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扬,蒋永美,张保岩,宋 斌,杨 勇,王建春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19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逐年增加,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在农业全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如何做好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将其作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与现代技术、信息连接的关键纽带,更好地发挥信息的作用,对促进农业产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天津市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容提出建议,以期为提升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自2018 年6 月农业农村部将天津市列为信息进村入户推进示范省(市)以来,天津市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实施“ 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结合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创新信息进村入户内涵。截至2022 年5 月,天津市已建立“ 标准站+专业站+特色站+简易站”4 种类型益农信息社3 000 余个,这是直接对接农民需求的基础。在实体益农社基础上,结合“ 买、卖、推、缴、代、取”6 大主要服务功能,借助天津市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12316“ 三农”服务热线和农业气象短信服务3 大主要渠道开展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 天津市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后文简称,平台)是信息进村入户各项工作的整合入口,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门户,包括信息发布、便民服务、培训服务、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多个版块(图1)。通过平台农户可以足不出户从网站上获取各类乡村信息、学习各类农业知识。2021 年通过直播、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培训28 次,培训人数超6 万人次。
图1 天津市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
根据12316“ 三农”服务热线(后文简称,热线)宗旨,天津市已经成立了由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市农业中心、农村中心等单位组成的12316专家服务团队,团队专家涵盖了种养殖、畜牧、水产、蔬菜、农技等多学科,共计200 余人。通过12316 热线,为广大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贮藏加工、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企业经营、市场价格、农(兽)药生产、农资打假投诉、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检验检疫防治等,涉及“ 三农”全方位的业务咨询和在线诊断、综合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建议支撑等服务。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与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开展合作,利用短信平台,每日向全市3 000 余名益农社信息员和用户推送早晚天气预报、天气预警、农产品价格短信、农业气象信息、天气周报等各类信息(图2),日均推送量不少于5 条。2021 年累计推送量近1 000 万条,充分发挥了信息进村入户广播作用。
图2 气象短信服务发送情况
目前通过平台、热线、短信渠道提供的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农业知识、农产品、涉农渠道都十分丰富,但存在信息过剩现象,超出了农民所能有效利用的信息量,导致了信息利用率不高,对农民吸引力减弱。举例来说,天津市涉农区土地基本状况存在较大差别,农业产品种类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而目前气象短信通知为天津整体的气象,对于农业生产知识的短信推送是专家根据节气做的科普型提醒,缺乏针对性精细化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对现有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并有针对性地推送,才能有效发挥信息的作用。
农业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都有很多专业领域知识,想要依靠技术员、农民或者信息员掌握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也极具包容性,即便没有专业知识,按照常规经验浇灌、管理,也能种出来作物,虽然品质可能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作物品质,但是销售得当的情况下,收益不会差别太大。作物品质参差不齐会给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推进“ 一区一品”等区域性品牌建设。如何在现有小农经济为主的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化各个经营主体的生产管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难点。基于物联网的农机装备是解决生产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的装备普遍存在推广难的问题。一方面、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不规范,难以达到工厂化的环境,导致成熟的技术移植到农业环境中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大量的设备在应用中需要频繁调校、保养,影响了农民使用的积极性。同时,农业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对设备损耗严重,往往投入几年就已经锈迹斑斑,农民对设备的耐用性产生质疑。另一方面,大部分务农人员文化基础不高,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意愿不足,而设备研发人员对农业生产环境、生产流程不熟悉,设计出的产品往往在实用性、易用性方面存在问题,双方存在信息差,影响了农民使用新技术和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现有渠道在农村先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推广,通过宣传建立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认可度,同时加速基层农业装备研发,从耐用性、实用性、易用性3 个维度进行设备的提升改造,将有利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推广。
目前,益农社、平台应用人员仍然以信息员、园区技术员为主,在农户和普通消费者中的知名度还不足,导致平台农产品、乡村旅游、物流等方面推广力有限,影响下一步发展,还需要提升知名度。但平台知名度、吸引力的提升,需要依托自身信息提供能力,面向农户和销售企业能够准确匹配供销信息、物流信息、冷链信息,面向消费者需要准确匹配消费需求,这就要在信息收集、分析、应用方面加强建设。
发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渠道的作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茬口,将专用生产知识,有针对性地推送至生产一线,增加作物生产提醒,可以有效提升信息的应用效果。例如,设施草莓通常在每年9月份定植,一直到次年3—4 月份结束,为了提升收入,农户会通过生产管理,错开批量上市时间。针对这种常见的生产模式,组织农业、气象专家,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指导服务,将有利于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前提醒物料准备、温室杀菌、种苗选择、土壤准备等,产中结合气象信息开展定植、疏花疏果、授粉、摘老叶、病害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产后推送上市价格、收购渠道等,配合引入农资采购渠道等信息。根据服务订购人员所在区域聚集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并结合农业部门产业链规划工作,推动采摘等宣传服务。真正实现推送信息服务到基层一线,有利于区域作物品质的整体提升,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价值。
据调查,天津市涉农企业的合作交流重视程度不高,更多表现出“ 单打独斗”的特征,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这也是导致专业技术推广难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企业选择将创新研发外包给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企业仍然是创新的主力军,除了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也需要通过信息传递,做好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的对接。针对这方面问题,可以通过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将企业的产品和一线的需求进行匹配,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新技术的试用和改进。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研发的产品提供试验基地,通过试用获得农民的应用反馈,促使企业不断升级完善产品,同时,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为研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便于发现更多实际问题,为企业发现需求、研发新产品提供思路。
依托数字技术积极探索供销社数字化建设,建立供销合作社核心数据资源库,将农户种植信息和传统渠道销售信息整合入库,通过系统匹配供需关系,逐步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精准对接。同时,加快发展网上商城、社区团购、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模式,积极对接外省市电商资源,进一步扩大网络销售渠道,增加平台知名度,推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对目前天津市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服务中存在的信息提供内容针对性不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信息手段提升产品知名度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为农业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的日渐丰富、从业人员的认知度逐步提升,未来农业信息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因此,做好、做精、做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业发展搭上信息化快车,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