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雄 兰培坤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共产党员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忠诚老实等文化基因,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021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回顾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历程,总结最大成就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要持续培养选拔一批批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要教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自觉成长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因此,本文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科学考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的影响,作初步的理论研究,希望本研究对新时代提高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忠诚老实等政治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发展有所裨益。
建党百年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忠诚老实少数民族党员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迈进新时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影响着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之赓续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忠诚老实等品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的价值观,作为培育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反复强调其重要性,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党员干部要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等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亦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应大力弘扬共产党人忠诚老实等价值观。习近平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概括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成为伟大建党精神主要内涵之一。上述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的研究不多,而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的影响在新时代颇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逻辑上把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首先必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内涵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空上源自中国古代至今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各地区多元文化长期并存、互融互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创造主体既包括汉族,亦包括其他众多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自某一少数民族,它以传统为依据、是由该少数民族成员所共同表达并被认定,同时符合该少数民族期望作为他们“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的全部创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淘万漉,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从外延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以汉族为主导的主流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对而言非主流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汉族文化作为主流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非主流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流光溢彩,具有显著完善作用,有益补充主流优秀传统文化,举世公认。因此,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三个”先锋队,其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决定了其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之根本利益及中国先进文化之前进方向。从理论逻辑上看,民族地区的共产党人作为少数民族的先锋队,也就代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先进价值观也应当是民族地区共产党员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所应当吸收和弘扬的价值观。各个党组织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工作中也应当积极引导党员继承、发扬、践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作为一直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忠诚老实,虽在各个少数民族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内涵不尽相同,但均意义深远、至关重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就深刻地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共产党员,使得民族地区的共产党员既忠诚于党,又忠诚于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表现出三者的统一性。习近平多次教育党员干部,要在“绝对”二字上对党忠诚,强调“唯一”“彻底”“无条件”“不掺任何杂质”“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忠诚不仅作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之最基本政治要求,而且作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之最重要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民族地区党员,时刻谨记共产党员是自己第一身份,为党工作是第一职责,始终恪守忠诚于组织,始终恪守与党同心同德。民族地区党员是否始终践行对党负责、对人民忠诚老实,绝非小事,而是事关党内政治生态,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之大问题。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当中一个最宝贵的特质就是忠诚老实,它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繁荣注入不竭的养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党员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起源的逻辑角度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现着忠诚老实的文化特质,成为天然嵌入民族地区党员内心的一种文化基因。素有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称的《江格尔》(蒙古族)、《格萨尔》(藏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久负盛名,广为流传,其中不乏忠诚老实的文化基因。如《江格尔》史诗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勇士洪格尔一片赤诚的生动形象,生动诠释了忠诚老实这一品质。作为江格尔手下头名忠心耿耿的勇士,洪格尔将身家性命置于度外,老实厚道、绝对听从指挥,英勇战斗,拳拳之心紧系宝木巴国的安危,极富感染力。另一习近平讲过的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发生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粉碎、冲破沙俄追兵重重围追阻截,终于到达新疆伊犁,胜利返回祖国。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人民心系祖国、忠于祖国,历经磨难、回归祖国的事迹,极大鼓舞了当时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信心,为巩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书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华章。今天,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从小接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祖辈们世代传颂的民族英雄们忠诚老实的价值观早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中,不断激励着他们见贤思齐。
第二,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宗教关系的角度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折射出忠诚老实等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特质,成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必须高度关注的特殊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边远落后的西部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等因素影响,生产力水平十分底下,加之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政策,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在早期生产力落后的蒙昧状况下,人民难以科学解释自然现象,于是宗教应运而生;后来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手段进一步控制少数民族人民思想,维护其剥削统治。宗教的存在具有持久性,宗教仍将在较长时期继续影响着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直到今天,宗教仍在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例如我国傣族、藏族全民族基本上信仰佛教;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在西南地区的阿昌族、佤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受宗教和神灵思想影响仍较深。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民族地区党员干部队伍逐步发展壮大(见表1-1),他们信仰的的是马克思主义,有责任、忠实地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方针路线,身先士卒、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增强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少数民族同胞在开展传统习俗活动中天然流露出的虔诚、热情等特质,也体现了他们忠诚老实的文化品质,正是这些特质激励着少数民族党员英雄烈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胜利浴血奋战,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华章”。
表1-1 1954、1955、2019、2021年全国少数民族党员人数统计表
第三,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礼仪习俗逻辑角度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忠诚老实等礼俗文化特点,成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例如蒙古族之那达慕大会、藏族之藏历新年、彝族之火把节、壮族之三月三、畲族之祭祖仪式、苗族之流水席等,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热情好客,精心准备最丰盛的食物、最精彩的节目来招待四方朋友。还有土家族、布依族、哈尼族、毛南族等民族都深刻地打上忠诚老实等烙印。红军长征途经少数民族地区,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于彝海畔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案例。此后,1935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告康藏民众书》中第九部分强调康藏同胞“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提高文化”等。正是看到这一点,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各个历史阶段,党中央都多次指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律,尊重少数民族传统礼仪习俗,采取谨慎稳妥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历史经验证明,重视民族问题、擅于吸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民族关系就和谐稳定、国泰民安;反之则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习近平将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国家、民族传承与发展之根本的高度,强调如若丢掉优秀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共同交融、交流交往与汇合,铸就多元多彩多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56 个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这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盖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之伟大民族精神。它作为全体党员包括民族地区党员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第一章第三条记载,要求全体党员务必做到:“对党忠诚老实。”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自然包括少数民族革命史。回顾少数民族浴血奋战的革命史,不难发现正是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滋养下,培养了一批如:乌兰夫(蒙古族)、阿沛·阿旺晋美(藏族)、赛福鼎·艾则孜(维吾尔族)等优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涌现出一批如向警予(土家族)、邓恩铭(水族)、马骏(回族)、韦拔群(壮族)、张伯简(白族)、穆青(回族)、何建南(壮族)等杰出的忠诚老实少数民族党员英雄烈士及无数无名烈士,他们始终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用鲜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中国的钢铁长城。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母体孕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忠诚老实少数民族党员英雄烈士。在近现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土家族人民不畏强敌、顽强反抗,铸就了土家族忠诚、好学、勇敢、爱国的文化基因。从鸦片战争中涌现出顽强抗英殉国的清朝副将土家族民族英雄陈连升及其子陈举鹏、在抵抗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战役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的湘西轮州土家族罗荣光总兵以及组织“川鄂湘黔铁血联英会”发动起义震撼清廷的温朝钟、黄玉山等爱国英雄事迹,类似这些故事不胜枚举。像向警予一样的许多少数民族杰出党员英雄烈士从小耳濡目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转变为一名坚定、勇敢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向警予被捕后在狱中坚持斗争、忠诚地向狱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民党对其三次审讯,以死相逼,妄图从其口中得到党的机密。她严守党的秘密,敌人一无所获,无计可施,将其残忍杀害。她在临刑前仍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大义凛然、忠贞不渝、壮烈牺牲,年仅32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来无数邓恩铭、向警予般优秀的少数民族英雄儿女,(如图表1-2-1)继承本民族忠诚老实、机警勇敢、顽强斗争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党忠诚老实、一片赤诚,在宣传党的革命思想,组织各族群众等方面均发挥了“先锋领导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批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杰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启蒙宣传教育下,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根基。随后,1925 年广西党组织、1926 年云南党组织、1929 年贵州党组织相继成立,这些少数民族优秀儿女为了民族地区乃至整个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生命。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写诗追忆与王尽美、邓恩铭共同参加中共一大时的场景,高度赞扬二位烈士之对党赤胆忠诚:“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表1-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英雄烈士代表60人
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母体孕育培养了一大批如杨静仁(回族)般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党政军人物和忠诚老实的少数民族党员英雄模范人物。(如图表1-2-2)回族作为一个我国人口分布较多较广的少数民族,在回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闪烁着忠诚老实、机警、勇敢、富有斗争精神等特质,从《索里哈的故事》《赛里买的故事》《阿卜杜的故事》以及《伊玛目的故事》等流传下来的回族人物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故事大多生动塑造了回族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突出基层群众聪明、智慧的思想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突出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具有共通之处,较易为劳动人民所接受和传播,故流传较广。还有历史上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瑞罢官的故事,主人公富有斗争精神,为民请命,与宋朝包拯相同,皆是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上记载的清官之典范、正义之象征。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在回族百姓中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这些故事融入杨静仁同志的血脉,他毕生主要从事党的民族工作,以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斗志,始终对党忠诚老实,继承回族忠厚老实等优秀文化基因,对中国的革命事业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杨静仁是一名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及民族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正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给予无数杨静仁般优秀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不竭的动力,使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添砖加瓦,贡献毕生精力。
表1-2-2 党和国家领导人、建国后党政军少数民族先进人物代表9人
(接上表)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母体孕育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忠诚老实的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如图表1-2-3,1-2-4)他们当中,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和名将,有著名的革命英烈和抗日民族英雄,有扎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优秀人民调解员、有享誉海内外的作家及专家学者、有科学治沙的探路人、有全面从严治党中来自纪检监察干部中的优秀代表、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有扎根牧区、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之优秀基层干部、有西藏牧区改革之“排头兵”、有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有“中国天眼”之主要发起者及奠基人、有可可西里及三江源生态环境之保护先驱。他们浴血奋战,为了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的独立;为了实现和维护祖国完整统一;为了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团结、互助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了实现各族人民平安、健康、幸福,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当我们追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时,不应忘记他们的贡献和作用,不应忘记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忠诚老实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表1-2-3 建国后杰出少数民族人物代表8人
表1-2-4 “100位改革先锋”中杰出少数民族人物代表9人
综上所述,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再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母体孕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行各业忠诚老实的少数民族英雄烈士、杰出人物和模范代表。正是他们本民族忠诚老实、好学、机警、勇敢、富有斗争精神、爱国、担当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这些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因素明显增多,尤其是藏独、台独、疆独势力、乱港势力、境外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党的建设面临严峻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有的懒政怠政严重,有的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有的政治立场不坚定。一些党员干部搞两面派、做“两面人”,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存在欺上瞒下等严重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严重危害。造成以上问题之根源既有客观方面原因,更有主观方面因素。针对上述病症,习近平从大力加强党员对党忠诚教育方面开出一剂良方。通过学习宣传先进党员典型,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向先进学习,见贤思齐,将对党忠诚纳入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从教育路径方面给党员忠诚教育指明的一个具体方向。当前,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更要继续总结好、坚持好、发展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基因的宝贵财富,教育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忠诚老实等价值观,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永远跟党走,始终与国家、人民同频共振。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更要不断深化对我国民族问题重要性的清晰认识,坚定不移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道路,不断提高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针对民族地区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主义问题,必须去粗取精、吸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各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忠诚老实等价值观教育,建立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机制。毛泽东曾将“正确的政治观点”比作“灵魂”,而民族地区党员正确的政治观点的确立需要靠党在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之价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之价值教育即,对受教育者之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及价值心理引导。而当中作为价值观念之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其核心”。习近平在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勉励优秀年轻干部需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列为人生三信条。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充分挖掘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关于忠诚老实的少数民族先进代表人物的事迹材料,通过报告会、课堂教育、网络媒体、主题教育学习等渠道及时宣传报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反面警示教育,对纪检监察网站曝光的违反党纪国法、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反面典型,果断开展警示教育,唤醒党员、干部自觉增强遵守党内法规意识,通过严明党的纪律规矩、坚守党的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实现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进而走向全面净化党的“政治生态的目标”。
第二,针对民族地区局部地方不同程度仍存在的“四风问题”,必须深挖细查、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和完善党内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吸收融入民族地区党员培养制度之中。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对为何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改革作出说明,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考虑。这篇文章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之纲领性文献先河。文章强调制度十分重要性,强调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全局、稳定及长期性。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内法规的学习教育和执行力度,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学习和执行党内法规至关重要。在内蒙古考察时,习近平强调不是党内法规太少,其主要问题是“执行不力”。部分党员存在缺乏执行能力和执行底气问题,因此,要强化其法规制度执行力,不能打折扣。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汇编》可知,其收录自1949年10月至2021年6月,共出台的183部党内法规。当中包含党中央制定的108部、中央纪委及党中央其它工作机关制定的75部党内法规。这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党的制度建设指明方向。民族地区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活动,如开展专题培训班、创办主题刊物、发挥报纸、新闻、互联网、主流媒体传播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从“知、执、守、督”规上贯彻上述党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功用,形成常长监督合力,用强有力监督促自我革命不断朝“纵深发展。”使民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始终忠诚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第三,针对民族地区偏远落后、部分地区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员队伍素质不高,必须不断提高执行党内政策法规制度的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力保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始终恪守忠诚老实初心,永葆共产党人一贯先进本色。这种由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以及民族地区所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差异造成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具有滞后性特征。在这些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民族地区要想“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极为困难的”。如内蒙古地区当时党建的首要课题是如何把农牧民成分占多数的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风格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面对这一史无前例、极具挑战的难题,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没有现成答案。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工作,仅2012年到2019年,“七年来,就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认真分析民族地区状况和党情,联系实际,逐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道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有力保障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保障了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环境中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总之,民族、宗教无小事。通过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逻辑维度思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价值观的影响,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忠诚老实文化基因,学习各少数民族党员英雄烈士永不褪色的忠诚老实政治本色,进而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教育大有裨益。习近平强调忠诚老实是党员的首要政治素养。“领导干部党性强不强,主要看其对党的忠诚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忠诚老实价值观教育,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当作新时代民族地区加强党的自我革命的永恒课题;探究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规律、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和完善民族地区党内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吸收融入民族地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制度中;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执行党内政策法规水平,确保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当好民族地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永葆党员先进性纯洁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