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言军,成 刚,王明杰,徐宝军,刘 昕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颌骨囊性病变属于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病变,患者发病早期不存在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变部位持续增大会破坏周围组织,造成牙齿松动、颌骨明显膨隆、咬合关系紊乱及出现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1]。对于巨型颌骨囊性病变,一次性刮治手术创伤大,术后常导致患者术区感觉异常及口颌系统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近年来更多采用保存式治疗方法。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42例巨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行开窗减压术联合硅橡胶囊肿塞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 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6~57岁,平均(26.3±1.9)岁;病变位于上颌骨14例,位于下颌骨28例;病变直径4.0~11.2 cm,平均(5.6±1.0)cm。术前均经颌骨CT明确诊断,病变处均有颌骨膨隆,可扪及乒乓球样感或囊性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褐色液体。经术后病理确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3例,根尖周囊肿12例,含牙囊肿6例,壁性成釉细胞瘤1例。
1.2治疗方法 患者均经过拍摄曲面断层片或双源CT确定囊肿部位、大小以及周边结构解剖关系。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手术禁忌证后,依据年龄和耐受程度,采用局麻或全麻。麻醉起效后,选取口腔前庭病变最膨隆、靠近牙槽嵴区域作开窗口,切除病变区部分黏骨膜瓣,根据术前设计进行开窗,暴露囊肿,切取开窗处囊壁,并将切取囊壁送病理。对于多房者,则需打通囊腔之间的骨间隔,保证各个房腔与开窗口相通。吸干囊内液体,生理盐水冲洗囊腔,缝合黏骨膜与囊壁,碘仿纱条填塞并高出开窗口,术后1周时制作并佩戴硅橡胶囊肿塞。术后1~3月复查一次,评估囊腔缩小及周围骨质变化情况。
1.3评价标准 依据囊肿直径缩小率进行分级:缩小率超过80%为完全有效,缩小率在50%~80%之间为中等有效,缩小率小于50%为疗效差[3]。
经3~18个月随访,患者的颌骨膨隆畸形均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CT片显示囊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骨腔周边密度增高,均有新骨形成。术后不同时间的随访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评价
颌骨囊性病变是一类发生于口腔颌骨常见病变,上、下颌骨是其好发部位,是由成牙组织或成牙上皮剩余液化而来。病变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后期会破坏周围骨质,导致患者颌骨膨隆和甚至病理性骨折等,对患者的生活有严重影响。刮治术是既往治疗囊性病变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巨型颌骨囊性病变,虽然可彻底消除病灶,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会造成颌骨大范围骨缺损与牙齿丧失,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会对其颌骨的发育造成干扰,严重影响颌面功能及美观[2]。因此,在选择治疗巨型颌骨囊性病变时,临床医生倾向于保留颌骨形态及功能,为满足此需求,开窗引流术逐渐在临床被推广使用。
开窗减压术是将囊肿表面骨质、囊壁去除,引流出囊液,将患者口腔与囊腔接通,术后通过囊腔塞长期维持开窗口通畅,使囊液持续引流,其原理就是通过开放囊腔,消除囊腔内的压力、中断囊肿膨胀性生长,减弱破骨细胞对于骨质的破坏,诱导修复性新骨形成,从而达到逐渐缩小囊肿的目的[4]。此外,囊肿微环境的改变影响囊壁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囊壁上皮组织在开窗减压后会逐渐转化为口腔黏膜上皮,从而实现囊肿持续缩小甚至完全消失[5]。为了保持囊腔内外压力平衡,囊肿塞是本治疗的关键环节。开窗术后,用囊肿塞可以保持囊液引流通畅及腔内清洁,有效平衡囊壁内外压,达到囊肿持续收缩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时,7例患者囊腔缩小50%以上;术后12个月复诊时,35例患者缩小50%以上,临床有效率83.33%;术后18个月复诊时,仍可见有囊腔变小,38例患者囊腔缩小率大于50%,临床有效率90.48%。
综上所述,巨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术后配合囊肿塞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