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品,李小雪,胡双双,李雅琪
(1.河南省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周口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河南周口 466000; 2.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儿科,河南周口 466000)
新生儿窒息(neonates asphyxia,NA)指胎儿于分娩全程受多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呼吸循环系统障碍性病症,可导致新生儿娩出后无法建立规律自主呼吸,进而引发低氧血症等病理症状,若病情未获得及时有效干预,随窒息时间延长,还可损伤脑、心等多个器官,使其出现多层面、多系统并发症,影响预后。近年研究发现,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具有一定效果,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病情。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属物理治疗手段,近年来,该方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中表现突出,可发挥良好脑神经元细胞保护效果。但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基础上,联合应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临床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前瞻性收集11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旨在从疗效、血清细胞因子层面分析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应用价值。
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前瞻性收集周口市妇幼保健院11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2016年1月—2021年1月),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A组(=56)、B组(=56)。其中A组男31例,女25例,胎龄37~40周,平均(38.37±0.44)周,体重3.2~4.1 kg,平均(3.66±0.13)kg;B组男29例,女27例,胎龄37~41周,平均(38.53±0.41)周,体重3.3~4.2 kg,平均(3.72±0.12)kg,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Apgar评分<7分;④均伴全身紫绀等症状。排除标准:①伴严重恶性肿瘤;②颅内出血;③先天性器质性功能异常;④先天畸形;⑤合并肺不张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⑥分娩后心跳濒停、呼吸肌张力完全消失;⑦凝血功能不全;⑧遗传代谢性疾病;⑨休克。
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包括温箱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护理、抗感染、吸氧支持等。B组在上述基础上接受纳洛酮(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412)治疗,肌注,0.01 mg/(d·kg),观察患儿呼吸、心率等体征指标变化,若呼吸抑制未见明显改善,则重复使用相同剂量,频率:2~3 min/次,待其呼吸状态好转后维持剂量:10 μg/(d·kg)静注8 h,持续7 d。A组于B组基础上予以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降温帽包裹患儿头部,维持水温:6~12 ℃,皮肤温度探头固定于前额中心,体表皮肤温度控制于(33.5±0.5)℃,肛温控制于(34.0±0.5)℃,待治疗结束,行自然复温处理,可借助远红外辐射台进行复温,复温速度维持于0.2~0.5 ℃/h,要求1 d内保证复温至36.5 ℃。
显效:治疗2 d内紫绀消失,呼吸平稳,临床症状消失,心率>100次/min,且哭声响亮;有效:治疗2~3 d紫绀消失,呼吸平稳,临床症状消失,心率>100次/min,且哭声响亮;无效:未及上述标准。显效+有效=总有效。
(1)两组总有效率。(2)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水平,取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室温凝固,3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10 cm),分离取上层血清,均分为3份,取1份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DAO、FABP水平。(3)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水平,取1份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Fas、sFasL水平。(4)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取1份血清,以比色法测定血清MDA、SOD水平。(5)统计两组预后指标。
A组总有效率(91.07%)较B组(76.7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n(%)]
治疗7 d后两组血清DAO、FAB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血清DAO、FABP水平较B组低(<0.001)。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DAO、FABP水平对比
治疗7 d后两组血清sFas、sFas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血清sFas、sFasL水平较B组低(<0.001)。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sFas、sFasL水平对比
治疗7 d后两组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血清SOD水平高于B组,MDA水平低于B组(<0.001)。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MDA、SOD水平对比
A组出现神经功能缺损1例,休克1例,无死亡病例,B组出现神经功能缺损9例,休克2例,病死1例,A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8.163,=0.004)。
相关研究调查发现,我国NA发生率高达4.5%~9.0%,是新生儿致残、致死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新生儿发生窒息缺氧情况时,机体为保证心、脑等器官血液供应,可引起其他非重要器官血管收缩,致使机体血流动力学紊乱,损伤器官,危及患儿生命安全。故临床应采取有效治疗方案,以挽救患儿生命。
既往,临床针对新生儿窒息多采用纳洛酮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呼吸系统恢复,缓解其呼吸抑制,但是效果有限。故临床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途径对促进患儿病情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康乐等人研究发现,将亚低温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可有效改善机体神经系统预后,效果明显。但在常规治疗新生儿窒息基础上,联合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能否提升整体疗效,临床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应用于5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治疗当中,并与同期接受纳洛酮治疗的5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A组总有效率较B组高,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由此可见,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这可能与新生儿窒息经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利于脑部耗氧情况改善及机体能量代谢恢复,减少低氧血症所诱发细胞凋敝、损害有关,从而有效缓解病情。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本研究还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sFas、sFasL水平进行检测评估,结果显示,治疗7 d后A组血清sFas、sFasL水平较B组低。Fas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当细胞表面表达Fas时,可激活其配体FasL,同时激活sFasL,二者可通过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结合,经Caspase级联反应,促使细胞凋亡。由此客观证实,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进一步调节血清sFas、sFasL水平,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病情恢复。另外,当新生儿发生窒息时,机体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从而促进脑细胞水肿形成,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被大量释放、胃酸大量分泌,从而进一步破坏机体黏液屏障,致使血清I-FABP、DAO释放入血,破坏机体肠道黏膜完整性。故下调血清I-FABP、DAO水平对促进NA患儿胃肠功能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中,A组治疗7 d后血清DAO、FABP水平较B组低,可见,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可通过调节血清DAO、FABP水平改善胃肠功能。
另有研究显示,窒息可致使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影响正常细胞及组织有氧代谢,引起机体乳酸堆积,造成细胞损伤,同时还可增加机体氧自由基生成,致使机体细胞结构内蛋白质、脂质等成分发生氧化,破坏细胞结构,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其中血清SOD属机体抗氧化催化酶,其可将机体氧自由基还原为过氧化氢,减轻过氧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反应,血清MDA可反映体内自由基水平,当其呈异常表达状态时,表明体内自由基过高。故上调血清SOD水平,下调血清MDA水平对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治疗7 d后A组血清SOD水平较B组高,MDA水平较B组低,由此提示,在纳洛酮治疗NA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进一步调节血清MDA、SOD水平,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作为后期研究重点作进一步分析。
综上,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还可通过调节血清DAO、FABP水平改善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