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型教师成长因素及影响过程
——基于22位情境教育名师的扎根研究

2022-09-02 07:04王玉娟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造型吉林情境

王玉娟

(南通大学情境教育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情境教育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基于长期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创建起来的,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①柳斌:《再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第32-33页。,被誉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典范。通过言传身教,李吉林老师带动了一批中青年教师走上教育改革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吉林就是一所教师进修学校”。②杨九俊:《人生的意义——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人民教育》2006年第19期,第38-40页。他们扎根于情境教育的丰厚土壤,并结合实际,锐意改革,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主张。本研究以情境教育为例,用扎根研究的方法,力图探索创造型教师培养的“师徒传承模式”,以丰富、拓展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一、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精选22位从情境教育走出来的名师为研究对象。其选择标准包括:其一,研究对象是在情境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其中包括李吉林的嫡传徒弟;也包括那些通过阅读李吉林著述了解情境教育思想,慕名而来求教的外校乃至外省市的教师。其二,研究对象均获得较为优秀的创新成果。我们将创新成果分为教学创新、科研创新。22位研究对象中15人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22人次在国家或省级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21人次主持过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

学者将“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③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5-13页。称为“创造型教师”。无疑,所选22位教师是创造型教师的典范。

2.研究工具与编码过程

本研究借助Nvivo10.0软件,分析过程分为准备、编码、质性分析、整合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首先选择22位名师作为被访者,引导他们自述情境教育影响下的成长历程,查阅他们的自传式文章集《长大的儿童》,搜集他们发表的论文、论著和教学视频,然后辅之以半结构性访谈建立相应的“资料库”。编码阶段是扎根理论研究的关键部分,共有三级。一级编码时,把搜集来的原始资料都登录到Nvivo10.0软件上,悬置“偏见”,以开放心态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编码,赋予概念,最后把相似概念聚集一起,概括出高级别的概念。Nvivo10.0软件允许重复编码,如果一句话有几层含义,可以编码几个“自由节点”,便于充分挖掘原始文本的深层内涵。在质性分析阶段,研究者对编码确定出的自由节点进行归纳分类。在此过程中,自由节点被不断地综合、分类,与理论建构无关的编码将被抛弃,将与理论建构有关的自由节点结构化,这样形成若干个一级“树节点”。在整合阶段,针对创造型教师的成长历程,梳理出核心范畴,将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相结合,并在二级编码基础上形成“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和“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过程”两个核心类属,由此建构出创造型教师成长因素和发展历程模型。模型中的每个因子均来源于原始材料,这就保证了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此外,为了验证所得结论是否完善,研究者留存了1/5的文本资料,以便检验理论饱和度。结果表明研究结论已达到“信息饱和”。

二、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因素分析

表1是对情境教育影响创造型教师成长因素的编码和概念提炼过程的举例。通过三个层次的编码,我们将情境教育的影响因素提炼为创造动机、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人格三个方面。

表1 创造型教师原始材料的编码、归类过程

从表1可以看出,22位名师的创造动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深受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影响,彰显出“师徒传承模式”的独特魅力。基于表1,可以建构出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模型(见图1)。

图1 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模型

1.情境教育激发教师的创造动机

从事创造性教学需要全身心投入,没有强烈动机是难以持久的。情境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创造型教师成长,首要原因就是它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创造动机。

(1)引发创造的外部动机

1978年,李吉林开始探索情境教学,很快就因其方法独特和成效显著而引起广泛关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回忆求学生涯,印象最深的便是李吉林的一场报告带来的心灵震撼,立志“像李老师那样做最好的老师”。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陈萍在泰兴师范学校读书时,亦醉心于李吉林做的一场讲座,立志“以李老师为目标”。毕业以后,她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而在情境教育中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及获得的荣誉奖励,又进一步增强了她们的成就动机,激发出更加高昂的教改热情。由于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富有创意的操作策略,情境教育能诱发持久的外部动机,而这些外部动机常常可以内化为内部动机,并产生交互作用的“叠加效应”。

(2)启发创造的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兴趣、好奇心等内在需求而产生创造欲望的动力系统。所有创造型教师都对工作怀有极高热情。李吉林对情境教育的探索源于纯粹的、无功利的深情和责任感,即使获得全国基础教育特等奖第一名,也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在李吉林影响下,她的22位徒弟在教育探索之路上永不满足,持续努力,永葆学习的热情。

通过进修,李吉林的大多数徒弟取得本科学历,部分徒弟还获得了研究生学历。他们满怀对教育工作的赤诚,将情境教育视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以李吉林最早的两位徒弟为例,施建平随李老师跟班学习两年,在李老师引领和支持下,“将自己的一生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把“情境作文”作为主攻方向,不懈奋斗,建构出较为完整的情境作文操作体系,成为江苏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吴云霞在全面学习情境教育后,将“情境德育”作为情境教育新的突破口,自己也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是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梦想与热忱,驱使他们开疆辟土,抒写着情境教育新的传奇。

2.情境教育促进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的方法开拓新的领域并产生新的成果的心理活动过程。倘若没有创造性思维,再好的教师都不可能提出新的教学主张,更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教育对教师思维的敏锐性、开放性和独创性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涵养思维的敏锐性

情境教育源于李吉林敏锐的洞察力,她大胆移植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又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中得到灵感,认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蕴含着客观世界与儿童情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进而开始了情境作文的探索。这样的思维方式让她的徒弟受益匪浅,他们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寻找突破口,将情境教育理论应用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数学教师生家琦面对“情境语文”的教改浪潮,“主动向吴云霞老师请教,仔细观察、揣摩她的语文课,并在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找到情境语文和数学教学的共通性,进而走上“情境数学”探索之旅。分析22位名师的访谈资料,可以发现他们不仅具有教改的敏锐性,而且具有学术的敏锐性。正是这种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使他们能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不断开拓新思路,使情境教育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2)促进思维的开放性

情境教育想方设法开阔教师的眼界,促进思维的开放。李吉林创办了全省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并担任导师,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个人成长计划”,培训内容丰富,包括练书法、画简笔画、读书、野外爬山和划船等;还从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本功等多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培训,经常与青年教师一同备课、听课,设计活动方案。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才艺有利于打开教师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开放。

“青年教师培训中心”虽然培训任务繁重,但李吉林老师根据年轻人的特点,采取生动的形式,不断转换读书上课的场景,给年轻教师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那是一个黄昏,我们一起来到江边,倾听惊涛拍岸的水声,眺望浩荡的江面,我们师徒在那里毫无顾忌地畅谈教学、畅谈人生。”“李老师不喜欢正式的方式,和她在一起就是随便聊聊,在聊的过程中我们能学到很多。”①来自访谈资料,下同。宽松的培训情境营造了自由氛围,思维的视角被拓展,思维的空间变广阔,有效促进了开放性思维发展。

此外,情境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区隔,关注教育与生活的链接,追求学科间的跨界融合,将学校这一有限的空间延伸到丰富多样的家庭和社会。情境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催生了教师思维的开放性。

(3)陶冶思维的独创性

李吉林积极借鉴西方教育学说,却不生搬硬套,她将古代文论“意境说”创造性地运用到小学教改之中,“真、美、情、思”相互激荡,使情境教育成为蕴含东方智慧的教改典范。在情境教育的熏陶中,“不喜随波逐流”成了她每位徒弟的座右铭,他们不轻信书本,更不盲从权威,而是崇尚创新,不断追求真理。王笑梅回顾:“在不断的实验探索过程中,我逐渐从一招一式的模仿过渡到自主领悟后的创造,直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摘得全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评比一等奖的柳小梅老师也深有感触,“多种方法、方式都应试一试,就是不能老一套,要学会创新”。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成就创新,22位徒弟,就有22个教学主张和22种教学风格,情境教育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3.情境教育影响教师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个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特质,是创造型教师从事创造性教学的内在动力。这22位教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都受到情境教育的深刻影响,并在生动的教改实践中获得发展。

(1)激发教师的好奇心

旺盛的好奇心是创造的原动力,引导创造型教师探索未知,不断超越自我。李吉林已到耄耋之年,却依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总感到世界还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是第一次看到”。正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乐此不疲地坚守这片热土,寻找情境教育“美的彼岸”。受李吉林潜移默化的影响,她的徒弟都乐于挑战,喜欢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并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规律。如海门市东洲小学的祝禧发现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象”,鲜明地提出“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坚持以蕴涵民族文化的阅读课程培养儿童的精神气质。

(2)培养教师的想象力

情境教育倡导创设广远的意境,需要教师展开丰富的想象。童年时代的李吉林就充满幻想,望着斑驳的墙壁,会想象着一个穿着宽大袖子的和尚披着飘飘欲仙的袈裟;望着年画上的大白马,会想象着马儿走到哪里,经过一些什么地方。她的言传身教有意无意地影响徒弟的想象力发展。在2018年江苏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中,张洪涛凭借一节想象性语言训练课而荣获特等奖,捧回首届“李吉林语文教学奖”。问及获奖原因,他认为是李吉林老师的谆谆教诲:“备课时,李老师指导我要抓住关键词,想象课文的场景,想象儿童的学习状态,还要想象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李吉林希望每位徒弟都能“带着想象”去创设情境,将儿童带入宽阔的想象空间,还专门开发了想象性作文、观察想象说话课,成为情境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锤炼教师的挑战性

情境教育探索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培育了情境教育探索者坚韧的毅力、刚毅的性格和勇于挑战的勇气。曾获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杨川美,在回忆自己的芳华岁月时说:“在压力和挑战面前我从来没有任何紧张、惧怕和退缩。相反,我把任务和竞争当作了锤炼本领、展示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平台。”教改之路从来就是崎岖难行的,而他们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直面困难,乐于开拓创新,在不断历练中实现人生蜕变。

三、创造型教师成长的过程分析

创造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渐进过程。系统分析情境教育中走出22位名师的成长道路,我们发现,他们的成长没有捷径,更没有一步登天的奇迹,情境教育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创造型教师从最初走上讲台,到逐渐成熟,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经历了长时间多阶段的磨砺。纵观他们的发展历程,发现他们的成长轨道大致相似,都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摸索期

该阶段的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彷徨摸索,由于各种因缘机会而走进情境教育:或因工作中的困惑而求教于情境教育,或为了突破专业成长“高原期”而借力于情境教育,或被李吉林的学术成就吸引而研究情境教育,或尝试多种教改后最终选定情境教育。因为有过彷徨和摸索的深刻体验,一旦发现情境教育这座“富矿”,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

2.研修期

从语文情境教学的早期探索,到情境教育的系统建构,再到情境课程的精心开发,李吉林创建了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创性教育思想体系。为了掌握情境教育的精髓,22位徒弟在这一阶段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情境学习,成为情境教育的“合法的边缘参与者”。他们大量阅读李吉林在不同时期出版的著作,聆听李吉林的讲座和报告,参与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青年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跟随李吉林一起备课、听课,开展课题研究。事实证明,对情境教育的理念和思想研修越全面,理解越深刻,他们的发展就越顺利,取得的成就也就越显著。

3.践行期

多年的教改实验使李吉林深知“知易行难”的道理,她的带教始终强调“做中学”,认为“实践出真知”,鼓励徒弟大胆尝试,开展行动研究,并通过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这个时期,多数教师将情境教育思想运用于某门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但也有少数教师选择了某门学科的某个领域深耕细作,如情境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情境数学的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应用题教学,努力探寻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与新路径。通过李吉林的悉心指导,这些行动研究深化了他们对情境教育的认识,提高了他们驾驭教学改革的本领,为日后的教学创新夯实了基础。

4.创新期

在情境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们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不断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各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使情境教育进入了“百花争艳”的发展新常态。如今,祝禧的“文化语文”、王笑梅的“生命语文”、施建平的“情境作文”、周益明的“诗化语文”、张洪涛的“游戏作文”、生家琦的“数学情境教学”、顾娟的“通透情境数学”、黄美华的“音乐情境课程”、张宏云的“美术情境教育”等,都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情境教育新生代名师群。

值得一提的是,将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过程分为上述四个阶段仅仅是为了研究方便,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有时还是相互交叉的,在前一时期往往就能看出后一时期的某些特征,后一时期也常常保留着前一时期的部分特征。探讨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过程,分析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共同特征,从中概括出成长规律,有利于优化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促进创造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创造型教师成长建议

根据情境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扎根理论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涵盖四个阶段的创造型教师成长模型。并认为,只有依据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规律设计培养路径,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才能有效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展。

1.摸索期:发现问题,引领方向

李吉林说过,“情境教育的探索之所以能一步步展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怀着对儿童无限的挚爱,使我能比较直觉地从弊端中,从反思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①李吉林:《挚爱鼓起创新的风帆》,《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8日,第4版。摸索期的教师处于职业的迷茫时期,最重要的是激发创造动机,探寻成长方向。一要善于发现教学问题。一线教师既能发现教改进程中的新机会、新挑战,也会遭遇现行教育理论中的新难题、新矛盾,同时还要跳出日常教学的惯习。

二要培养教师对儿童发自内心的热爱。李吉林曾说过,“情境教学正是在对孩子的爱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②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爱能产生创造,对儿童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是教师创造力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要用心寻找人生路标。教改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如果缺乏路标的引导,就会迷失前行的方向。适时寻找适合的教育专家作为人生路标,教育专家可以为教师指明教改的方向,坚定教改的信心,可为实现教改过程的最优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2.研修期:体验学习,拓展空间

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创造性活动领域,获得足够的知识经验是在该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必要条件。当教师经过摸索期的挣扎,有着浓厚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应组织他们开展参加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李吉林创办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逐步探索出基于问题、基于需求和基于体验的情境学习方式。首先,这种学习植根于任务情境之中。创造型教师培养不能脱离教师生活的真实环境,可设计一些与教学改革、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任务或问题情境,在具体真实的任务或问题情境中展示备课、上课和辅导的过程,使研修对象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教学改革的真经要义。其次,参与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体验学习尊重教师的原有经验,鼓励他们通过头脑风暴加强研讨,将知识传授转变为经验分享,将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将自我研修转变为同侪互助,“名师领航、抱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再次,体验情境学习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专家为中心。李吉林一贯反对“洗脑”和模仿,反对预设和控制,倡导“顺其天性而教之”,鼓励推陈出新。她总是视徒弟为自己事业的合作伙伴,平等地参与徒弟们的研修活动,和大家一起研讨如何更好地创新。这种“去中心化”的师徒角色既保证了研修对象的充分参与,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对我们构建成长共同体很有启示。

3.践行期:实践反思,转识成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通过第二阶段的研习,多数教师已经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应引导他们躬身实践,鼓励各种不同的教改尝试。近年来,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日益得到关注,除了扎扎实实地抓好研讨课、观摩课,常常通过各种公开课、评优课的磨炼促使年轻教师崭露头角。当然,投身实践并非盲目尝试,一味苦干,其关键是能否打破“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如同经典力学中的惯性现象,如果我们顺利实现了某一路径选择,就会透过积极的收益递增与持续的自我强化而形成依赖性。③North,D.C: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iti on Problem,WIDER Annual lectures.1997,p.1.这种心理机制使一些教师满足于熟练的教学方式,得意于成功的教学经验,却在不知不觉中压缩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毁灭了教学的创造性。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否定自我,强化教学反思,透过坚持不懈的反思转识成智,这个过程虽然是痛苦的,却是自我超越的前提。李吉林一再强调反思,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停下来总结一下,“情境教学一步步的发展,就是一次次反思的结果。我在反思中顿悟,情境教学在反思中发展。一个实际工作者,没有反思就没有顿悟”。①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三)》,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这里的反思既包括贯彻自己教学生涯的纵向反思,也包括跳出自我、研究他人长处的横向反思;既有教改经验的整理概括,也有教改模式的揭示提炼。创造型教师的成长秘诀就是实践并反思,唯有通过反思,才能真正地更新教育理念,踏上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征程。

4.创新期:环境支持,人文关怀

创造型教师的成长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营造积极的支持性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创造力发展。处于第四阶段的教师已经相对成熟,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改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最重要的是营造宽松环境,以更人性化的关怀激励他们潜心探索,在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中书写人生华章。其一,建设专业性的教师社群。教师专业社群是指由教师和校外专家、校内同事乃至学生家长组成的群体,他们基于民主平等原则进行真诚的专业对话,进行批判性反思,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教学固然可以激发教师的教改激情,但这种激情也很容易损耗枯竭,这就需要在社群中寻求帮助。在情境教育发源地——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的成长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高校教授、特长家长和李吉林所在的专家组组成教师专业社群,并经常进行对话交流。其二,培育合作性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在教育职场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思想信念、职业操守及行为准则。如果教师群体集思广益,配合默契,其创新想法就容易实现,而团队及教师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又能促进教师产生新招妙招,形成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其三,加强人性化的创新关怀。当下多数学校采取刚性化管理,等级严明的科层架构和严格控制的管理制度扼杀了教师的创新发展。有些教师因学校对创新的漠视,感受不到创新努力被承认,导致丧失内在动力。因而,为了促进创造型教师成长,学校管理部门首先要营造自由民主的创造氛围,倡导教师的首创精神,释放他们的教改激情,让包容和想象力无限延伸,尊重差异,欣赏创造,使其教学活动不断焕发出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创造型吉林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吉林卷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吉林卷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吉林出版集团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