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本位 国家本位 服务本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根本属性

2022-10-27 23:26:33◎郭
职教通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建设

◎郭 俊 朝

创立40年多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其发展历程、思想演变、历史经验、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探索上,在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方面留下了空白。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从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层面上来看,它是在处理自身发展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因此,本文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在梳理其大众化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类型构建三条发展主线基础上,揭示高等职业教育在融入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三个根本属性,即以民众生存发展为根本(简称民生本位)、以国家社会整体发展为根本(简称国家本位)、以服务社会和个人发展为根本(简称服务本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路线本质上是以民生为本位

大众化、普及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探索与试点、改革与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深刻地影响着它的性质、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

(一)大众化前奏:地方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一些中心城市创立了一批区别于传统大学运行模式的新型职业大学,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具有准大众化发展的特点。这次由地方发起的探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青年学生强烈的升学需求。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燃了千千万万青年学子的大学梦,此后两年的报考总人数达到1 160万。但是,由于当时的大学招生人数有限,两年合计才招收67.5万人,导致大量青年学生难圆大学梦,而且许多城市的高中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1978年,我国把国家发展方向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技术人才产生了十分迫切的需求,但由于当时的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大学毕业生大多都被分配到了各行业部门,分配到地方的很少,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1980年3月,财政部召开教育规划会议,要求地方对所需大学毕业生部分或大部分自给。为缓解青年学生就业压力,适应地方生产建设需要,1980年及此后几年,一些中心城市纷纷建立了短期职业大学,80年代中期最多时曾达到128所,1985年在校生达到6.35万人[1]。虽然一些职业大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探索后来被认定为并不算成功[2],但这些学校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经济建设急需,帮助一些城市青年实现了大学梦,为1985年后我国政府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大众化发展:国家行动

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发展是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初启动的。1998年,我国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扩招;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决定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中拨出10万个招生名额用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同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申了“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方针,同时鼓励本科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轰轰烈烈启动并快速发展。扩招后的第四年,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就实现了大众化[3],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98年至2005年,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从432所迅速增加到1 047所,平均每年增加约88所;高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43万人迅速提高到237.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7.8万人,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招生比从1:0.66提高到1:1.13;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从117.4万人提高到595.7万人。[4-5]短短6年时间,大众化发展就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19年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水平时,高等职业院校(专科)达到1 423所,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招生达到483.6万人,在校生达到1 280.7万人[6]。这次持续21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众化发展,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实现大学梦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大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2004年4月,教育部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措施[7],深刻地影响了此后10多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决策的提出,一方面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因为学生既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接受有价值的、有用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才应该是我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

(三)扩招100万:继续深化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高技能人才缺口大等多种因素影响,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8]。经过各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努力,当年全国实际完成招生116万人。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2020—2021年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延续扩招政策,扩招规模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9]。根据政策设计初衷和现有发展状况判断,这种扩招很可能还会继续。扩招对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受教育对象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等都需要适应新的多样化需求,高等职业学校也正为此而作出调整。而这次扩招的意义重大、性质也不同。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方面成为我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扩展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招生对象扩展到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在职企业员工等各种有技术技能教育需求的社会人员,高等职业教育从职前学校教育扩展为职前、职中、职后并存的学校教育,成为全民都可以接受的高等教育,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大众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地塑造着它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改革开放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这一发展导致国家产生了基于人力资本积累推动论和人力资本积累先导论[10]的人力资源开发诉求(对于个人来说,它是被动的诉求);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民众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广泛地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个人发展诉求(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主动的诉求)。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演变出以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存、发展、就业和再就业为根本的特性(满足个人主动和被动两种发展诉求),即以民生为本位。其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为每一个人的就业作准备。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职业大学创立的原因之一就是为城市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作准备;9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强烈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大扩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启动的。经过几年的大众化发展,千千万万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了就业的技术和技能,找到了工作岗位。第二,为每一个个体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保障。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高层次需求。近年来,一些已经就业的年轻人在各种压力下产生了继续发展的需求,他们要求进步,要求改变职业,提高地位和收入,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近几年,高等职业学校不但持续扩大招生规模,而且放宽了年龄要求、入学文化素质要求,为他们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为普通民众再就业提供服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淘汰了一些企业,也淘汰了许多职工,他们原来的工作技能再不能够满足新的工作岗位需要。2019年以来的连续3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每年扩招100万,为这些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和农民工提供了提高再就业能力的机会。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职前教育准备到职中、职后技能再造,从服务青年就业到服务全民发展和再就业,其服务对象和教育功能得到很大拓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路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本位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也包括质量的提升[11]。在我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大众化发展初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集中在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而教育质量却出现了较大滑坡。为此,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展基础上改革与发展的另一条重要主线。从其40多年发展史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之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技能培养模式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短期职业大学在创立初期大多从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起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明显,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难以完全满足当时的社会实际需要。从1985年到1999年大扩招前期的10多年时间,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先后组织4批23所学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期间,有些试点学校成功借鉴北美CBE理念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12]解决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问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初步显示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当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毕业标准几方面。在入学条件上,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也要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在教学方法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课程体系上,弱化了原来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大加强了实习实训课;在毕业标准上,毕业生既要达到一定的专业知识毕业标准,也要达到一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经过10多年试点,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初见成效,具备了质量提升的基本条件。当时,原国家教委领导已经开始重视教育质量问题。1998年2月,张天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办高职不能只抓数量,一定要把讲求质量、办出特色放在重要的位置”[13]。

(二)第一次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约10年期间,原国家教委进行了五批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目标主要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有重点地提高这些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一,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提出建设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计划。据统计,从1997年至1999年,共批准了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等29所重点建设学校开展示范性院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决定选择一批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注重学校基本建设、受到当地政府重视的职业大学开展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第三,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2000年、2001年教育部分两批共确定了31个建设单位(含14所本科院校),进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央财政投资每校约5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是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第四,2002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分两批以专项经费方式支持建设了67所学校(含15所本科院校)[14],进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每所学校拨款250万元主要用于实习实训设施建设。第五,2003年11月,教育部批准35所高校(含12所本科院校)进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此同时,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在2001年,教育部分别在2002、2003、2004年,共召开4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10年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和产学研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批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第二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全面的质量大提升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逐步提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作出“十一五”期间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决定,该决定于2006年底开始正式实施。“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新增100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截止到2015年,我国共成功建设19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了2 919个骨干专业、1 16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44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46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480个协同创新中心和9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次示范性院校建设与第一次相比,国家、地方和高校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建设效果和影响明显增强,引领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带动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水平和质量。

(四)双高计划: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两次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主要增强了学校的基础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2019年以来,我国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建设,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双高计划。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定建设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简称“双高计划”),着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同年12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批准了56所高水平建设学校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目前,这项建设在时间上已经过半,建设效果正在凸显。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深化校企合作,从国家层面上加强产教融合,革命性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15]。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配合国家发改委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16]。一年多以来,21个试点省市区积极行动,校企合作育人效果开始显现。第二,启动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目标后,各地纷纷行动,研究如何从体制机制等方面突破实训基地发展瓶颈。第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0年11月,自我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7]的战略部署后,各地纷纷行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规划。第四,建立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协调配合,国务院牵头的联合培养顶层制度设计为突破改革瓶颈提供了制度保障,形成了不同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合力。

总之,每一轮质量提升行动都加深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改革发展的认识。多轮持续的质量提升行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强烈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五四运动以来继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三大里程碑事件[18]。这次事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步骤,是一次国家整体行动。这次行动要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自身进行持续的革命性变革。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通过10多年的探索与试点和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持续的质量提升行动,已经全面融入并将更加深入融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体现以国家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技术的需求。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质量进一步提升还将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第二,实现高等教育公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特别是高等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扩招和质量提升行动为千千万万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中华民族复兴。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为高等教育发展准备了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条件,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三、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构建路线本质上是以服务为本位

教育类型构建是贯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探索与发展的又一条主要线索。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教育类型,经历了一个酝酿和构建过程。

(一)职业教育类型构建:思想的产生

受前苏联教育类型划分思想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一些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一个教育层次,而不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探索之初,短期职业大学就以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把高等职业教育当做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新教育类型,并认为其应该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基于这种思想认识,一些短期职业大学在创办专科教育时就开设了本科专业,比如金陵职业大学和常州工业技术学院 在1981年就分别开设了会计和企业管理本科专业[19-20]。1982年,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职业大学暂行条列》规定,“职业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学制……考虑到长远需要,某些专业亦可设四年本科”[21],而此后许多高等职业学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2]同样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探索与试点过程中,层次观与类型观两种思想展开了论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23]。经过30多年的论争,近年来人们在职业教育类型问题上逐步达成了共识,类型观渐渐被广泛认可。

(二)职业教育类型构建:制度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后的前30多年时间里,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职业教育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大部分需要;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我国对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形成完整的类型体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类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形成和制订。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中等教育结构调整部分初步阐述了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目标。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区别于“高级科学技术专家”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城乡劳动者”,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4]。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25]。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26]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在“体系”部分第十二条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5]。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行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实现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分工合作、共同培养,这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年1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7],带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2009年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启动。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8]的建设目标。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29],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强。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地位同高的、独立的教育类型。这一重要定位既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贡献,对于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的发展战略意义,又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意义,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高等职业学校探索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独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6]。

(三)职业教育类型构建:体系的建设

早在未形成之时,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985年开始的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试点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沟通的最早尝试,这一试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作出了很大贡献。1991年(1所)、1994年(10所)、1996年(8所)和1997年(1所)原国家教委批准的20所高等职业学校的试点,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开始于1999年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大扩展丰富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后,教育部和国务院其他部门纷纷行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首先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试点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524所转型试点学校进行了应用转型,转型效果明显。如:“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了100所本科高校主要进行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安徽、山东等省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转型发展,这些省份转型较快。由此可见,高校抗拒转变的心理普遍减弱,度过了心理适应期,转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其次是本科职业学校的设立。近几年来,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同时,我国升格或合并转设了一批高等职业学校,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独立学院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转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根据各地教育厅的公开消息,2022年内很可能还会设立一定数量的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颁发了《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为试点单位,开始进行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许多试点城市在审批之前已经开始建立企业双元人才培养试点单位,被批准后更是加快了建设步伐,从体制机制方面为双元人才培养培养铺平道路。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独特教育类型,这不仅在于它培养的人才类型在技术层面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其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与普通教育有别。这是它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服务时形成的关系层面上的特性(服务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服务角色,即它是它所服务的所有服务关系的总和,服务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属性,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以服务为本位才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这个特性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为普通民众增值赋能。在今天的工业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有多种途径,从提高社会效率的角度考虑,学校职业教育是最佳选择之一。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为青年学生、退伍军人、下岗转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增值赋能的重要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将越来越享有升学、求职、待遇和晋升的平等机会[30]。第二,为国家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服务于这一转变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从招生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第二重要力量。第三,为企业发展提供应用技术服务。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研发能力和设备改造能力以及缺少应用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而产生利润下滑、经营困难、工厂倒闭等状况。自2006年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为许多中小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综上所述,从内部发展来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沿着大众化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类型构建三条主线展开;从外部关系来看,它在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三个根本属性,即民生本位、国家本位和服务本位。大众化发展路线本质上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群众生存、发展、就业和再就业为根本的特性,质量提升路线本质上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为根本的特性,类型构建路线本质上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特性。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