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关于创业家是天生的还是被训练出来的,持“创业家是天生的”观点方认为创业者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会在任何情况下进行创业;持“创业者是被训练出来的”观点方也认识到人格特质的重要性,但在更大的背景下审视它们,这一观点要求我们了解周围环境中可能抑制或促进创业的各种因素[1]。有实证研究证明,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谢一风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中,创业教育课程的概念如下:“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教学活动。”[2]据此,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归纳为一切以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意识为目的的课程,包含创业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环境课程等。
有学者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学生都具有成为企业家的潜力。创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创新与创业方面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创业教育课程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规划课程内容、采用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方面,加强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应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院校具有各自的特色,应结合自身的院校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课程目标。例如,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可以注重其课程目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可以培养专业型创业人才为目标推出副修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可以重点突出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与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总目标,而且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都有特定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其课程的特征、针对性和适用范围,如表1 所示。
表1 各高校不同创业教育课程的特定目标
关于课程类型,高校不仅要重视不同专业自身特点,开设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且还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论坛等。
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应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可以注重案例教学法,在课程讲解环节上邀请创业者或企业家亲临现场授课。例如,高校可以设置技术领导力和创业硕士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同时为有兴趣在工商业部门工作或者有兴趣进行技术创业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本科创业教育课程强调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实际行动加强对创业精神的领悟。
高校可设置“基础+专业”的复合式创业教育课程,“基础+专业”要求学生先学完大一的课程才可以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包含两种类型:其一是商学院开办的普及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如企业融资、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等基础课程;其二是由各学院开办的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不仅包括课程数量、类型的增长,还包括创业教育课程的整合,即与专业教育的融合[3]。以某大学为例,由商学院开设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性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由所在学院基于学生专业开设专业性创业教育课程,如工程学院开办了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创业设计、技术创新、工程商业这几类课程。这几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与各自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然后运用到创业项目中。事实证明,复合式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有显著的优点,商科专业并非一定会成就学生创业的成功,相反,不少创业成功人士并不是商科出身,他们常常具有理工科背景,能够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实践进行创业。
副修课程不同于选修课程,而是学生主修以外,附带学习某门课程或专业,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讲解和训练,使其具有专业的素质和能力。
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合理的结构,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主要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如某大学工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作技术与创业教育课程,针对具有创业需求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选修课主要是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是由商学院和工学院合作开办。
活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也往往与创业项目相结合,如商业计划大赛、研讨会、拓展活动等[4]。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与创业有关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是由创业中心主办的,类型有创业研讨会、创业训练营、创业工作坊、创新训练营等。通过这些活动,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和企业家可以获得相互交流的机会,掀起一场头脑风暴,使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
高校可设立创业中心。创业中心在作为创业教育基地的同时,还可作为跨学科合作交流的平台,并且成为高校与外部联系的桥梁,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外部资源。
如某大学创业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组织,横跨研究、教育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旨在激发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中心提供全面创业支持,提供免费工作间、各项专业设备、软件资源、创业顾问服务等,协助学生开展实践,为进驻商业市场做好准备。此外,该大学还成立了研究及知识转移处及创新科技中心,以充分开拓大学师生的创业思维,推动本地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技术交流。
为了给学生和创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同时推动优秀创意的商业化,高校可举办各种级别、层次的创业教育论坛和创业大赛。
创业教育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如2020年9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阶段性总结工作的通知》,要求示范高校梳理建设成果、总结建设经验、发挥示范效应,为带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企业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创业活动,借此发现人才和把握商机。各式各样的主体都可以加入这些活动,比如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学者等。各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业教育管理和创业教学经验,互相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活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质量。
在线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教育手段,因此高校可以利用专业的网站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实质上是一个资源交换的平台,各类主体,如学校、学生、教师、政府、企业等,都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对于创业者来说,创办创业项目、开展创业活动、接受创业教育、获取创业资源、进行创业合作,这些活动都可以得到这一平台的大力支持。高校可开设创业教育网站,涵盖丰富的资源,包含大量的国际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方便学生获取各类创业教育视频课程,查找创业政策、法规,甚至筹集创业资金。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用结合主要体现在课程理念和课程资源两方面。在课程理念上,高校应强调知识和技能学习与应用的结合。在课程资源上,高校可采用各种训练,如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游学交流等,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高校通识教育提倡加强课外学习,强调知识和技能掌握,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探索的兴趣。
由于创业教育课程跨专业的属性,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十分必要。高校应注重高校内部各个学院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创业在传统意义上属于商科,但实际上科技创业需要商科和理工科之间的紧密结合。
高校近几年开始大力推进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各高校应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资源,研发出适合各高校的创业教科书,推进教师与教师、学院与学院、学校与学校的相互交流,总结出优秀的教学方法作为典范进行推广,进而有效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5]。
高校应注重平衡学生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校园实践经历,比如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多元的文化思维、国际化的实习经验等,培养出具有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以理论与实践为着力点,构成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课程结构。虽然不同高校具有各自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但课程设置方面都遵从较为一致的原则,即注重学用结合——既要开展具有常态化的“基础+专业”的复合式创业教育课程,又要开展包括竞赛、论坛、创业训练等在内的非正式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