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2022-09-03 11:04纪晓兰杨素君尹继磊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粘液鼻部肿物

纪晓兰 杨素君 尹继磊

1.承德医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邯郸市中心医院CT室 (河北 邯郸 056002)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肿瘤,约占70%~80%的PA好发于腮腺,其次是颌下腺、舌下腺,约占10%[1]。而发生于鼻或鼻窦的PA临床上很少见,仅占0.4%左右[2]。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摘除不干净、术中肿块破裂及肿瘤细胞播散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导致PA在术后复发,复发率达2%~7%,而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属于交界性肿瘤,侵袭能力高,其恶变率超过3%[3-4]。因此,术前准确评估病灶的范围、大小及毗邻,判断肿瘤的起源、良恶性,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肿块的切除范围及减少术后复发率至关重要,而影像学检查可以较直观的观察肿瘤的范围、边界及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鼻部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影像特征,希望可以对PA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女,68岁,因“左眼溢泪6月,加重伴鼻塞2月入院”。现病史:患者于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溢泪,无明显鼻塞,无头部不适,伴喷嚏、流清水鼻涕,无发热,无明显涕中带血丝,2月前患者溢泪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鼻塞症状。专科查体:鼻外形正常,左侧鼻腔可见淡红色肿物,凸到右侧鼻腔,左侧鼻腔内部结构不可窥见,右侧下鼻甲粘膜略充血,未见鼻翼煽动。

副鼻窦MR检查:左侧鼻腔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肿物,呈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为4.4cm×4.5cm×4.3cm,其内散在斑片状T2WI更高信号,肿块体积较大,可见部分突入右侧鼻腔(图1~图4)。考虑占位性病变,良性可能,未能做出定性诊断。

行“鼻内窥镜下鼻腔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左侧鼻腔淡红色肿物,凸到右侧鼻腔,鼻中隔穿孔,切开肿物表面囊壁后可见囊内为实性肿物,将肿块囊内分解后逐块切除后,探查肿物来源于左侧鼻腔外侧壁,给予肿物囊壁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肉眼观可见破碎肿物组织一堆,灰白淡粉质软,表面被覆纤维包膜;镜下可见瘤体内见增生的肌上皮及导管上皮伴局部坏死,肌上皮细胞核丰富,分裂象多见>10个/10HPF,未见明显包膜及血管侵犯(图5)。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

术后随访4年,患者出现视物模糊4月,间断性左侧鼻出血1月,伴流涕,为白色粘液涕。专科查体:鼻腔内可见一光滑肿物,自鼻腔外侧壁隆起,通过鼻中隔缺损区侵至右侧鼻腔。副鼻窦CT检查:双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CT值约34HU,大小约为5.0cm×4.3cm(图6);冠状位重建可见病变向上凸向左侧眶内,邻近骨质变薄毛糙,部分吸收(图7)。副鼻窦增强MR检查:双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呈T1WI稍低、T2WI混杂高信号,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较大者位于左侧上颌窦,大小约4.3cm×3.9cm×3.9cm,左侧上颌窦诸壁显示不清,病灶突出双侧鼻腔,鼻道变窄(图8~图10)。影像学考虑多形性腺瘤复发可能。行“左侧鼻腔肿物切除术”,可见肿物表面光滑,同粘膜颜色一致,质脆。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图11)。

图1~图5 女,68岁;图1~图4 示左侧鼻腔内肿块呈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其内散在斑片状更高信号,肿块突入右侧鼻腔,边缘清;图5 镜下可见增生的肌上皮及导管上皮伴局部坏死,肌上皮细胞核丰富,符合多形性腺瘤。图6~图11 患者术后4年复查;图6示双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图7 冠状位CT重建示肿块向上突入眶顶,邻近骨质吸收;图8~图9 示肿块T2WI呈混杂高信号;图10 示肿块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1 病理结果:多形性腺瘤。

2 讨论

2.1 临床与病理多形性腺瘤(PA)好发于涎腺,主要位于腮腺,在鼻腔内发生率很低,占鼻腔鼻窦良性肿瘤的1.71%[5]。虽然大部分的涎腺多位于鼻外侧壁,但鼻部多形性腺瘤多好发于鼻中隔,约占60%~90%,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少有来源于鼻腔外侧壁多形性腺瘤的报道,较为罕见[6]。PA又被称为“混合瘤”,1874年,Minssen首先提出混合瘤这一概念,当时认为其并不来源于一个胚层。而现代科学证实,所谓混合瘤,就是完全来源于上皮组织,1948年,Willis为反映其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性,提出了多形性腺瘤这一名称,并在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被采纳。关于鼻部多形性腺瘤的来源的学说有很多,Mattew认为病灶位于鼻中隔的PA是由于胚胎外胚层上皮细胞异位到鼻中隔区域所致;stevenson认为PA的发生与Jacobson犁鼻器的残余有关;Cruickshank认为鼻部多形性腺瘤完全来自唾液腺组织而不是胚胎残余,但以上假说没有一种被证实[5-7]。其好发年龄是30~60岁,无性别差异,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塞和鼻出血,但也可以引起其他症状,如眼球移位、溢泪及鼻面部畸形等,这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8]。本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临床症状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PA的大体标本主要是边缘清楚的圆形肿块,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中等硬度,切面多呈灰白色、红色或棕色,部分可见小囊腔及粘液丝。镜下可见多种组织成分,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结构相似,都是由包膜、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间叶和间质成分构成,上皮细胞类型众多,可见梭形、立方状及基底样等;间叶成分为粘液样或伴粘液样变性的纤维组织,软骨样或伴透明变性的软骨基质成分[9]。

手术切除肿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但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PA在术后复发,主要包括两大类:手术不当(粗针穿刺及术中肿瘤破裂等)和肿瘤自身生物学特点(包膜不完整、瘤体呈多结节状及指突状生长、瘤体以粘液成分为主等)[10]。徐万林[11]等首次提出将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分为局限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localized 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LRPA)和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general 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GRPA),LRPA是指肿瘤复发灶的范围比较局限,而GRPA是指多形性腺瘤复发次数≥2次、瘤体呈多中心甚至跳跃式生长及肿瘤有侵犯邻近组织的表现,两种类型的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在手术方式、术后是否化疗及预后有着显著差异。本例肿瘤复发灶仍局限于鼻腔鼻窦内,未见有邻近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肌肉等的侵犯,故应属于LRPA,但也应密切随诊,看是否有再复发,研究表明,复发次数越多,恶变可能性越大[10]。

2.2 影像学表现(1)CT影像表现:多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稍低于或等于肌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约为31~56HU,部分病变内部可见裂隙样、斑片状低密度区,CT值约为15~30HU,比水样密度的CT值高,可能与肿瘤内含有粘液样物质有关,少数病灶内部可见钙化灶;当肿块体积较大时,可呈分叶状,并且可压迫邻近结构使骨质吸收变薄,但吸收区边缘大多光整[12-13]。(2)MRI影像表现:因PA内部含有大量粘液样基质成分,其内富含自由水,因此在T2WI上呈高信号,但由于瘤体内部粘液样成分分布不均匀,在T2WI上多表现为大小和形态不同的高信号,部分粘液样成分沿瘤体边缘分布,可呈“镶边状”T2WI高信号[14];肿瘤边缘有时可见低信号的纤维包膜;增强扫描早期强化不明显,而延迟期明显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15-16]。本例首次磁共振上表现为T1WI等、T2WI混杂高信号,边缘清,其内散在斑片状T2WI更高信号,瘤体边缘未见“镶边状”高信号。4年后复发灶CT上表现为边缘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周围骨质可见受压变薄;MR信号与之前较为相似,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与文献报道中的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表现较为一致。

2.3 鉴别诊断鼻部多形性腺瘤主要与发生于鼻部的其他良性肿瘤鉴别,如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肌上皮瘤等。(1)鼻息肉:鉴别点在于鼻息肉CT上主要表现为双侧鼻腔内软组织肿块,由于息肉内部液体储留和细胞较少,密度一般较低,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窦粘膜增厚。(2)内翻性乳头状瘤:MRI上“脑回”征是其特殊的影像征象,表现为肿瘤内部条纹状及栅栏状高、等信号相间[16]。(3)肌上皮瘤:曾被认为是多形性腺瘤的一个亚型,单从影像学表现上较难与多形性腺瘤区分开来,二者的鉴别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组织学上两者都含有肌上皮细胞,但多形性腺瘤内可见导管样结构,而肌上皮瘤内不含导管上皮成分[17]。

除了与良性肿瘤相鉴别之外,多形性腺瘤也需要与鼻部一些恶性肿瘤鉴别,如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鳞状细胞癌及鼻窦黑色素瘤等。影像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且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常伴有邻近组织的破坏及转移。

综上所述,鼻部多形性腺瘤在影像学表现上还是具有一定特征的,CT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多均匀,部分病灶内部可见低密度区,少数可见钙化;MR上T2WI多呈混杂高信号,部分瘤体边缘可见“镶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明显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因此当鼻部出现软组织肿块,且影像学表现并不符合常见的血管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及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时,要想到有多形性腺瘤的可能,并提醒临床医生注意,避免因未完全切除肿块而致复发。

猜你喜欢
粘液鼻部肿物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滑行肌皮瓣修复眉内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疗效研究
科学“清嗓”粘液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面部形态特征及美学标准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粘液菌
常挖鼻孔招来感染
常见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二)
鼻涕虫爬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