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田 丰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①详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2/c414305-29601495.html。,这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2020 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②详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下)》,https://xw.qq.com/cmsid/20210313A09Z8100。,这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以及中国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资源型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新时代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应科学测度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明确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形成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为资源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寻有力突破口。
目前,针对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家、省区市等宏观层面展开,同时还有针对重点区域的研究,如长江经济带[1]等。学者们针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城市化水平、教育投入、科技创新、经济开放度、环境规制等方面展开。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来看,钱争鸣[2]、班斓[3]、林晓[4]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聂玉立[5]从城市层面展开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班斓[3]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向影响,但钱龙[6]认为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产业集聚方面来看,任阳军[7]认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陈彤[8]认为金融集聚在经济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这些路径提高绿色经济效率;马彦瑞[9]发现工业集聚对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有促进作用,且政府干预可作为中介因素提高绿色经济效率。从城市发展方面来看,方齐云[10]、任阳军[7]认为城市化水平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向影响,而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张文博[11]研究发现绿色经济效率与城市规模存在倒“U”形关系;徐祥[12]认为人口密度增大可能产生城市拥堵效应,进而对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向影响。从人才、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来看,钱龙[6]认为技术进步能够带动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林晓[4]认为辽宁省教育投入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张英浩[13]认为科研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沙依甫加玛丽·肉孜[14]认为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高质量FDI等途径发挥作用的。从经济开放度方面来看,林晓[4]认为辽宁省经济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宋晓玲[15]认为现阶段双向FDI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从环境规制方面来看,张英浩[13]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张文爱[16]估计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行政型、市场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另外,学者们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如罗宣[17]研究发现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效率;李赫然[18]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处于中上游水平,但发展不均衡;胡博伟[19]发现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总体较低;朱金鹤[20]认为新疆南北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速南缓”的特点;高志刚[21]研究发现2000 年—2017 年间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态势,并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性。
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针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鲜有文献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新疆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也是我国在西北的重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新疆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利用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科学测度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并找寻其重要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从研究方法来说,相较于其他面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更侧重从空间联系的角度分析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如果忽略区域间的空间联系将会降低结论的可信度,因此从空间角度研究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更为科学。基于此,本文选取2000 年—2017 年新疆14 个地州市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新疆各地州市绿色经济效率,判断新疆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新疆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而提出提高新疆绿色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为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既有研究表明,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本文拟从资源型区域实际出发,重点揭示宏观经济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是通过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其影响路径见图1。
从宏观外部环境出发,本文主要围绕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对外开放度来探讨其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或者说到达某个临界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弱,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因此,本文假设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形关系。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表示各产业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可反映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进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假设产业结构优化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3.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镇化的整体质量,不同于过去的扩张式发展并在理念上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在人力、智力支持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促使社会资源集聚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劳动力的集聚可产生“劳动力蓄水池”并提高期望产出,促使绿色经济效率提高。因此,本文假设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4.经济对外开放度。经济对外开放度可通过贸易水平来体现。一般来说,对外贸易可以带来要素的流通,资源型区域优势产业技术也会通过对外贸易进行扩散,产生溢出效应。另外,经济对外开放度越高,越有利于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转变,而竞争型市场会强化创新能力,降低非期望产出,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因此,本文假设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从宏观内部积累出发,本文主要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来分析其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1.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可以助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产业技术含量,而生产过程中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节约生产要素投入,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并形成“知识蓄水池”,改变以往传统产业高耗能、低产出的局面。因此,本文假设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2.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可反映国民素质,表征个人环保意识、绿色生产消费习惯等,教育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有着潜在且深远的影响。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而在生产过程中,高素质劳动力可以节约资源并增加期望产出,进而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因此,本文假设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可反映劳动能力与物质资本结合后的效率。提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等均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工人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生产资料并提升生产水平,降低非期望产出。因此,本文假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绿色经济效率(GEE)是在考虑资源消耗投入与环境污染成本的基础上,用以评价地区要素投入、环境污染、经济产出的指标[2]。数据包络模型(DEA)是基于多投入、多产出变量评价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性的方法。本文所采用的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DEA 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变量“松弛”问题,还可以解决决策单元同时为1 的问题。假设需测量n个决策单元的绿色经济效率(记作DMUj,j= 1,2,…,n),每一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投入(记作xi,i= 1,2,…,m)和q种产出,其中期望产出记作期望yr(r= 1,2,…,q1),非期望产出记作期望bt(t= 1,2,…,q2),则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22]可表示如下:
式(1)中,ρ是DMU 的绿色效率值分别是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当ρ越接近0时表示绿色经济效率越低,当ρ越接近1(甚至大于1)时表示绿色经济效率越高。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 年—2017 年,样本范围为新疆14 个地州市①14个地州市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伊犁州直属县市(以下简称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不包含兵团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一般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综合衡量,其中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资源,产出要素主要包括GDP、环境污染。研究中变量的选取说明如下:资本投入用资本存量来衡量,同时借鉴单豪杰[23]的研究,以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Ki=Ii+(1 -δ)Ki-1,其中Ki为i年的资本存量,Ii为i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折旧率δ为10.96%,并以2000年为基期。劳动投入用14个地州市全部就业人员数衡量。资源投入采用熵值法以用水总量、建成区面积、14个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综合后的资源消耗指数来衡量。期望产出用14 个地州市实际GDP 来衡量,并以2000 年为基期进行平减。非期望产出用环境污染来衡量,采用熵值法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综合后的环境污染指数来衡量。研究中所用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8年《新疆统计年鉴》,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等官方网站,并采用插值法和趋势外推法对个别缺失数据进行处理。
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 模型可测算出新疆14 个地州市绿色经济效率,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新疆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呈“W”形变化态势。2000年绿色经济效率较高,主要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关,政策扶持使新疆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直到2004 年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都保持持续增加,但因GDP 的增加并未达到与投入相匹配的水平,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而绿色经济效率有所下降;200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各级政府逐渐重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因而绿色经济效率略有提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绿色经济效率又开始下降,各级政府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2015 年后绿色经济效率又呈现上升态势。此外,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绿色经济效率整体较高,主要是这两地经济基础较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样本期间投入产出的效率值均处于模型的生产前沿面上;而克州等地生态更为脆弱,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资本、劳动力的吸引能力相对较弱,绿色经济效率也较低。
表1 新疆14个地州市部分年份绿色经济效率测算结果
同时,本文依据Global Moran's I 指数[24]公式,选用反距离平方矩阵计算2000 年—2017 年新疆绿色经济效率Moran's I指数,以判断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2000年—2001年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政策支持,新疆各地州市绿色经济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发展后劲不足;2002 年—2005 年新疆各地州市绿色经济效率未显著提高,在空间上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006年—2017年Moran's I指数显著为正,表明这期间新疆14个地州市绿色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进一步看,2006 年—2012 年总体呈上升态势,2013 年—2017 年总体呈下降态势,空间上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新疆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地区间绿色经济发展呈现集聚态势,特别是向北疆中部和东疆集聚,而2010年对口援疆政策实施后,集聚效应逐渐转变为各地均有发展的扩散效应,绿色经济效率的Moran's I指数有所降低。总体上看,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因此需从空间角度分析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表2 新疆2000年—2017年绿色经济效率Moran's I指数及检验结果
1.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新疆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其既考虑了本地区自变量的影响,又考虑了邻近地区滞后自变量的影响。模型形式设定如下:
式(2)中:i、j表示样本区域,t表示年份,lnGEEit表示i区域t年绿色经济效率的对数;ρ为空间滞后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中的元素,wijlnGEEit为t年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滞后项;βi为各自变量的待估参数,Xit为解释变量;αi为邻近地区自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边际影响系数,即滞后项的待估参数,wijXit为绿色经济效率各影响因素的滞后项;ui为个体固定效应,γ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本文使用反距离平方空间权重矩阵,假定两个区域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空间效应的强度,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越近,空间效应越强。反距离平方空间权重矩阵表达形式如下:
2.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空间杜宾模型包含因变量空间滞后项、自变量空间滞后项和自变量的非空间相关项,这会使得模型具有非线性结构,因而回归系数β的估计结果无法直接反映空间边际效应,也就不能准确衡量各自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此,LeSage[25]认为应进一步对自变量进行偏微分分解,即将空间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又称溢出效应)。空间效应可由偏微分方法分解如下:
式(4)中,In=( 1,…,1)T1×n,若等式两边同时乘以(In-ρW)-1可得:
令U(W)=(In-ρW)-1,Vr(W)=U(W)(In βr+αrW),其中r(r=1,2,…,k)表示第r个解释变量,则式(5)可以转化为,其矩阵形式为:
式(6)中:等号右边第一个矩阵表示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特定空间区域中第r个解释变量的变化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造成的平均影响,其被称为直接效应;而除对角线以外的其他元素表示特定空间区域第r个解释变量的变化对邻近地区被解释变量造成的平均影响,其被称为间接效应或溢出效应。
3.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研究中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pgdp)和人均GDP 的平方项(pgdp2)来表示,单位均为万元,并以2000 年为基期进行平减;产业结构以非农产业比重(nonag)来衡量,其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人口城镇化率(urban)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对外开放度以贸易依存度(trade)来衡量,其为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且进出口总额需按当年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劳动生产率(labor)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并以2000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折算,单位为万元/人;教育水平(edu)以每万人大专以上毕业生人数来衡量。以上变量数据均来源于2001年—2018年《新疆统计年鉴》。自主创新能力(inn)以R&D 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新疆科技统计年鉴》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官网。另外,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指数平滑法和插值法进行估算。同时,为避免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绝对量的变量以自然对数的形式引入模型。模型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1.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为得到科学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模型进行了适用性检验,同时为防止面板数据在回归过程中出现“伪回归”,对原始数据进行了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由检验结果①限于篇幅文中未列示,结果留存备索。可知面板数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且适合选择固定效应空间计量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效应又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以及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00年—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新疆虽具有自身发展能力,但也是接受国家政策倾斜较多的地区,因而基于一些制度性因素的考虑,为排除个体随时间变化的影响,所以最终选择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另外,运用Stata 软件进行的Wald检验、LR检验结果显示,Wald检验统计量为214.610,LR检验统计量为216.530,且两个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表明空间杜宾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2.回归结果分析。表4为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由表4可知,模型的空间滞后系数ρ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新疆14 个地州市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由表4 中对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可知,lnpgdp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lnpgdp2 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进而造成绿色经济效率降低,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治理技术的成熟等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进而提高绿色经济效率。非农产业比重(nonag)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产业结构对新疆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能是因新疆大部分地州市以工业为主,工业发展在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农产业发展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口城镇化率(urban)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人口在本地区的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劳动生产率(lnlabor)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劳动生产率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主创新能力(inn)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主要是因新疆各地州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R&D 经费投入不足,R&D 经费投入可能存在门槛效应,门槛以下对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不明显。贸易依存度(trade)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经济对外开放度对新疆绿色经济效率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预期不符,原因可能是新疆出口贸易主要以轻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制造中未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化程度不高。教育水平(lnedu)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教育水平对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新疆各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关,全疆高等院校较少,且与国内高校相比综合实力较弱,大部分地州市仅有职业技术院校,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导致教育水平未能对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带来显著正向影响的重要原因。
由表4中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结果可知:lnpgdp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lnpgdp2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此外,非农产业比重(nonag)、贸易依存度(trade)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产业结构、经济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口城镇化率(urban)、自主创新能力(inn)和劳动生产率(lnlabor)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至少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其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教育水平(lnedu)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4 空间计量SDM回归结果
综上可知,绿色经济效率受到由各解释变量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影响。一方面,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在北疆、东疆明显集聚,绿色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使生产进一步集中,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也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传导至邻近地区,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较好的集聚地区向周边欠发展地区扩散,最终使得本地区与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共同促进、共同提升的态势。
另需说明的是,由于研究中引入了空间滞后项,因而空间杜宾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各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还需对其进行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解,以更准确地刻画各影响因素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3.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表5 报告了各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由表5 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间接效应显著为正,lnpgdp系数分别为-0.448 和1.697,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下降0.448%,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提高1.697%,且从总效应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lnpgdp、lnpgdp2 直接效应的正负性再次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U”形关系。此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新疆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都呈现出中部高、东部次高、西南低的特点。经济发展作为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内在动力,可促进资源协调配置,推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的发展。
表5 各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产业结构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显著为负,nonag系数均为-0.009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非农产业比重每增加1%,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下降0.009%,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也将下降0.009%。新疆大部分地州市均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又以制造、采掘、建筑、水电油气等行业为主,且传统生产方式容易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今后应改变产业中资源配置的种类和数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另外,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当第三产业在新疆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时,清洁生产将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此时产业结构将促进本地区甚至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
人口城镇化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urban系数分别为0.001和0.003,且均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人口城镇化率每上升1%,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提高0.001%,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提高0.003%。这说明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集聚可产生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多地联动、协同发展,更好发挥人口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进而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
经济对外开放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trade系数分别为-0.001和-0.003,且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经济对外开放度每提高1%,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降低0.001%,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降低0.003%。新疆近年来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服装纺织类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需消耗较多资源,且大多未实现清洁生产,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经济对外开放度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自主创新能力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间接效应则显著为正,inn系数分别为0.017和0.261,表明自主创新能力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可提高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率,还可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政府应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和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增强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水平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但均不显著。教育水平会通过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经空间影响机制作用于绿色经济效率。一般来说,教育初期偏重普及的广度,受教育人数的增加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但只有劳动力所接受的教育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目前,教育水平对新疆绿色经济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并未完全显现,教育对劳动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支持还需一定时间来消化吸收,才能最终发挥其对绿色经济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
劳动生产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lnlabor系数分别为0.099和0.214,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提高0.099%,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将提高0.214%。劳动生产率不仅可反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还可反映科技在行业中的发展程度。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的技能,进而带动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显著提高。同时,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带动邻近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竞争中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4.稳健性检验。为确保前文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一是更换解释变量。为检验各解释变量对新疆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照以上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确保模型估计的可靠性,本研究对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水平两个变量进行替换,自主创新能力用R&D 全时人员当量(inn2)衡量,教育水平用每万人教师人数(edu2)衡量,对这两个变量取对数后进行空间杜宾模型估计,检验结果见表6、表7。由检验结果可知,空间滞后系数ρ仍为正,但显著性有所下降;此外,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和空间滞后项系数与基准回归符号一致,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也与基准回归近似,但显著性略有下降。因此,总体来说,模型具有稳健性,前文结论依然成立。
表6 稳健性检验:SDM模型估计结果
二是更换空间权重矩阵。本研究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更换为地理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其是反距离平方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与样本年份平均人均GDP 嵌套的空间权重矩阵,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依然呈现“U”形关系①限于篇幅本文未列示,结果留存备索。,只是因空间权重矩阵中纳入了经济因素,因而使得pgdp系数有所增大,但其余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表4、表5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模型具有稳健性,前文结论依然成立。
本文选取2000 年—2017 年新疆14 个地州市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 模型测算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在判断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新疆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新疆绿色经济效率受到由各解释变量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影响。绿色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使生产进一步集中,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也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传导至邻近地区,最终使得本地区与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共同促进、共同提升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城镇化率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对外开放度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与生产出口产品未实现清洁生产有关;自主创新能力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均不显著,目前新疆教育对劳动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支持还需一定时间来消化吸收,才能最终实现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本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也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1.践行新发展理念,健全资源型区域政策体系,选择适合的绿色发展模式。在产业政策方面,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创新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及服务,促进全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大力实施绿色税收政策,对企业或个人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等环节征收资源税和环境税;发展绿色金融,利用金融业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并给予信贷支持,在投融资决策中设定严格的环境评估标准,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取消其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管控企业生产环节的污染,促进绿色经济协调发展。此外,还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绿色发展模式,依据资源型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布局资源型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传统资源型行业可利用新兴技术改善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污染,并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绿色经济效益。积极发展包括旅游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信息传输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此类行业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时更加注重多渠道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为第三产业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资源型区域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降低运输成本。资源型区域可积极打造物流节点城市,发挥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较强的聚集辐射能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物流作业及物流管理中,完善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的绿色物流链。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多地联动,协同发展。城镇化发展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符合新发展理念,今后可在农业稳定、粮食保障、环境生态可居的基础上,基于农业、农村、农民实际,进一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建设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是加快资源型区域城市群发展,利用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将辐射效应发挥到最大。例如,位于资源型区域的哈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今后应更加充分地发挥城市群聚集人口、生产要素的作用,通过资本要素积累、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等提高绿色经济效率。
4.改善出口产品生产技术,提高经济对外开放度,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研究表明,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资源型区域对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因此需打破资源诅咒,消弭可能由国内外市场对资源类产品需求单一而带来的绿色经济发展桎梏,资源型区域应从区域全局出发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改变以往单一原料“供应商”的战略定位,采取必要的政策指导[26],形成较大范围内的区域优势贸易格局,改善出口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扩大区域贸易范围,激发贸易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潜力。可考虑建立资源型区域国内外绿色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保证双边或多边绿色贸易交流畅通,从生产技术、物流、沟通等多个方面提高贸易水平,促进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
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各地区应整合科技资源,优先发展区内重点项目,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的先进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建立有关资金用途的监管机制,切实把R&D经费用到提高生产效率、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技术上。同时,调动大中型企业创新研发积极性,将企业培育成科技研发主力军,激励企业积极开发绿色生产技术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学习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东部发达省份知识外溢的作用;利用高校与企业搭建的科研平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把资源型区域绿色创新引向纵深。
6.着重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提高教育水平不仅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还可加强人才储备。今后应努力加强在校生绿色环保知识教育,培养其绿色环保意识;着力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另外,还应进一步促进人才在科技水平高、绿色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的交流,着力改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将教育对培养高端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本地区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素质人才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产生扩散效应。
7.提高绿色劳动生产率,助力企业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提高绿色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等,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很难自主提高绿色劳动生产率,需要企业主动、政府助力。企业应树立环保理念,组织员工学习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运用于绿色生产实践中,政府可对这类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或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主动加入绿色生产,在绿色生产中形成规模效应,真正提高绿色劳动生产率。此外,还应积极发展绿色就业,主要针对从传统行业中退出的失业者,政府可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帮助失业者学习实操性强的绿色生产技术,利用这样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失业者再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绿色工厂、绿色制造,资源型区域应在全行业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原则,提高绿色劳动生产率,在打造绿色产业链和物流链中进一步发挥劳动者主观能动性,促进工业各行业提质增效,实现资源型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