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生拒学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2022-09-03 02:12程洛佳常红忠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上学现象青少年

■鲁 泉 程洛佳 常红忠

日本社会学者田村毅2018 年出版了《抢救茧居族》一书,书中描绘了这样一群青少年: 他们生理毫无异常, 喜欢宅在家里,沉溺于网络,对学习和社交活动没有兴趣,抗拒去学校。他们的父母无法理解这种行为,既担忧又自责。他们自己也可能感到懊恼,但对改变自我现状无能为力。对于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拒学综合征”。虽然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待商榷,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一、拒学行为的含义

梳理已有文献发现, 涉及不上学现象的概念有许多,如“厌学”“逃学”“旷课”“辍学”“学校恐惧症”等。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不上学现象,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目前, 由美国心理学家Kearney 提出的拒学(即拒绝上学)行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简称SRB)的概念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使用。SRB 具体指儿童青少年自发地抗拒上学或难以全天坚持在学校上课的行为表现(排除身体疾病或家庭贫困)。 依据SRB 的严重程度,Kearney 将拒学的行为表现分为7个等级(见下图)。

二、拒学行为的现状

当前, 拒学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拒学行为的发生率在5%~28%之间。 国内学者陈玉霞等人2016 年的调研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小学生SRB 检出率为22.5%,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小学阶段(8~12 岁)处于较低水平,进入中学阶段(13 岁)陡增,随后呈上升趋势, 整个中学阶段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存在拒学行为。何丽项目组2020 年的研究数据显示, 北京市初中生12.7%有拒学行为倾向。 我们在郑州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某初中长期或间断性(排除身体疾病) 不能正常到校上课的学生占比7.6%。国内不同地区的调研结果略有差异, 除可能存在的地区差异外, 应与使用的测量工具、衡量标准不完全一致有关。 可见,如今拒学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拒学行为的负面影响

拒学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1.个人方面。 拒学,会对个体短期和长期适应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在对拒学学生的咨询实践中,接触到很多令人惋惜的例子。

小雅, 郑州市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居年级前20名,个人才艺也特别突出,但在高二时由于压力过大, 心理承受力不强, 在某次考试发挥失常后出现了拒学行为。后来,她虽经开导调整好了学习状态, 但由于之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小南,初中三年级学生,成绩优异,获得过全省数学竞赛一等奖, 由于家庭变故,情绪消沉,拒绝到校上课,最后只能勉强初中毕业,未能发挥其数学特长。

很多拒学者短期内自尊心都会遭受严重打击,同时会避免与同龄人接触以产生对比, 严重者会出现社交焦虑障碍,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职业发展、婚姻以及家庭生活。

2.家庭方面。学生拒学,会给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原本正常的家庭生活变得紊乱。 孩子拒学,家长会出现焦虑、自责、愤怒、后悔、无奈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 学生和家长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较量”,而结局多不理想。 亲子关系要么疏离(互不搭理),要么紧张(经常争吵),要么小心翼翼(家长完全被孩子左右)。 拒学的问题还可能引发夫妻冲突,对夫妻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如不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还可能加剧学生的拒学行为,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并不少见。 长期的拒学行为会导致学生严重依赖原生家庭,进而出现“躺平”和“啃老”的现象。

3.学校方面。 拒学学生由于情绪不稳定, 可能会引发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冲突,并对其他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进而增加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难度。 同时拒学行为的发生还会增加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家长和学校产生矛盾冲突。

4.社会方面。拒学现象,造成国家教育资源浪费。 从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拒学学生的德行、 心智未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很难成为社会、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有些学生甚至可能产生问题行为,进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四、影响拒学行为的因素

主观方面,拒学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悲观、消极的回避行为,害怕与人接触、害怕不确定状况、性格懦弱、心理承受力差等个性特点。

客观方面, 拒学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往往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孩子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不良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独立性差、承受力差,进而引起孩子的拒学行为。 学校也会对青少年拒学行为产生影响,例如,过重的学业压力、偏重比较的成绩评价方式、教师亲和力不够等,都会令学生畏惧上学。

五、拒学行为的治疗和预防

对于未成年人拒学行为的干预与治疗,一般认为家庭系统治疗的干预效果较为良好, 在教育实践中早期干预是应对拒学现象的最好策略。 针对家长的教育和对学生的提前干预, 能有效预防拒学现象的发生。 据郑州市专门教育学校实践研究, 针对拒学学生进行的家庭系统治疗的有效干预率在47%。 如何更好地对拒学现象进行治疗和预防,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拒学现象是一个成因复杂的现象,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评估和干预。 直面这个问题, 积极地思考和应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学生拒学现象,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共同重视和思考。

猜你喜欢
上学现象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上学啦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