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晓华 李木子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歌剧《林徽因》的基本创作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莲灯》的艺术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该曲的演唱情景、该剧林徽因的扮演者陈小朵的演唱特点和演唱处理。陈小朵以其透明而飘逸的音色、空灵而高贵的声线,娴熟而精湛的演唱技术,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演唱了《莲灯》,深刻而真实地呈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基于陈小朵的演唱特点与启示,以及笔者平常的学习和练习,对该曲音乐进行了设计和处理。
绪论
1.选题缘由与意义
歌剧《林徽因》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作品。这部歌剧以林徽因生平事迹为素材,以鲜明的主题立意、独特的美学追求、精彩的话剧式演绎、完美的视觉化呈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学界的好评。
在该剧中,源自林徽因的同名诗作,由金培达作曲的主题咏叹调《莲灯》,被誉为该剧的“第一张名片”。该曲以清新唯美的意境、严谨的曲式结构、丰富的调性变化,展现了主人公的唯美的艺术形象与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入研究《莲灯》的艺术特征、演唱方法,无论对于完美演绎该剧,还是生动刻画音乐形象,都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笔者以该剧的主题咏叹调《莲灯》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析该曲的艺术特征、演唱方法,为完美演绎该曲提供借鉴与启示。
深入研究这一核心唱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目前对于该剧的研究,普遍从宏观上分析该剧的艺术特征,而对于《莲灯》这一核心唱段的研究不多。本研究通过对该曲思想内涵、演唱技术技能的分析,可以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丰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从实践上看,通过对歌剧《林徽因》选段《莲灯》的演唱,在思想内涵、声学技术技能,以及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上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莲灯》的唱法与技巧,也有利于表现主题、塑造形象。
2.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根据目前知网文献检索的数据显示,对歌剧《林徽因》的研究论文共有8篇。其中硕士论文2篇,期刊论文6篇。检索期刊论文有叶舒婷2017年在《音乐科技》发表的文章《原创民族歌剧〈林徽因〉的艺术呈现》;王文雅2019年在《音乐天地》发表的文章《命题、冲突、思考——评歌剧〈林徽因〉》;王安潮2017年在《文化月刊》发表的文章《〈林徽因〉:探索中国歌剧新样式》等。这些研究,或是宏观上分析该剧的艺术特征,或是探讨该剧的美学追求,或是总结该剧的经验启示,但对于歌剧《林徽因》选段《莲灯》鲜有涉及。
除了上述文献,在2017年9月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对该剧进行了探讨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该剧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美、精神与学术的追求,反映了主人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魅力。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知名作曲家王祖皆认为:该剧把歌剧和音乐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人物塑造上,既表现了主人公杰出的成就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又淡化了其情感纠葛,使得人物更加鲜活;在音乐上,具有都市时尚风格,其中《莲灯》演绎得很艺术、很精致;在舞台设计上,舞台呈现丰富,剧情的转换、衔接自然,特别是多媒体影像、环绕立体声的运用,增强了该剧的舞台效果。同时,建议进一步增强该剧音乐的戏剧性、情感表现力,打造经典唱段。
史晓雪②、莫云③等研究者也对该剧进行研究和分析,但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分析该剧的艺术特征,而对于该剧的核心唱段,即《莲灯》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核心唱段的分析,可以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丰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
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为深入研究核心唱段《莲灯》,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法等方法,系统分析其艺术特征与演唱特点。
其思路是:明确选题缘由及意义,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从中获得理论支持与学术借鉴;二是简介林徽因以及《林徽因》创作的整体情况;三是选段《莲灯》艺术特征;四是选段《莲灯》演唱分析。
一、歌剧《林徽因》概述
(一)林徽因简介
历史人物林徽因是歌剧《林徽因》创作的原型。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该剧的艺术特征、主题内容与时代价值,更加准确完美演绎选段《莲灯》,需要我们去了解林徽因的传奇一生。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她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16年,林徽因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的4月,林徽因跟随其父游历欧洲,在法国结识了该国的著名女建筑师,受其影响,林徽因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1924年至1927年,一生追求永恒之美的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爱情,赴美攻读建筑学和舞台美术设计,并选择了有着同样志业的伴侣梁思成。之后二人在1928年,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30年到1948年,林徽因在抗战的烽火里辗转颠沛,身染重病依旧怀着志业的信仰从事建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梁思成一起调查全国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1949年至1955年,她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55年,51岁的林徽因与世长辞。她短暂的一生对中国建筑学、文艺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方面,林徽因撰写了《中国建筑史》等著作,参与了新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等。在文学方面,其著作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林徽因诗集》《林徽因经典作品》等。
(二)歌剧《林徽因》创作概述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歌剧《林徽因》,从2015年起由歌剧团、舞剧团、交响乐团、舞美部等多个部门,经过3年创编与打磨,于2017年5月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
1.组建一流团队
该剧创作班底雄厚。该剧的导演、作曲、编剧、指挥、制作人兼主演,均系中国歌剧领域的顶尖大家(見表1)。在创作中,该剧不仅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而且也得到林徽因、梁思成后人的鼎力支持。
2.创新创作理念
歌剧创作之所以选择林徽因,一方面在于林徽因自身的矛盾性以及激情,适合以歌剧这种艺术展现。正如该剧的制作人兼主演陈小朵所说,林徽因“身上的种种矛盾性非常适合用歌剧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来展示,她在诗歌里迸发出来的激情也非常适合用音乐的语言来呈现”。④其次,选择林徽因来进行创作,正是在探索中国歌剧新样式。在初创之时,创作团队就基于新视角、新气质、新融合等理念,创作和打造该剧,试图重新定义中国原创歌剧,使之“好听又好看”。在创作过程中,该剧一反既往情感纠葛的浪漫,“而以保护北京古城墙、调研唐代木构殿堂建筑、设计国徽等实际学术成果为主线贯穿全剧,展现了正歌剧在宏大主题表现上的优势,其创作理念是发扬经典文化的戏剧之举,它创造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新样式”⑤。
3.精心设计剧情
该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以愛情为主线,采用倒叙手法,展现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第一场讲述主人公因城墙被拆而思考人生;第二场转到“太太的客厅”,即1937年朋友聚在林徽因的客厅里,畅谈各自对主人公的印象,然后林徽因朗诵其新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第三场转至英国剑桥,即1920年至1921年主人公与诗人徐志摩的情感纠葛;第四场转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即主人公与梁思成的求学过程。第二幕以事业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展现林徽因在学术、事业上的奋斗故事。第一场的主题为“佛光寺”,即主人公与其爱人梁思成历尽艰辛找到佛光寺,主人公因发现其为唐代建筑而喜悦万分;第二场的主题为“流亡生活”,展现了主人公因其考古成果被洪水淹没而悲痛欲绝,又在儿子诵诗声中看到希望;第三场的主题为“设计国徽”,展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一起设计国徽的场景;第四场又重回第一幕第一场的情景,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梦中和死神争论生命的意义,并回忆少年时代的美好,从中领悟到精神上的永恒。在这里,序曲与尾声前后呼应,并以女主人公的人生思考而结尾,呈现了女主人公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
二、选段《莲灯》艺术特征
(一)歌词的审美意蕴选段《莲灯》
选取林徽因的同名诗作。该诗写于1932年,她将内心喻为莲灯,虽然莲灯极为渺小,但无论世界多么复杂变幻、生活之路多么曲折坎坷,其依然闪烁着光芒、散发着温暖,体现着林徽因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抒发着其空灵而超脱的情怀,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1.隽永而空灵的意象
《莲灯》全诗,以莲灯为意象。莲灯这一意象充满着多重审美内涵。在“盂兰盆节”,人们往往将莲灯置于水面,表示其对生者的祝福、对死者的怀念。在佛教中,莲花充满着高贵与神圣,佛祖与观音盘坐在莲花之上,象征着其虽源自尘世却洁净如云;而莲灯,则象征着佛光普照,使人的心灵充满光明与美好。虽然林徽因由于疾病的折磨、局势的动荡,内心充满焦灼、迷茫与困惑,但她希望自己的内心永远是一盏莲灯,虽然它仅仅是“荧荧一剪光”,但“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在这里,林徽因以莲灯明示着自己,展现着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骄傲与忧伤、光明与灰暗,将人引入一个古朴雅致、唯美静谧的意境中,使我们可领略与感悟林徽因那充满热情、知性与矜持的内心世界。
2.美妙而多彩的意境
作为建筑学家,林徽因在此诗作中运用绘画与对比等手法,营造美妙而多彩的意境,使之充满了绘画之美。那诗中,“擎”“捧”“推”“推”与“依附”“一剪”“崎岖”,这一静一动,生动了描绘了莲灯的飘忽与灵动之美,展现了林徽因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辉煌”“明暗”“光一闪”“花一朵”等富有色彩的语汇,描绘了景物的丰富多彩,勾勒出一个黑与白、明与暗的多彩世界,充满了视觉张力。正因如此,诗中的诸多意象成为可知可感的视觉形象,比如,擎着的一支燃烧的“蜡”,荧荧的“一剪光”,浪涛一样的“人海”,一闪一闪的“光”,一阵阵的“风”,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富有建筑意味的视觉形象。在此意义上,这首诗作正是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心中的“建筑”。
3.独特而深邃的感悟
抒情达意是诗的固有审美标准。但在这首诗作中,林徽因却未仅仅停留在抒情达意这一层面上,而是把其体验与哲思融合在一起,在生命忧伤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使得这首诗作充满了灵性与智慧。在林徽因看来,莲灯不管“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还是“等候那阵阵风”,都只能是“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在这里,林徽因赋予莲灯一种生命,通过这小小的生命,思考人生的生与死,感悟生死之间的意义,从而使得诗作的主题充满了哲理意味。对于生死,林徽因曾经说过,“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而这也正是林徽因的生死观,这一观念指向一种“过程”,即“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但可贵的是,莲灯虽然渺小且生命短暂,但它依然闪烁着一种永恒的光,照亮着自己,也照亮着他人,“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这正是林徽因永恒的追求,也是这首诗的主题与魅力所在。
(二)选段《莲灯》的音乐特征
选段《莲灯》是歌剧《林徽因》第二幕第二场的主题唱段,也是全剧的主题唱段,更是全剧的“主题咏叹”,对于剧情的发展,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集中展示了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选段《莲灯》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再现单二部(见图1);在和声运用上,调式色彩变化较为多样,从而使得和声效果具有丰富的色彩性、细腻性,而且贯穿全曲,呈现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神秘性。
由于该曲在于揭示和呈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因此音乐织体均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在调性运用上,注重运用同主音调,强化调性色彩的对比。比如,该曲首句在变化调性之后,将主调建立在F大调上,然后在第五小节、第六小节分别出现A调、E调,调性转换至同主音调f小调上,从而增强了调性色彩的对比(见谱例1)。
在旋律展开上,该曲注重使用大跳,并加上一度二度的平稳先进,使得该曲的旋律十分悠扬、婉转、动听(见谱例2)。
在伴奏织体上,多使用固定节奏型和震音。比如,该曲的第一乐段开始,采用16音符的伴奏型织体,使音乐在一种美妙的意境中展开。又比如,在第六小节,使用另一种固定节奏型织体,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审美疲劳,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二乐段首句连续使用较多震音,使得旋律充满了跌宕之感,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焦躁不复杂。
三、选段《莲灯》演唱分析
(一)舞台情境的艺术表现
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美的执着追求,既是女主人公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永恒。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呈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女主人公举家一路向南逃亡,最终在四川宜宾一个贫困的农村落脚。此时的女主人公不仅面临着艰苦生活的挤压,而且面临着事业的受挫,及其存于天津的研究成果被洪水吞没,加之兄弟在战火中死去的伤痛,使得女主人公悲痛欲绝;而此时,女主人公听到儿子诵读诗文的声音,其心在儿子的诵诗声中慢慢平静下来,得到了莫大的慰藉,看到了一丝丝曙光。在此背景下,女主人公以《莲灯》“唱”出其内心世界:无论自己多么渺小、多么势单力薄,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苦、生命多么短暂,“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追求“美麗美丽的梦”。
演唱该曲,只有基于上述情景,理解和体味林徽因内心世界以及情感,才能完美演绎该曲。该曲由前奏和尾声构成。在前奏中,该曲的第一乐段第一小节,以中弱的力度进入旋律。演唱该句,应理解和揣摩在儿子的诵诗声中看到一丝丝曙光和希望的女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感,先以柔弱的音色,表现女主人公的渺小、卑微与无奈,然后将自己比喻成一盏莲灯,表达其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然后,女主人公深刻认识到,“莲灯”仅仅是“一剪光”,虽然如此,“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表达女主人公的决心与执着。接着,女主人公的情感越发强烈,从“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到“向远处推送”,体现着林徽因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抒发着其空灵而超脱的情怀。演唱时,应准确把握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的变化,将自己置于当时的情景中去演唱,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二)剧中人“林徽因”的演唱特点
作为女高音歌唱家、林徽因的扮演者,陈小朵以其透明而飘逸的音色、空灵而高贵的声线,娴熟而精湛的演唱技术,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演唱了《莲灯》,深刻而真实地呈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研究陈小朵演唱《莲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对于学习和演唱《莲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对陈小朵演唱该曲的风格与特点做简要分析,以期望从中获得启示,提高自己演唱这首曲子的水平。
1.通透而自然
在该剧中,女主人公的唱腔设计使得每个唱段的音域跨度都很大。而在演唱《莲灯》时,无论是在高音区进行激情咏叹、低音区进行情感表达上,还是在高低音区过渡与转换上,陈小朵均处理得较为自然通透。笔者感到,一方面,陈小朵在演唱时“立腔”稳定,感觉其共鸣腔体上下相通,气息随着音的高低而自由流动,既无换声的阻碍,也没有换声的痕迹。另一方面,声音“处理”较好,比如,其声音十分干净,而且气息支撑较好,原因在于其气息与声音分离较好;在演唱中,其通道的“腔”较为稳定,而气息支撑点随着唱腔变化而有所变化,声音委婉而纯净,原因在于其通道与支点处理得较好。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在演唱学习与训练中,应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寻找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声方式。
2.丰富而灵活
聆听陈小朵演唱《莲灯》,笔者感觉其声音丰富而灵活。比如,在演唱该曲的起始句时,她并未按美声唱法进行处理,而是加入一些气声或流行唱法;在咏叹调的中间过渡区,随着音的提高而加入共鸣,高雅的音调与通俗的音调在这里有机融合,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这让笔者感到,在演唱时声音有多种可能性。其声音之所以如此的丰富而灵活,可能缘于作曲家善于汲取多种演唱风格的营养。事实上,陈小朵不愧是“跨界融合”的典范,比如,她演唱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把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融合在一起,令人倍感震撼。这一特点启示我们,人的声音是有多种可能的,应摆脱固定思维,大胆尝试多种唱法,探索和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3.精准而完美
一首歌曲的魅力,可能在于其完美的歌词、动人的主题;演唱的魅力,可能在于“字正腔圆”,完美演绎和呈现歌曲的主题、人物的情感。聆听陈小朵演唱《莲灯》,感觉她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在演唱该曲时,从旋律一开始,陈小朵在咬字吐字方面做得极为到位,不仅感觉很放松,而且也很稳定,丝毫没有僵硬之感。从语气上看,陈小朵注重夸张字头、稳定字腹、延长字尾,整首曲子的演绎,具有较强的通畅性、统一性,准确而完美地呈现了该曲的主题、内涵、意境与韵味。这一演唱特点启示我们,演唱该曲应注意“字正腔圆”,在尊重作曲家原创性的同时,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真实情景,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与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力求声情并茂。
(三)演唱分析与形象呈现
基于陈小朵演唱《莲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的研究,以及笔者平常的学习和练习,对该曲音乐进行设计和处理。
1.咬字与气息
选段《莲灯》,其音域较为宽广,从C1到C3,高音C3不时出现。这不仅需要演唱者注意咬字发音,更需要以情带声。选段《莲灯》发声最大的一个难点,要数C3,因为它所在的乐句是选段《莲灯》全曲的高潮,所抒发的情感不仅坚定而且最富有激情。
在演唱练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使自己的情感保持一种兴奋状态,并在气息稳定的基础上去练习咬字。在演唱“送”字时,应注意咬好“O”这一元音。虽然在演唱中有这一意识,但由于嘴唇、下巴、牙关力量运用不够协调,造成发音不够通透。通过回放演唱练习,研究发音特点,并经过反复训练,笔者感到,在演唱“送”字时,不仅要注意咬好“O”这一元音,而且还要注意“S”这一辅音字头的发音,“咬”的动作不能过分,力求短而急促,使之不要影响元音通透的共鸣。通过练习,笔者体会到,练习C3这一高音,一方面应把握好“度”,在练习中保持良好的发声状态,并注意呵护好声带。
2.情感表达
选段《莲灯》采用了再现单二部的曲式,即由A、B两个乐段构成,调式色彩变化较为丰富,而且贯穿全曲,呈现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神秘性。
在A段,F大调、f小调的tsVI、d7两个和弦交替运用。其音域主要为中低音区(女高音),演唱以具有倾诉的特质。这就要求在演唱时,气息均匀而平稳,既仿佛是心灵的呢喃,又仿佛是在绘就一幅画;而每一处具有灰暗色彩的tsVI和弦则犹如内心世界的震荡(见谱例3)。
在A段的22-24小节,加入“T-SⅡ”和声词汇,充满了F利底亚的调式色彩(见谱例4)。
在B段,其调式转入f小调,音乐的紧张情绪不断上升。在中段,采用了同主音小调中的色彩性和弦,表达着女主人公内心的焦灼与挣扎。作为全曲最有爆发力的点,C3的演唱难度较大。故而,在演唱处理上,力度的分布应逐渐演进、不断加强。尤其是30-32小节的3个“阵阵风”,不仅需要强化口语化,而且在语气上呈现出越来越迫切,以表达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释放与解脱(见谱例5)。
从B段的36小节开始,和声转向F大调,再现A部。音乐情绪由激烈、紧张转向舒缓、平衡,好像是在经历风雨后、感悟到人生真谛之后的一种吟唱。43-48小节,这里虽然是高音区,但应采用弱声处理。它不仅要求演唱者能够有效地控制气息,还要确保气息稳定,从而赋予其一种缥缈而空灵的韵味(见谱例6)。
3.戏剧形象的呈现
在该剧中,女主人公形象与性格十分复杂:她既是康桥泛舟时的怀春少女,又是和梁思成赴美求學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学子;她既是“家庭文化沙龙”女主角,又是佛光寺的考古学者;她既是一位坚强母亲,又是国徽的设计者。女主人公形象与性格的复杂性,对表演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演唱《莲灯》时的女主人公,则是生活窘迫、心情抑郁之时,同时又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此时的女主人公,既与徐志摩康桥泛舟的少女、和梁思成赴美求学的学子的形象与性格截然不同,又与古建筑的保护者、国徽的设计者的形象与性格迥异。因此,在演唱时,除了强调的演唱的技能与技法,还应考虑女主人公的气质、步履与神态,精心设计适当的形体与肢体动作,配合演唱表达女主公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形象塑造,将其戏剧形象完美呈现出来。
结论
歌剧《林徽因》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源于其兼容并蓄,即把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和呈示女主人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在传统与现代的精神语境和中方与西方的文化环境中,重新建构东方美学精神。歌剧《林徽因》新颖的戏剧结构布局与多元音乐手法,对中国歌剧样式进行了新颖的探索,将西方音乐体裁进行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与彰显,从宏观结构上,巧妙地将林徽因的两段情感与艺术才华进行了多侧面展现,而以音乐为主导的戏剧结构推动了剧情的逐层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序曲与尾声前后呼应,由林徽因生命最后的思索展开而收尾,将这位中国20世纪享有盛誉的一代才女的人生进行了艺术化的咏叹。
作为该剧的主题咏叹调,选段《莲灯》在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演唱好该曲,无论对于剧情发展、主题深化,还是对于女主人公的内心呈示、形象塑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上所写,是笔者参与音乐学习与演练过程中的一些粗浅心得与体会。深刻学习和传承林徽因的自我精神,不断学习、练习和提高演唱技术技能,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民族歌剧和音乐文化,这可能是笔者学习和演唱选段《莲灯》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