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宏颖
(浙江大学 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浙江 杭州 310058)
“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方向是坚持“以本为本”。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高水平的教学,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立德树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炼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人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相统一。因此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也起着积极作用。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和目标是育人。从培育人才的概念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演进,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的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首先,育人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育人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其次,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任何门类的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教书育人,强调教师在授业解惑、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再次,实施做好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各环节要协调配合,才能形成合力。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是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整体性的要求。
课程思政提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通过体育课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运动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熏陶,达到知识育人、技能育人之外,更注重思想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各环节,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清华大学著名的体育教授马约翰早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就论述了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体育课程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发挥体育课程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个体发展,达到立德树人作用。使得大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行为规范、体育核心素养等。包括:①爱国情怀下的民族意识培养,体育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提升大学生最直接的民族情怀。体育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基础载体和中心环节。②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学生耐力素质锻炼,有助于培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意志品质。另外,通过放大体育精神的闪光点,也促进了学生不畏艰难、乐观开朗面对生活的性格品质。③规则规范和正当竞争意识培养,是建立规则敬畏,树立组织纪律观的直接体现,帮助学生从容适应未来社会规则的各种要求,自觉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④集体主义情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通过参加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可培养团队精神,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合作与成功的关系,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的平衡之道,进一步增强社会适应力。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非常丰富,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产生内在联系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和体育课程直接相关的包括爱国、果敢、豁达、乐观、担当、合作、规则等,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品行修养、奋斗精神等方面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在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过程中,一些体育老师对体育课程思政包涵的内容并不能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育人、技能育人、忽略了思想育人,仅通过固化、传统的说教并不能真正起到全人教育作用。因此,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亟待开发与课程思政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过程之中,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等都需要改善,要围绕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来进行,做到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管理严起来。以推动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真正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4.1.1 做梳理,建结构。“课程思政”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等等。在设计课程时应把握课程思政主线,将思政理念贯穿整个课程建设中,善于发现体育课程中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将不同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与素材进行合理甄别与选用,把体育课程变成思政与运动技术有机融合的一流课程。
深刻理解体育对个人、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从微观上来看,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宏观上来看,国家的体育竞技水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水平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进行思政课堂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上系统地通盘考虑,课程教学中应包括的思政因素和可以利用的思政切入点,不要一开始就纠结于细节。要做整体课堂结构设计,先梳理课程主干,确定思政主题,形成贯穿整个课程的思政脉络,再处理课堂细节。与运动技能传授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育人元素,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主旋律来进行课程或教学设计。
4.1.2 立足体育教育,做好课程整体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环节。为深化思政育人氛围,推进思政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找到思政和体育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实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转变。将思政理念贯穿到课程建设当中,找准怎么干,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要将课程思政渗透于教学理念,彰显教学目标,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体现教学思考的制高点。
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设计,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理念科学融合渗透于教学当中,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三者之间协同发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精技术、能比赛、懂欣赏的全方位的体育素养。
4.2.1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施优质的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根据项目的特点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切入点,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做到运动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通、相得益彰,使思政教育的实施自然渗透,使得体育课程教育呈现高质量发展。
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如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化自信、求是创新、勇攀高峰、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等等,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避免说教。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规范的礼仪细节和习惯的养成中逐渐提升人文素养和自信表现,让学生在激烈的体育运动竞争中学会冲撞与保护、不怕困难、勇于竞争,让学生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体会形、神、气、礼的内涵,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
4.2.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大思政理念加强体育教学设计,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要求,根据体育教育特点,完善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以此备好教案。梳理各项目课程的价值引领元素,结合课程思政元素,把握课程的育人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凝练课程思政融入点,挖掘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明确课程思政载体途径和成效评价,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中心地位,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严格学生的考核评价。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安排需对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的时间、形式等有明确要求,强调学习过程,实现一、二、三、四课堂融通,课外学习时间不少于课内学时数,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评价学生课内外学习态度、效果、质量的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融合,使之与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新范式要求相契合。
表1 不同项目的课程思政元素
4.2.3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体育教学中思政设计。突出学生中心地位,高校体育课程通过体验式学习,使学生亲身实践不同运动项目,感受运动强度带给身体的压力,清晰感受体育锻炼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磨练意志品质,体育实践活动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体验环节强有力的补充。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利用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课外辅导站、各级运动队等不同的运动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课外锻炼、校园体育竞赛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身体锻炼的需求,将思想政治价值观融合到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体育项目也要不断融入创新元素,如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体育知识熏陶,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2.4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融思政内涵于体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转变与延伸,体育教学当中,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而不是简单地在体育课上讲一堂政治课。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体育课程,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与灵魂,使中华体育精神得到传承。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去改革教学方法,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各开放平台的线上优秀资源,了解中华体育博大精深的文明,认识体育运动内涵。课堂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等现代化工具,提高学习参与度与课堂气氛,更深入渗透课程思政,提高学习积极性与锻炼效果。课后提供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表演展示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群体竞赛,提升学生竞争意识、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形成自觉锻炼习惯,达到立德树人效果。
4.2.5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储备课程思政育人案例。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的整体教学目标下,结合运动项目的特质,将体育运动技术学习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从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视角构思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突出具有思政元素的专题内容达到育人功效。可以结合时政、新闻热点和重大体育事件,设计体育教育主题:体育强国梦主题、健康中国主题、奥运(冬奥)争光主题、残疾人体育主题、体育名人榜主题、杭州亚运主题、体育文化主题、体育外交主题、体育法治主题等,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自信、国际视野等,让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成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一流人才。引领体育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储备优秀体育课程案例,创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4.2.6 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价内容和标准。大胆突破课程评价形式,将课程思政的评价融合到课程评价中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突破与创新体育课程考试形式,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团队考试、实践考试、以赛替考、线上线下结合考试、表演展演等,学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也是一种课程思政的融合,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水平,提升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感受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去,如增加学生互评比率,培养学生参与比赛与裁判,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展现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元素之一。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类校级、院级竞赛、展示中去,学有所获,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课程学生受到的品德教育辐射到观众与啦啦队,体现体育竞赛的魅力,起到不一样的思政教育。
培育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始终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讲座、专题、会议等形式,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国家课程思政与教育相关指导政策与纲领性文件,了解国家最新动态与关注热点,加深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树立政治育人的责任意识,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识,将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指导意见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加强体育教师专项技能水平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把握最新的运动技术技能,提升教师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最新的理论文化知识等的把握,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使高校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在课堂上不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还要让学生通过锻炼,领悟到知识技能内涵,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意志品质,诚信踏实、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递学生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
提升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做实铸魂育人,弘扬求是精神,打造有灵魂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创新模式,以体育精神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方式对大学生实行塑造,发挥体育环境育人作用,从深层次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促进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为切实履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多元的体育精神文化熏陶意义深远。从大学生思想品德内化吸收全过程的需求出发,在校园道路与建筑等校园环境、教学空间等课堂教学环境、体育场馆设施等体育锻炼环境、校体竞赛等体育竞赛环境、场馆文化与媒体宣传舆论环境等若干方面,彰显体育文化环境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让体育文化与精神渗透入学生思想中,推动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各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依托学生体育社团、运动队、俱乐部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多层次体育系列活动与竞赛,增强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精神素养,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潜移默化地将体育活动中的精神意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政修养。加大新媒体技术等组织或宣传手段进行思政渗透,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运动体验中得到磨练,在时代感召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思政教育,最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水平。
5.1.1 在体育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达到知识育人、技能育人,更注重思想育人,实现一流本科教育中做好高校体育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任务。
5.1.2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和达到大学生德育育人目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5.1.3 探索全面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推行体育课程改革,形成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上工具渗透课程思政,实现高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
5.2.1 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探索适合的思政融入点,形成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案例库,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使体育课程达到学校本科一流课程标准。
5.2.2 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将体育运动技能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转化、内化、深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综合体育教育功能中的价值共性、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政内涵,起到全方位育人作用,使高校体育课程达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新高度。
5.2.3 高校应不断提升体育环境育人作用。优化硬件环境,合理规划布局场地设施器材等,提供健身保障。优化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落实课内外一体化,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锻炼环境,开展多层级的学校体育竞赛,达到协同育人作用。优化体育信息化建设,宣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提升生活质量,树立爱国情怀,为国家培养健康健全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