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09-06 13:21汤洪宇丁承学
物流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区块物流金融

汤洪宇,丁承学

(1.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 崇左 532100;2.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1 智慧物流背景下对物流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1 2020~2021 年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状况

物流行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产业,其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高度相关。2020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GDP 的增速为2.3%,与之相对应的全社会物流总额实际增速3.5%;2021 年我国GDP 增速达8.1%,物流业总收入超过11万亿元,保持15%的增长速度。GDP 与社会物流总额两个变量多年回归分析数据两者相关性极高。同时,因为消费升级倒逼服务升级,催生物流服务时效性的要求,企业要求提供更加高效的物流服务,因资金缺口的问题无法完成供应链升级的企业加速需求物流金融业务。

在业务参与主体上,国有大型控股物流企业比民营中小型物流企业参与度积极性高;金融系统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较早,业务创新形式也较多。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物流金融市场资金量规模约为8万亿元,为相关物流企业提供了超过600 亿元的综合收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需求被传统金融机构满足的不足10%。需求金额在3 万亿元以上。我国物流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 年为10 万亿元,2023 年市场规模达到11.25 万亿元,在“十四五”发展规划最后一年2025 年约为13.6 万亿元。这需要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科技和技术创新,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达到与企业互利共赢。

受各种因素影响,国内外物流金融发展仍将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但受益于物流金融连通社会生产与消费,物流金融行业也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一是将在新环境、新思路和新技术的驱动下进行变革与创新,二是已进入到中国连接各国、各地区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构建全球物流金融和供应链服务体系。未来,随着中国双循环发展大趋势下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出台,物流金融必将进入从“大型物流企业与金融合作”发展至“向小微企业渗透、互联网化运作”阶段,要求金融机构转换运营思路和服务模式。

2021 年9 月11 日,广西联合四川、重庆等10 个省区市共同发起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倡议,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正式设立,联盟住所地设在广西南宁。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章程明确规定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是由东部、中部、西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物流企业、贸易企业、港航企业、物流园区、电商公司、科技公司、评级机构、行业协会等方面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属于非营利性服务型组织。在各省区市的大力协作下,面向东盟的物流金融联盟将进一步携手共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共同推动产业协作与经贸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加强金融监管协作。业务侧重于贸易、物流环节的金融、保险服务,截至目前,已有几十家银行机构、保险公司、物流企业确定加入。

1.2 物联网技术对物流金融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鼓励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生产生活智能化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政策层面,2021 年政府出台了《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及《“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物联网相关建设目标,促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加强基础网络建设,物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应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终端用户占比不断增长,分别达17.2%、16.7%。技术层面,随着5G 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加速建设,推动物流产业走向智慧化。5G 应用中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占比较高。随着5G 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改善,推动5G 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应用。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物流监管风险问题。借款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金融机构要对在途在库在加工产品办理质押手续,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储运监管质押物资。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物是动产,具有流动性、变现能力较强、市场价值波动的特点,存在存货质押融资中的质押物风险控制问题。一是在物流终端应用二维码及射频扫描技术,对质押物进行实时监控,将活动全部环节转换为信息流程,并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交互传递,质押物状态变动时发出报警信号,并由物流监管方物流企业最先接收确认,金融机构及借款企业配合对质押物出入库数据实时监控,有效降低非授权及越权行为风险;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金融物流信息进行流程加密处理,防止信息造假风险。例如物联网二维码信息叠加技术,在质押物资丢失、损坏风险、新旧二维码更换工本等方面发挥作用,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即时掌控质押物状态信息。特别在多仓联合监管时,能够实现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借款企业三方共同监控,提高多仓调拨效率与安全性。

1.3 区块链技术对物流金融的影响

随着2021 年工信部发布《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推动规范区块链发展的专项政策,国内区块链应用领域范围有所增加,31 个省市落地区块链应用项目,应用项目领域包含贸易物流、金融、工业等。实体经济垂直领域呈现出“区块链+”的发展格局,国内区块链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技术仍在不断迭代过程,行业标准仍要确立完善。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记账工具,区块链技术与物流金融相结合,解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问题,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够在数据不完整的环境下建立信任,使交易可以进行。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各个对称的节点上,将相关企业的信息进行上链,尤其在票据融资过程中,分布式记账技术可以将各个供应商及物流企业的交易信息和他们的票据进行整合。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安全稳定、透明可靠、自动执行的特性能够切实解决物流金融业务发展过程的诸多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搭建一个安全、高效的物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业务各主体能够通过金融服务平台共享供应链上的资源,保证“四流”融合,业务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业务流程透明,业务主体安全可靠,从而降低物流金融的风险,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1.4 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金融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分析

在2020~2021 疫情期间,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遭遇了比较大的资金问题。现今物流金融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正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新思路。后疫情时代,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普惠、共享的供应链金融成为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关注的核心话题,智慧物流先进技术将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方式乱、融资风险高、融资渠道单一、信用等级评级低、可抵押资产少等痛点,利用物流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思维模式,打破信息不对称和物流区域壁垒,使中小型、区域型金融机构与大型、全国型金融机构在同一层次上竞争,促进物流企业精准管理存货,降低金融机构对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资信评估和风险分析难度。

物流金融涉及仓单质押业务、买方信贷业务、授信融资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替代采购业务、信用证担保业务、物流保险平台、回购处理平台、拍卖管理平台、风控预警平台、合同协议管理等。通过专业学习掌握物流金融各种业务模式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业务模式中各商业主体扮演知识点应用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角色及相同商业主体在不同业务模式中扮演知识点应用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角色。涉及的商业主体包含银行、物流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供应商、经销商、贸易商、生产企业、采购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保险公司、物流保险企业、拍卖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

2 “1+X”证书制度下物流金融人才培养思路

2019 年,教育部部署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与评价模式改革,引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

2.1 “1+X”证书制度下重构物流金融课程教学模块

“1+X”证书制度下,物流金融所涉及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物流学、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创新思维、新能力、新理念等多项内容以信息化案例式教学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际案例业务处理技能,解决物流金融相关专业学生实训脱离社会实践应用难题,解决授课教师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问题。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站在培养学生新思维、新理念、新技能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去规划设计。注重学生知识面拓展,让学生学习各知识点的同时有实践应用机会,充分展现最新的案例应用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内容知识。实用有效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融合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就业市场结合物流金融应用型人才所需技能和关键内容进行培养,让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

2.2 “1+X”证书制度下“三教”改革

2.2.1 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始终坚持互动式、启发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学习,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其特点是编写出版的教材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制作的课件与视频同步,理论与实训同步;实现资源共享,既可满足学生自学所用,也可为其他教师备课学习之用,还可作为多媒体教材使用。三是利用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提供网址供学生查阅学习。四是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空间,借助职教云、QQ 群等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基于理实一体化“课堂+网络”的教学模式,构建“线上课堂情景+实践课堂情景”的双课堂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技能锻炼、素质培养相互融合,由理论知识考试、实践成绩、竞赛成绩三方面综合确定总评成绩。

2.2.2 教材改革

根据智慧物流及物流金融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确定学生学习内容。同时,将课证融通纳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培训考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教材进入课堂。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同时,校企联合开发针对性强的校本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 教师改革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依托物流金融相关企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等,聘请一线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人员参加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或专兼职教师教学研讨等形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 物流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3.1 课程内容反映物流金融行业前沿

教师应对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产业形式走向加以研判,教学中采用行业最新的应用型案例式教学,融入最新的物流金融案例及操作性较强案例,对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实践操作再验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针对技术变革与行业革新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影响,教学中适当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课程模块。

3.2 物流金融课程融入课程思政

坚持技能培养导向,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引进物流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经历在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发挥劳模、工匠进校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走进相关企业,创新推行校内课堂、网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个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从课程观到专业观、从专业观到学科观,让实践案例不仅能够弘扬正能量,更能激发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自觉性,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和能力。

加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学设计。《物流金融》课程可使用“双五环模式”进行教学。理论知识五环:课堂讲授、推荐阅读、读书笔记、书评分享、论文综述;实践技能五环:课堂案例分析、课后练兵、实践教学、企业见习、讲授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分解、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感染力,逐步渗透价值观的塑造。

3.3 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建议引入物流金融实训平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进行驱动,主要集仓单质押业务、买方信贷业务、授信融资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替代采购业务、信用证担保业务、物流保险平台、回购处理平台、拍卖管理平台、风控预警平台、合同协议管理等教学内容于一体。通过物流金融全面的业务模式内容学习,掌握物流金融各种业务模式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业务模式中各商业主体扮演的角色知识点应用和业务操作技能、及相同商业主体在不同业务模式中扮演的角色知识点应用和业务操作技能。

猜你喜欢
区块物流金融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P2P金融解读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