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作用,运用党的历史这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者,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续奋斗者。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教育范式,运用OBE理念创新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有利于强化目标引领形成合力,充分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大力提升铸魂育人功能,助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党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作出更大贡献。
OBE理念包含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核心原则,聚焦于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2]。OBE理念与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工作内容和价值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适应性,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当下,高职院校对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越来越重视,普遍表现为依托红色文化开展各种活动,诸如参观红色基地及开展红色讲演、红色观影、红色征文、红色书画展等。然而,负责组织这一系列活动的部门并不相同,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而宣传部、学生工作处等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都会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却没有建立联动机制,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沟通协调[3]。大家关注更多的是本部门的工作任务,没有联合协作进行精心的整体设计,导致其定位不清晰,各个活动、项目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思考、探索不足,考核评价环节淡化甚至缺失,未能形成系统的育人过程。
OBE理念的运用将有效改变各项活动任务零散无序的状态,使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工作始终围绕成果的产出进行,重点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什么。成果既是最终目的,也是进行整体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内生动力的逻辑起点。因此,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成果目标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要以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石,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功能,探寻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实现有机融合,结合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来明确成果要求。成果目标的制定要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包括知识的融会贯通、思想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按照由浅入深、从初级到高级的顺序层层推进;再根据具体目标和需要,充分利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设计活动和环节。比如:讲述红色事件,活学理论铭记历史;瞻仰红色文物,催化心中红色情结;深挖革命人物,树立心中红色榜样;感悟革命精神,引领铸就时代新人等。[4]通过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系列活动,最终实现整体目标。
高职院校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频率虽然不低,但尚存在学生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组织方往往按照文件要求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未能在事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喜好、聆听学生的心声,更没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对活动项目本身兴趣寥寥。第二,有的学生因为学校的强制性要求而被动参与活动,没有全身心投入,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有的虽然参与时兴趣满满,但活动流于形式,组织者没有注重指导以确保效果,导致学生的获得感较低,不愿意再次参与。第三,学生主要通过聆听讲解或者听老师指挥配合完成任务,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感和体验感不足,也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人人都能成功。这就要求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求出发确定成果产出目标,不拘泥于特定的实现方法,不要求统一节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提升的机会、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有可为”“有作为”。具体而言,就是要与学生“共商”目标,让其“跳起来能摘到成果”,他们方能感兴趣并且有信心;在“共建”成果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分组、选择活动项目、作品形式等;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示范、评价、建议等方式做好引导和顾问工作,指导帮助学生取得预期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可以尽管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调动起他们思考探索、创新创作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再者,产出成果的评价考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积极的评价将为学生带来成就感,所提的建议可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最后,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
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影响轻实效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普遍更重视课堂学习,对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一方面,学校在开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工作时忽视了高职学生培养的教育要求,任务的设计和要求跟初、高中阶段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没有明显区别,停留在红色历史、故事、歌曲本身再现的浅表层次,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中蕴藏的真理与方法,没能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深层次感悟;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存在隐匿性和迟滞性,无法让学生有直观的获得感,导致学生参与动机不足,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成效。
OBE理念倡导持续改进,强调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不只是知道和相信,更不是当下的学习表现,而是深入心灵的内化践行,具有深刻性、实用性和存续性。因此,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要取得更好的成果,需要师生协同合作,适时根据阶段性评价和最终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在成果目标制定、如何取得成果、如何科学评价等环节不断优化,使之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系统闭环,不断提升育人成效。为此,多元、多层次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评价考核,组织方获得反馈并据此分析学生达成成果目标的情况及其原因,能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育人策略,增强实效;另一方面,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成果评价标准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参照,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改进,从而在不断的努力中更好地实现成果目标。
基于OBE理念,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现实问题,整合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和各部门开展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提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成果导向与形式创新相结合”的四大原则及“以成果导向聚焦内容和形式,以成果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创作,以成果展示提升学生获得感,以成果评价激励学生优化完善”的四大策略,力求构建各要素间相互匹配、逻辑严密、系统科学的育人体系,形成了“1234”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OBE理念的“1234”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在OBE理念指导下,“1234”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的“1”个导向就是以成果目标为导向。这首先要思考以什么为成果目标,并反思为什么要求学生达到这样的成果目标,以确保成果目标的科学合理。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知识、思想和能力三个方面,成果形式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显性成果包括学生在知识测验、作业或问答比赛中获得的分数,小组的寻访记录、作品以及学生在参与活动项目过程中总结方法、经验形成的书面报告等具象化的成果;隐性成果主要是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强增,在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素养等方面产生的变化以及学识、综合能力的提升等这些难以量化的成果。在制定成果目标时,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成功获取成果,也要考虑个体差异;还要注意在成果评价时重点考察的是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活动过程中的提升和收获,而不是个体前期全部学习教育成果的累积。在厘清成果的指向后,再以成果目标倒推反向进行整体设计,并按照阶段目标设计具体活动项目,一切以取得成果为准则,弹性化管理,尽量减少过程性干预。
OBE理念注重成果的获取。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精神品质等,就必须一手抓内容,一手抓过程,实现内容与过程的融合,发挥相得益彰的实效。在内容方面,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两个结合”,即“四史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打破简单生硬、独立脱节的实践育人主题活动安排模式,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突破理论学习重难点、提升思想境界。要从历史层面到理论层面,从理论层面到精神层面,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实践育人内容体系逻辑紧密、系统完整。在过程方面,要始终围绕成果目标的达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特点、现有红色资源及实践教学保障等因素选择最佳活动方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5],采用任务驱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可以让学生先学习红色历史,在探究中由“史”到“论”强化理论学习,然后再自主设计完成绘画、视频等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思想和能力的自我提升。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把控方向节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并提供展示平台,将实践育人过程变为学生循序渐进的自主成就过程。
OBE理念聚焦成果,使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更具整体性,这是顺应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正确选择,但要进一步提升其系统性还需增强各项目环节的内在逻辑,紧紧抓牢“成果”这个关键,通过“成果明确、成果获得、成果评价”三个步骤形成实践育人闭环。第一步,明确成果。要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基本目标,确定实践育人整体目标;再依据学情和内容模块,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因素,从“深化理论学习、完成自主作品、提升思想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分别制定实践育人具体的显性和隐性成果目标。第二步,成果获得。为确保学生人人都能在规定时限内达成目标并服务于生活工作实践,既要确保全员覆盖,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性化需求。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成果为导向,结合自身专长和爱好,选择显性成果的具体完成形式;指导学生按照获取成果的需求选择队友,制定小组方案并进行分工;提醒学生注意在前期理论学习时有所侧重;在小组探究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合作中寻找灵感、创新思路,不断优化成果设计,打磨成果作品。这样,在完成成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运用,提升能力和思想素养。第三步,成果评价。要完善实践成果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加强实践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依据实践活动类型有选择性地采用思政课教师评价、实践基地导师评价、专业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针对隐性成果目标引导评价人员根据受评对象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力求成果评价客观公正,为优化实践育人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成效,高职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领导工作小组,确定负责牵头的部门,强化组织管理,制定工作机制和激励措施,突破学校各部门、院系间的壁垒,实现思政课教师、实践基地导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四师协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思政课教师侧重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基地导师侧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专业课教师侧重专业技能的运用及职业素养的提升,辅导员侧重思想政治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四师”发挥各自所长,在制定实践育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组织活动、拟定成果评价标准及完成评价考核时,集中研讨、分工协作,使协同育人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四师协同”可以提出更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实践育人目标;可以厘清学生理论学习、思想素养及综合能力的薄弱之处,寻求三者的结合点,既紧扣“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确保每个同学通过努力都可以取得成果;可以不断优化整体设计,使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点面结合与循序渐进并行,系统规范与形式多样兼具,力求内容有深度、任务有梯度、覆盖有广度。根据具体实践育人活动需要灵活选择双师、三师或四师协同负责组织,可以保障活动质量,争取育人效果最大化;而“四师”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成果质量评价方式及标准,协商制定出最佳方案,共同完成成果评价,可以为实践育人模式提供精准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1234”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的育人过程(见图2)就是学生的成果获得过程。它以成果目标为导向,根据实践育人内容体系的特点和阶段性目标匹配活动形式,采用普适性活动、专业特色活动和学生自选实践相结合,在整体提升学生思想素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并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该模式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按照“深化认知、内化提升、创新转化、躬身实践”四个阶段逐渐推进,层层深入开展育人实践活动,指导并帮助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活动,在规定时限内取得预期成果,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图2 “1234”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的育人进程
理论要指导实践,知识学习是基础。通过学习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实践的基本规律,实现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获得精神成长。高职院校要取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成果,首先要利用红色资源强化理论学习。因此,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先结合四史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与主题相关的历史,再联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实践理解理论要点,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中呈现的革命氛围和革命精神[6],深化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总之,要融合理论内容,培养大历史观,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在整体梳理的基础上深入解读知识重点、难点,使书本知识变得具象生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理解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认识其现实意义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个阶段的活动在形式上主要是线上和线下实践课堂,即“云端课堂、移动课堂、专家讲堂”三类课堂。“云端课堂”就是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导师在红色场馆内教学,通过腾讯会议、QQ课堂等应用与教室连线,让学生在“云端”集体跟学和互动。为确保学生的参与覆盖面,“移动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内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学习活动。如果条件欠缺,校内没有红色场馆,则可以采用校馆连线的方式,即分成两个小分队,一支在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学习,另一支在教室连线互动学习。专家讲堂就是邀请相关专家、专业人才到学校讲学。这三类课堂有不同的内容场次,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成果作品相关的主题进行学习,但不得少于规定的学时,为成果创作打好理论基础和情感基础。
内化提升是指在前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开启分组任务,从整段历史的梳理过渡到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深挖。教师指导学生组队并确定成果作品的创作方向,对作品创作形成初步的设想,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活动的大主题范围内,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比如某一个革命人物、某一个革命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理论知识点等开展深入探究,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5人左右的小组。在组队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始终聚焦成果如何取得的问题,全面细致地思考任务的方方面面,根据成果完成需要合理搭配选择队友。比如,成果作品如果是革命人物故事的视频,可以选择不同专业的同学优势互补,由“历史知识丰富、写作能力强、会拍摄制作视频、演说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几位同学组成最佳搭档。完成组队后,小组就自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开展研究活动。一般来说,首先要寻找相关资料详细地了解作品主题,在学习中寻找新的灵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向老师申请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研究、寻访革命英雄后人、走访当地百姓等,相同需求的小组还可以同时开展活动。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中注意搜集素材,为成果创作打好基础。从这个阶段起,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在期限内完成作品即可,老师只需适时进行引导,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支持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探索,从“小切口”深化理解第一阶段所学知识,进一步感悟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催化学生心中的革命情感,使其产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并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有所得的成就感。
在前两个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了解了整段历史背景,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待历史、解读历史。对于自己选定的作品主题,学生除了要深入研究具体历史事件或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形成的前因后果、价值意义,还要把“小主题”融入“大历史”,用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历史的主流及发展趋势,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小组的成果作品为时长五至十分钟的一个自制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红色历史故事、革命人物故事短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片,也可以是红色作品介绍短片,比如陵园专业学生为革命人物设计的陵墓作品介绍、绘画专业学生的红色主题绘画作品介绍等。教师要指导各小组结合组员的专业特长,进一步明确作品的名称、内容和具体呈现形式,自主研究作品方案;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群策群力完成作品的整体设计并讨论改进,共同制作作品,然后对标成果目标先自行评价成果的完成情况,根据评价结果自我完善作品,再交给老师评审直至合格。这样,在成果创作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提升了专业素养,培养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在团结协作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和随机应变等能力,进一步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有了前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铺垫,学生在成果完成的激励下热情高涨,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成果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出校门开展社会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在校内进行预演练习。校内展演分班级进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可以选择演讲、情景剧、讲故事、作品展示等不同形式再现小组成果作品;在展示后可以要求学生分享经验,结合专业、就业方向谈感想体会,使学生全面参与进来,从学习者到传播者,在深入探究、互动交流中升华革命情感,以“红”为底色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其次,组织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结合专业自主设计活动,让学生发挥各自所长,运用成果作品来宣传红色文化服务社会。比如:绘画专业学生面向社会举办红色画展,向参观者讲述作品背后的红色故事;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红色精神食粮;老年服务专业的学生前往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红色情景剧、讲述红色故事;等等。在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他们还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最后,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把合格作品分类收藏于学校红色场馆,对内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对外择优公开展示;同时,把优秀的成果作品推送到学校公众号、党支部网站等,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扩大受众面。[7]这一系列分享活动,不仅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的延伸性和影响力,同时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总之,“1234”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就是要聚焦成果,从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思想状态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学生的困惑点,依托红色资源,从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入手,依据主题整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四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重点、难点的纵向融合及其与红色资源的横向融合,构建从历史层面到理论层面、从理论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实践育人内容体系。该模式遵循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内容体例,将成果目标的完成过程分为“深化认知、内化提升、创新转化、躬身实践”四个阶段,在形式上匹配“实践课堂、协作探究、成果创作、宣传推广”四类活动,由浅入深逐渐推进育人实践活动,实现内容、形式和过程“三重逻辑”相统一[8],并将整个实践育人过程有机串联,使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科学严密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架构,为学生搭建以“红”为底色的理论素养、思想认识、精神品格、综合能力全方位提升的成长成才平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