广使用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切实落实养殖河鲀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开展鱼源基地的备案申请工作,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养殖河鲀鱼源基地所有出池销售台账和河鲀加工产品包装都附加二维码标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分别通过管理平台和手机APP查询相关信息,从源头实现每一条养殖河鲀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确保养殖河鲀食用安全。
持续开展养殖河鲀毒素监测,研究水质环境、饵料等养殖条件对河鲀鱼体内毒素含量的影响,系统评估菊黄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食用的安全性,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建议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引导、指导和服务,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单位,在福建省设立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养殖河鲀食用安全评估点,进一步建设并完善菊黄东方鲀和双斑东方鲀集质量追溯、产品展示、安全食用、文化宣传为一体的食用安全评估体系,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和省级良种场建设等工作。如以福州市、厦门市为重点辐射周边区域,通过科学研究和食用安全评估,为福建河鲀品种的开放和解禁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规范化养殖河鲀餐馆。
组织专家对福建省捕捞河鲀资源进行普查与毒性调查研究,开展河鲀种类鉴别和毒性分析,并通过编写教材、印制彩色图谱、培训技术人员等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有毒、无毒河鲀的种类及鱼体各部分含毒情况,杜绝食用捕捞河鲀中毒事件的发生。
加大河鲀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国家级 “出口备案注册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三品一标”、省级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等,打造东坂村成为“中国养殖河鲀第一村”。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外渔业展览,举办河鲀美食文化节、河鲀产业论坛等,多形式广泛宣传推介福建省养殖河鲀产业。同时,通过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乡渔村、河鲀特色小镇、最美渔村、最美乡村等,将河鲀产业与旅游对接,活跃二三产业,增加河鲀旅游、休闲渔业和餐饮等二三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