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亚娟,王麦燕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0)
国内外研究指出,医学生睡眠障碍率达22.4%~37.0%,且有上升趋势,其影响因素个体化差异较大[1-4]。本研究针对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在校生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更加深入探讨与理解其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2020级睡眠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雅典失眠量表(AIS)测试筛选总分≥4分;在校内宿舍住宿。排除标准:正在服用助眠药物者;伴其他精神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共纳入11人,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21岁,平均(19.36±0.67)岁;AIS值7~16分,平均(10.81±2.96)分。样本量的确定以访谈中收集受访者的资料达到饱和为标准。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确定访谈提纲 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充分讨论后拟订初始访谈提纲。首先选择2位研究对象进行预访谈,正式访谈提纲根据访谈结果修订形成。主要内容如下:①你能谈一下最近1个月自己在宿舍的睡眠情况吗?②在目前的条件下,你觉得影响睡眠的原因有哪些?③请你谈一谈睡眠障碍的存在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④你是否采取了一些措施去改善睡眠,有哪些措施?⑤在睡眠改善这一问题上,你希望得到老师或者学校提供的哪些帮助?在访谈过程中,为了解受访者更多相关信息,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拓展访谈范围与深度。
1.2.2资料收集 研究者以学生工作会议室作为访谈地点,采取半结构式、一对一、面对面访谈方式,向受访者承诺保护其隐私,减少其顾虑。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访谈过程采取全程录音并笔录重点,研究者认真倾听,注意在受访过程中观察受访者情绪变化,重点观察表情、动作及语气的变化,每次访谈时间0.5~1 h。
1.2.3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24 h内将访谈录音转换成文本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5]:①将录音转换成文本资料;②仔细阅读资料;③提取相关信息;④对反复出现的信息进行编码;⑤从编码的信息中提炼主题;⑥准确记录,避免遗漏;⑦返回被访者求证。
2.1主题1:环境改变 各有1名学生回答:“同学下床、翻身床会吱吱响,夜里会被吵醒,睡不好”“同学开着小台灯学习,有时候到半夜,我看见灯光就睡不着”“我们宿舍不安静,老有说话的,有同学晚上磨牙还打鼾,每次睡觉都要熬到后半夜撑不住了才能睡着”“床板太硬,不如家里的舒服,我个子高,又胖,翻身怕掉下来”
2.2主题2:心理应激影响 各有1名学生回答:“虽然回学校上课了,但是不能自由出入,感觉还是被关起来,总觉得烦躁,睡不好”“看新闻知道家乡又出现了密切接触者,很担心父母的安全,每晚睡不着,想给妈妈打电话,又怕影响她休息,也怕她担心”“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同学们都会讨论疫情的新闻,感觉讨论让自己觉得更压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打游戏来缓解,结果就睡得很晚”“每次考试之前大概有一个月,我就开始失眠,但是熬夜看书效果也不好,很郁闷,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听课,特别焦虑”
2.3主题3:专业学习困难
2.3.1学习目标不清晰 1名学生回答:“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去做护士,我怕尸体,觉得上解剖课很恶心。怕父母担心,都没跟他们说,一天浑浑噩噩,晚上的时候就想的比较多,就睡不着”
2.3.2缺乏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各有1名学生回答:“之前在家上网课,没人监督,感觉自己荒废了学业,回到学校后上新课感觉衔接不上,压力特别大,晚上虽然睡了,但是很早就醒了,白天也没精神”“一节课要学习很多内容,听着听着就听不懂了,本来想着课下提前看看,可是自己又坚持不下来,觉得很懊恼”“白天听课听不进去,就想睡觉,结果白天睡多了,晚上就特别精神,不想睡”
2.3.3学习任务繁重 2名学生分别回答:“我是因为没考好来上的专科,我的目标就是专升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晚上要喝咖啡提神,才能看完书,经常到后半夜才睡”“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知道怎样都背下来,每天晚上整理笔记到半夜,但是白天睡不醒,听课效率也不好”
2.4主题4:手机的不合理使用 各有1名学生回答:“每天上床以后翻朋友圈,刷抖音已经成了习惯,我们宿舍都这样,要不就觉得很空虚,刷视频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还不困,所以天天都睡得很晚,早上有课又得早起,感觉每天都缺觉”“我自己有抖音账号,每天晚上我就想看别人对我自己视频的评论,看到说不好的,就要跟他们解释和辩论,一来一去的,时间就晚了”“白天上课没法玩游戏,晚上一回宿舍感觉自由了,一开始就停不下来,越玩越兴奋,有时候晚上能玩通宵”“我们是组战队的,也不能抛下队友去睡啊,就不在乎时间了”
2.5主题5:自我应对能力欠缺 各有1名学生回答:“要是睡不着就数羊,但是数到好几百还是睡不着,就更烦躁”“想过上床的时候把手机不带到床上,但是控制不了”“我不想在宿舍那个小床上睡,能怎么办呢?难道学校会给我换个床?”“我觉得很多人都睡不好吧,这个是自己的事,也就是和关系好的同学发发牢骚,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敢吃安眠药,要是睡不着就熬着,等到最后也不知道几点了就睡了”
3.1宿舍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睡眠的影响 营造安静、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需要宿舍成员共同努力,如共同遵守就寝规则、对喧哗者给予劝阻。此外,宿舍成员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减少新生适应期和疫情带来的的焦虑和不安。然而,在目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维护意识比较淡漠,团体意识缺乏。因此,积极向上的团队宿舍文化应当被积极倡导,有利于塑造宿舍成员的良好人际关系,营造温馨的宿舍人文环境。
3.2以积极地心理建设消除疫情引起的负面情绪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疫情期间的校园封闭式管理引起了一定的焦虑情绪,延期开学和网络学习也引发了严重的学业担忧。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习和文化活动中来,增加身体运动,转移注意力,从而避免封闭式管理导致的烦躁情绪,获得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心理疏导,避免出现心理压力和睡眠障碍的恶性循环。
3.3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效率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专业认同感与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协同关系。学习效率不高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引起严重的学业焦虑,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要求,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专业学习,导致明显的睡眠被剥夺;二是出现学生主动承认学业失败的现象,转而沉溺于网络世界,夜间上网,白天睡觉,不但睡眠效率低下,还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塑造,强化“仁爱、慎独、奉献”的专业精神,引导学生把个人意愿融入医疗卫生事业需要中;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指导,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一流的授课质量吸引学生投身专业学习。
3.4手机的不合理使用对睡眠拖延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手机依赖可对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睡眠质量[6]。来访者不同程度的都提到了手机使用,尤其是短视频观看,对自己睡眠的影响。短视频平台的便捷性、草根性、共享性等特征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表达诉求和社交需求,因此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也导致了夜间不合理使用手机。有研究表明,降低短视频社交媒体使用和夜间社交媒体使用,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7]。夜间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会影响本人的睡眠,对同宿舍的同学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和错误示范。因此,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如睡眠知识讲座,使学生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手机的危害,制定并遵守宿舍就寝规则,提高睡眠质量。
3.5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对睡眠障碍的自我应对能力 访谈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出现睡眠障碍时缺乏应对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利用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睡眠促进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成立促进睡眠运动小组;通过体验、参与、互动和探讨的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改善睡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应对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