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9-02 00:42杨永平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企业

尚 妤,冯 潇,杨永平

(1.集宁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集宁 012000;2.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3.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在数字创新与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是否自建平台或加入既有平台成为许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的战略抉择。作为一种能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群体的新型组织形态,平台企业通过激发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而获益,这也使其同时具备了企业个体层面的“经济人”属性及场域内的“社会人”属性。平台企业的出现不仅对常规组织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通过改变原有产业内外分工合作格局重塑了新一轮经济秩序。尽管平台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关注,但仍面临重要挑战:首先,基于文献总结,“平台”的语义非常泛化,既有研究中对平台、平台化、双边平台、平台生态系统、平台网络等临近概念的使用和表述相对含混,导致研究开展往往面临缺少落脚点和抓手的掣肘;且平台情境与平台理论之间的争议正处于焦灼阶段,关于平台是一种独特研究情境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尚未有定论。其次,受益于中国企业平台管理实践,众多扎根于本土平台企业现象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研究中有部分是基于案例的探索性分析,展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在平台化转型、平台治理及平台演化等方面的真实经验和研究素材,而这些更契合本土企业参考和借鉴需求的理论素材尚未得到有效总结和梳理。

为了厘清平台企业研究现状并回应上述挑战,本文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梳理了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的总体概况与研究脉络。首先,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2011-2020年的时间区间内进行检索并筛查出有效文献数据5401条,利用CiteSpace V进行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及研究机构分析,提供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的知识图谱概览。其次,综合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对国内平台企业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深入解读,提炼出包括平台化与平台发展、平台企业组织架构与行为、平台企业运营与治理、平台企业匹配与竞争、平台企业模式创新与机理及平台企业社会效应等核心主题。本研究贡献在于:其一,从平台企业切入,将其作为一个串联起各种相邻概念的基本线索,在高度还原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缘起与进展的同时,简洁清晰地呈现有关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判断,为推动形成以平台企业为焦点的平台研究理论体系提供参考。其二,针对中文平台企业研究的详细梳理,提炼了中国情境下平台企业研究的主题和特征,对那些渴求能在转型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漩涡中获得有效理论指导和管理借鉴的中国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近年来以科学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文献计量法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管理学领域。其中,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主持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凭借其卓越的数据筛选、聚类和信息读取功能成为当前可视化分析中被应用范围最广的软件之一。通过使用该文献计量法所形成为综述性研究能够很好地揭示相关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是俯瞰研究概况的主流研究方法。然而,目前学术界也指出单纯依赖于文献计量法,并不能形成深入且细致的洞察,过于重视对文献计量指标的描述,会导致研究内容浮于表面。所以,本文在运用文献计量法——CiteSpace V的基础上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与提炼。

(二)数据搜集

由于本文旨在全面揭示中国情境下的平台企业相关的研究概况,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先将文献检索范围设定为“全部文献”,检索时间为2011-2020年,检索学科不限,输入检索条件为“主题”含有“平台企业”或者“平台转型”或者“平台型企业”或者“平台战略”,精确检索所有与以上主题相关的文献共7718条记录。经过进一步筛查,剔除缺乏平台企业特征内涵的文献,如微信公众平台、高校移动办公平台等,并进一步删减短论文、征稿启事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数据5401条记录作为样本分析数据源。

二、基本描述性分析

(一)关键词与突现词分析

借助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 V,本文对所获数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绘制出“平台”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提取关键词497个,累计词频2501次。为更加清晰地展现“平台企业”主题研究演进的重要特征与学科前沿时序模式,本文将关键词共现图谱按照时间轴视图(Timeline View)进行排布,得到“平台”主题共现时间线图谱(图1)。该图侧重从时间维度描述“平台”研究热点的历时演进与相互关联。在图1中,横坐标为知识图谱分析的时间节点(2011-2020年),纵坐标对应497个主题词重组后的7大聚类,分别为#0企业、#1共享经济、#2转型、#3中小企业、#4平台战略、#5数字化转型、#6独角兽企业。每个聚类线轴上的主题词代表在该时间段内该主题词首次出现,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连线表示共现。在关键词分析基础上,还利用突现分析(Burst Dectection),即通过突增算法识别关键主题的演化趋势,探索了2011-2020年时间内引用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该方法的利用有助于发现某一主题词或关键词的衰落或兴起情况,是现有研究进行前沿趋势判断的主要工具之一。

图1 国内“平台企业”研究主题共现时间线图谱

通过对热点关键词Timeline View视图及突显词结果分析发现,自2011年以来,国内有关平台企业的研究总体上受4个关键时间节点影响,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一(2011-2013年),研究主要以行业/产业平台化为背景,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对公共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区域技术交易等产业平台建设进行的探究。突现词分析结果表明,这一阶段内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占据了重要地位。阶段二(2013-2016年),以双边架构和网络效应为核心特征的平台企业研究开始全面迸发,围绕互联网、电商、创新创业及转型发展等领域展开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多维度、多视角下平台企业研究的快速成长。突现词分析结果显示出“平台战略”“信息平台”“云计算”等主题崛起,再次印证了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加持下企业平台化的关注。阶段三(2016-2019年),研究焦点从平台建设逐渐转向运营与治理。专属行业类别的企业平台化、平台多主体间价值共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创新驱动等主题促使平台企业研究整体进入纵深高速发展阶段。突现词分析显示,“转型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常态”“新媒体”活跃度上升,并逐渐成为领域内受关注较多的新兴话题。阶段四(2019年至今)的研究表现出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移动互联、区块链技术、数据资产等主题相继出现。除此之外,能够反应一定社会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研究主题如网约工、灵活就业、开放式创新、新经济乃至疫情防控等专题陆续吸引了研究者注意。通过突现词分析证实,工业互联网、共享经济、网约车、互联网平台企业、劳动关系、财务管理、共享平台、价值共创以及财务共享等主题,在这一阶段内广受关注,其中工业互联网是目前平台企业研究中活跃程度最高的主题词之一。

透过关键词与突现词分析可以发现,从2011年至今的国内平台企业研究,总体呈现出从宏观产业层面到微观组织层面的渗透;继经济社会转型之外,互联网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催生企业平台化的另一大诱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平台企业研究逐渐从关注单一平台属性(如服务平台、信息平台等)转向复杂动态平台属性(如工业互联网、共享经济、价值共创等)。

(二)研究机构分布

根据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对发文量较多的机构进行统计,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院校以较高发文量位列国内前四十所平台研究机构。其中,清华大学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多见于集成平台、中小企业、Web、制造业平台、信息集成、PDM、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及工作流管理系统等主题;中国人民大学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数字平台、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海尔集团、创新平台、网贷平台、中小微企业及P2P等领域;相比之下,浙江大学则围绕知识管理、ERP、制造业、中小企业、信息集成、协同创新、Web、综合自动化、企业应用集成以及集成平台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重要文献来源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对平台企业展开的研究,整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除部分院校的少数学者小范围地组建了学术共同体以外,大部分学者仍然处于独立研究状态。考虑到平台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网络性、集聚性、生态性等特征,有关平台企业的研究也应该吸收来自不同地域、学科导向下的多样化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精髓。未来构建跨地域、跨学科性的平台企业研究网络势在必行。

三、中国情境下平台企业研究热点

由于中国平台经济实践与科学研究的不断演进,以平台企业为核心的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与多层次特征。本文在对国内涉及平台企业的重要文献进行深入解读后发现,从企业交互对象变化来看,现有研究构建了从平台企业自身到平台企业与双边用户交互再到平台企业与用户、市场及政府间多主体交互的研究趋势;从企业赋能对象变化来看,现有研究关注了企业对内部组织成员的赋能、对外部其他主体(如双边用户)的赋能及对产业和社会的综合赋能(图2)。因此,依据企业去边界与赋能对象的变化,本文将国内从事平台企业的相关研究归属为六大主题,不同主题之间存在一定交叉。

图2 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的主题

1.平台化与平台发展研究。平台化研究是回应企业为何以及如何向平台化转型的重要议题,也是所有关于平台企业研究中的重要先导性探索。基于组织外部因素,技术变革与分工经济演进是促成大公司平台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价值链布局上的痛点和获取持续竞争力是促进企业平台化转型和实施平台化战略的主要动力。基于组织内部因素,“企业在全要素、全时空、全员创新三方面的历史实践与观念内化为组织平台化转型塑造了适宜的内部条件以及内生需求”[1]。针对企业的平台化过程研究,已有学者分别从商业模式、战略以及组织变革等视角探究了企业平台转型的结构设计、发展路径以及演进机理。在商业模式视域下,企业平台化变革的本质是一种价值链重组,企业需要整合内外部价值链,形成企业平台、界面以及社群价值的共创链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动态互动机制共同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在战略研究视域看来,传统企业需要具备正确的数字经济战略转型理念,通过建构和实施平台战略,实现平台化转型发展。平台采取的不同战略类型将对企业实施平台化产生重要影响[2]。根据组织研究视角,平台型组织是企业为应对外部不确定和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由“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过程[3]。在企业选择平台化转型战略之后,如何促进平台成长和发展是平台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成长轨迹,从打造商业生态系统、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价值专属特性以及培育动态能力四个方面实现平台增长[4],也可以有所侧重的将机构升级或服务创新战略相结合以促进平台发展。

2.平台企业组织架构及行为研究。对新型组织模式展开的探索是组织管理研究中历久弥新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去层次、去中心化组织形态的涌现,引致诸多学者展开对架构设计或组织行为方面的洞察。这些研究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外部性和系统性视角解构平台型组织在构成上的形成特点。有学者认为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增长的员工自主管理需求下,平台型组织基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红利优势,充分整合了大公司的资源优势以及小公司的敏捷性,形成了一个集成化、开放式的组织模式,并通过构建平台治理层、中台资源层以及前台创业层的基本架构以实现组织的资源规模聚集和柔性变革[5]。也有学者认为平台是一个整体或集成化子系统,平台“边缘”的子系统以模块(modular)形式存在,通过具有标准接口的界面连接来保持平台稳定性、任务多样性以及演化敏捷性的平衡[6]。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科层主导下的总部与部门间关系,而是平台企业向中小企业赋能,中小企业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一种过程。包括共创共享规则、多元参与主体、市场导向目标以及动态网络结构在内的组织要素间的互动形成了平台企业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

第二种类型是以内部性视角洞察企业在塑造或转型为平台组织形态过程中对组织内部成员产生的重要影响。在这种新兴组织架构下,企业内部成员关系也由雇佣逐渐走向合作,从赋权发展到赋能。企业的资源获取与企业内部员工创造力之间保持着高度相关性,企业的资源获取通过影响组织学习可以促进员工创造力的提升。员工合规行为与平台企业控制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平台用户的监督力度,强化用户监督有助于促使平台企业加强监督并改善员工的行为规范[7]。除此之外,在共享经济时代,灵活就业人员也是企业雇员模式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研究发现,与传统组织形态的企业架构不同,平台型组织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绩效管理主要以大数据和算法为驱动,具体表现为“数据驱动、开环体系、双元激励、三方共赢”模式[8]。

3.平台企业运营与治理研究。作为企业微观层面研究的重要内容,平台企业的运营与治理成为揭示平台企业运行机制的关键内核。在促进运营效能提升方面,平台赋能可以促使企业通过过程重组形成高阶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包括“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调整”在内的价值共创机制会间接影响平台赋能与绩效间的关系。平台企业通过引入可以影响厂商质量选择的不同排序机制、践行不同程度的平台参与度或采取不同方式的营销策略来提升平台企业绩效。

在强化监管与治理方面,基于平台情境下的监管机制与治理理念创新是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主流趋势之一。由市场声誉约束机制发挥的平台企业自律监管、大数据技术赋能提升的政府监管决策能力和以法治手段为基本前提所形成的合作监管机制,成为大数据时代规范平台企业发展的主要路径[9]。其中,凭借价格、契约和技术等手段进行管控的平台监督以及依靠制度起到法治性约束的政府监管构成了实施平台监管的主体。在平台企业的治理研究中,已有学者普遍认为构建一种跨层次、全域性或复合型的治理机制是当前开展平台治理的主体思想。例如针对平台型网络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可以形成“市场治理-平台治理-行政治理”的三元复合治理机制模式[10]。从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出发,可以形成一种以分层次治理和跨层次治理为核心的内生型、整体性与可持续的全过程治理范式[11];以法人分类制度出发,可以将大型平台和平台治理划分为第四方法人和第四方治理。

4.平台企业匹配与竞争研究。作为双边(或多边)市场的主导者,平台企业需要形成并提高不同利益主体间的“适配性”,构建独具优势的竞争机制,最终以良好的竞合关系促成多主体间的价值共创。在提升平台参与主体的匹配性研究中,已有文献从非价格策略为主的平台参与者行为模式、平台生态系统及价值共创等视角深入探究了增进不同平台参与主体协同发展的路径。部分学者认为要想提高平台参与主体以及平台与主体之间的匹配度,前提是先要洞察参与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动机、知识获取动机、情感动机及社交动机等在内的因素是促使参与者加入网络众包的主要原因[12]。企业应该注重利用众包平台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创新,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同时平台也应该不断优化自身,加强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参与需求[13]。在围绕平台企业展开的多主体互动性探究中,价值共创有效回应了不同参与者为何以及如何实施协同式发展,以平台赋能为核心的平台企业与被孵化对象或平台上经营企业之间形成的价值共创构成相关领域的重要主题[14]。同时,在非价格的合作性研究之外,已有研究还从价格策略出发探究了平台定价发挥的“匹配”功能。平台企业对定价策略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两边用户的参与规模和平台的利润,进而影响整体的产业剩余和产业运行效率 , 因此在双边市场的理论研究中,关于定价的文献比较丰富[15]。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需求价格弹性,以及用户归属性等因素的存在,平台企业倾向于实施特殊的倾斜性定价结构,包括免费定价、掠夺式定价和价格补贴等促成供需双方之间的匹配[16]。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意识到不同参与主体之间除存在利用集聚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合作关系之外,还存在为取得更高分成而塑造优势地位的竞争关系。与垄断竞争和竞争垄断理论描述的市场结构不同,由互联网平台类企业主导的市场结构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分层式垄断竞争”结构,即大型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及其主营业务形成垄断层,中小型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及其衍生业务主导竞争层。由外生性网络规模收益递增所带来的先动者优势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异质性所产生的内生性优势都会促进平台企业集聚竞争优势[17]。平台企业所采取的包括平台分化与交叉效应、纵向一体化策略与纵向分离等在内的策略都会对平台竞争产生重要影响。

5.平台企业模式创新与机理研究。继平台型组织结构之外,平台模式成为区分一般企业与平台企业的另一重要研究视角。在关注以创新为核心的平台企业研究中,围绕平台模式创新展开的研究逐渐升温,在分析平台企业创新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与结果过程中,又促进了平台创新机理研究的兴起。与组织自主创新不同的是,平台创新是基于多边平台空间、规则及价值网络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平台生态圈、创新载体、客体、主体和规则构成。其中平台企业是协同创新的关键主体,通过提高不同参与主体的可得利益,平台企业能够有效构建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并且由于其具有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属性,平台企业在其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上构成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一种颠覆。包括大数据能力、双边市场效益和服务质量在内的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推动力量[18]。在具体商业模式创新进程中,平台企业通常会历经初始、发展到成熟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商业模式创新的侧重点都不同:初创阶段,平台会重点探索价值主张;发展阶段,除了侧重关键业务拓展和核心资源获取的价值创造活动外,平台还会利用和顾客、合作伙伴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价值增值和传递;而在成熟阶段,平台将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价值生态体系下的最大化价值获取[19]。

6.平台企业社会效应研究。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平台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分配效率。受网络效应及双边或多边市场影响,平台企业在满足自身成长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丰富的社会效应,如对市场竞争、社会责任以及制度创新等带来的影响。在市场方面,由平台企业垄断形成的市场格局新特征为市场结构理论发展以及垄断治理方式创新等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契机。在社会责任方面,受私有属性影响,平台企业需要保证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基本的合法性需求,而依据其社会公共需求,平台企业还需要承担对平台公共场域进行监管和治理的社会责任。形成在旧场域的平台企业,可以利用已有用户基础,采取保持制度下的制度创业;诞生在新场域中的平台企业要深入挖掘契机方需求,利用需求方锁定来创造新制度。在新旧场域转换中,平台企业需要找到临界点以实现从保持制度下的制度创业向新制度创造下的制度创业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梳理并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平台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首先,依据时间轴和演进主题变化,近十年国内平台企业研究大致可以就以下四个核心内容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视域下的平台理念建设阶段”“以双边架构及网络效应为本质的平台企业建设阶段”“以运营治理和匹配竞争为焦点的平台企业成长阶段”及“数字技术、互联互通背景下的平台企业发展阶段”。进一步地,依据平台企业在边界和赋能对象上的变化两个维度,可以区分出六个重要研究主题。其中,“平台化与平台发展研究”主要回应了企业为何以及如何向平台化转型,是平台企业研究的先导性探索。包括“平台企业组织架构及行为”(关注平台型组织的构成、特征以及平台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的状态和行为)“平台企业运营与治理”(探究企业微观层面的运营、监管和治理问题)“平台企业匹配与竞争”(与多主体价值共创紧密相关)与“平台企业模式创新与机理”(探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演化)在内的四个主题综合体现了多维视角下平台企业的发展演进。最后,落脚于市场竞争、社会责任以及制度变革三个方面的“平台企业社会效应”主题,则更多体现了平台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综合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研究展望

基于研究内容的展望。首先,已有文献较多地关注了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应用双边架构和网络效应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性,而对具有较高制度和行业知识嵌入程度的大型传统企业在平台化转型期间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治理机制未给予足够回应。因此,传统企业如何在“流量经济”之外,通过对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赋能实现平台化转型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研究方向。其次,就平台企业研究演进来看,已有文献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下平台企业主导的生态系统差异性及其赋能机制进行的探索还有待厘清。因此,亟须强化对创新驱动下企业平台化现象的关注,尤其注重揭示大型企业在平台化进程中展开的公司创业机制。此外,由于已有文献对企业在实施平台化战略过程产生的产权结构变化、组织管理变革等进行的探索还有待深入。所以,未来针对微观组织层面开展的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可以得到进一步丰富。在理论创新方面,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制度视域下供给侧、机制体制改革、大基建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所促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化战略实施进行深入洞察,从而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平台理论。

基于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展望。国内平台企业研究已经形成了以案例研究为核心,二手数据、问卷调查、逻辑推演、仿真模拟等多元研究方法协同共进的基本态势。同时,平台企业所具备的独特属性为经济学、管理学、创业学以及信息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介入方式。以此为契机,跨越多个学科整合主题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涌现,一部分研究已经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展示了基于学科交叉的方法创新。例如,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就在推动平台企业研究方面走得十分靠前,并为此贡献了许多基于信息系统领域的跨学科方法。针对平台数据的数据挖掘,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网络分析以及利用公开可用的博客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等均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将这些新方法与平台企业的研究议题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有关平台演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基于经济或社会负面效应的延伸展望。与前述研究议题同样重要但目前被相对忽视的一个议题是调查平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阴暗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现有研究普遍讨论了成功的平台企业以及由平台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正向影响,特别是基于对苹果、谷歌等一众成功案例的事后研究,而尚未对失败案例给予足够关注。当创业者同时担任平台生态系统成员和创业企业领导者这两种角色时,会造成独特的角色冲突和压力。企业如果想要在平台化发展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正向效应,那么在设计和实施平台战略时就应该以战略和管理为核心,同时密切关注采用平台模式或加入平台生态可能带来的其他成本,而非过度迷信平台可能为企业带来的颠覆式变革效果。

猜你喜欢
研究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