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墙语,浸润童心
——谈幼儿园“三墙”创设

2022-09-02 06:01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城中街道新苗幼儿园李小兰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夹子墙面创设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城中街道新苗幼儿园 李小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适宜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幼儿来说就是一种丰富的、动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如何创设可视化的游戏环境?我园通过各班级自查、年级组内研讨、骨干教师现场指导三个层面对各班级的环境建设做出了改变和翻新:本次翻新致力于创设能引发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凸显幼儿在游戏学习中的思维轨迹以及快乐学习过程的环境创设及活动区域建设。除了班级各区域的设置和桌椅的摆放,变化最大、幼儿最为受益的则是班级的“三墙”建设(区域墙、生活墙、主题墙)。“三墙”建设摒弃了传统以装饰为主的墙饰,取而代之的则是“会对话”“会观察”“会游戏”的墙,“三墙”各自作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不同领域,缺一不可。从而让幼儿在丰富适宜的可视化环境中不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拓展游戏空间,让区域墙“动”起来

与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墙,也就是供幼儿游戏所用的互动墙,是配合班级美工区、阅读区等区角的设置而创设的墙面。它是根据幼儿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而创设的,让幼儿在与墙面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将可以用于墙面游戏的材料全部上墙,充分利用幼儿园午睡间、活动室周边、走廊的墙面进行游戏互动。

午睡间内,小床整齐划一摆放的场面被打破,教师将午睡间的小床进行重新布局,与墙面空出一段距离,便于幼儿活动,同时,利用与幼儿班级风格较统一的底板制作墙面,充分利用子母贴,将游戏材料贴上墙,拓展游戏空间,让幼儿玩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另外,教师根据走廊公共区域空间狭长、班级之间有连接等特性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把游戏定位于操作性较强的益智类游戏,如配对游戏、数独游戏、小动物排队游戏等。

改进后的美工区墙面让幼儿由欣赏者、观察者转变为创设者。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涂鸦的特点,利用白板、黑板贴、透明亚克力板等材料设置涂鸦墙,让幼儿随时随地可以拿起画笔肆意创作。除此之外,幼儿还可以自由选择网架、麻绳、夹子、毛毡板等材料来展示平面作品,用纸盒、托盘等物品摆放立体作品。

附图.主题墙:多“盔”有你

区域墙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系列的螺旋式挑战,当幼儿成功完成一个挑战,另一个挑战将紧随其后。比如大班益智区的墙面“我住哪里”,教师和幼儿用KT板制作了楼层,用小纸片写上各个房间的房号,在各间房子里粘上子母贴,将房号放在魔术盒里悬挂在一边,幼儿则自制个性标记,用字母贴有序粘贴在另一边的班级墙上,并将该墙面布置在活动室的益智区里,这样就完成了教育环境的基本创设。幼儿游戏时先找到自己的个性标记,然后从魔术盒里随机抽取一张房号,找到对应的房间进行粘贴。随着游戏的深入,教师将游戏进行了调整与升级,由一开始的101、102、103变成10(5-?),10(2+?),以此增加数的分成或者加减等。幼儿在无数次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收获经验,促进其数学核心经验不断发展。

另外,教师应关注原材料的二次利用以及多样材料的兼顾使用,如原本的外墙面创设的故事分享是将故事内容呈现在悬挂的小木盘上,那如何将故事与益智游戏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拓展三墙的环境资源呢?通过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子母贴和小夹子,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故事里的角色进行物品配对的游戏,比如故事《下雨的时候》中有蝴蝶和小花,木桩上有几朵小花就会飞来几只蝴蝶,且蝴蝶的颜色、大小、图案各不相同。幼儿在玩配对游戏的时候能够依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内容和方式,除了配对还可以进行排序,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新的排序方式,使其数学核心经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2 优化班级常规,让生活墙“说”起来

生活墙,顾名思义就是和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墙面,是指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意识所创设的墙面。入园签到、自主点心、午餐光盘、喝水行为引导等都包含在内,多种形式的生活墙面记录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幼儿行为常规的养成,功夫在平时,可是一味地说教并不符合幼儿教育的理念,这时的生活墙俨然成了班级里的“隐形”小老师。幼儿园三年的集体生活对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生活墙就是一面镜子,彰显着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自主表现,同时也帮助教师明确幼儿各种生活习惯的养成情况。

从小班的种植观赏区围栏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智慧——围栏由长短不同的圆柱形积木组成,幼儿可以根据现有的规律进行排序游戏,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设计有规律地排序,让原本只能欣赏的地方也“动”起来。

喝水墙也是经过了多次改造——天气干燥,班级群里多数家长会提出让孩子多喝水的要求,教师经过多方的讨论思考后对喝水墙进行了改造。这块墙面靠近幼儿的直饮机,设置“咕噜咕噜”喝水墙最为合适,幼儿今天喝了几杯水就在相应的点数上夹夹子:喝了一杯水就将有自己标记的夹子夹在一个点子的图片上;喝第二杯水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夹子夹到二个点子的图片上……以此类推。现在幼儿已经养成了喝水夹夹子的习惯,把记录喝水这件事当作一种游戏,幼儿自然而然地就想起喝水这件事了。

各班的午餐光盘墙也很有意思——如,有翻牌记录、夹夹子记录、按灯记录、贴笑脸标记记录等。大班的午餐光盘墙是在小中班的基础上升级的,以小组为单位,午餐时同一桌的孩子光盘了,这组的小朋友才可以进行光盘记录。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会相互监督,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也会进一步增强。不管是签到墙还是光盘墙的创设,都是幼儿学习探究过程中的一种记录载体,它能有效树立幼儿入园守时的观念和提高幼儿喝水、就餐的积极性,让幼儿的进步“看得见”。

3 关注当下活动,让主题墙“炫”起来

主题墙则是指体现幼儿当下所关注、所学习的或者与当前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相对应的墙面,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对当前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内容的一种展示和所学知识的留痕,它更多地体现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探究、学习的过程,并梳理、记录幼儿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发现和习得的经验,反馈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各班的主题墙都体现了审美性、适宜性、参与性、动态性等原则,每个主题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或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记录和生活点滴所创设——主题中有幼儿的调查表,也有幼儿调查之后的情况汇总,有活动照片也有教师引导下的分类摆放,有丰富多样的表征也有师幼审议的思维导图,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主题墙创设中做到了“蹲下身”来倾听、“静下心”来观察。

主题墙创设从改造前到改造后,教师经历了“五个走向”:从教师走向幼儿、从结果走向过程、从装饰走向教育、从形式走向内容、从静态走向动态。如大班的“再遇规划馆”建构课程,从第一次搭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第二次、第三次搭建的螺旋式探索,幼儿的学习、思考、探究过程一目了然——主题墙上不仅有呈现课程实施脉络走向的思维导图,还有体现幼儿的思维轨迹的思维导图。

从教师积极引导到幼儿参与设计、每面墙面的装饰与呈现都是教师和幼儿倾心付出的结果。在“三墙”创设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同时把参与权还给了幼儿,平衡和掌握了“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参与方式。在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在和幼儿共同创设可视化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搭建脚手架,促使幼儿的创设行为为他们的学习带来便利。一面墙、一个游戏、一个故事,见证、记录着幼儿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幼儿在亲身体验、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丰富着自身的经验。

猜你喜欢
夹子墙面创设
怪脸夹子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开关的美丽衣裳
一种墙面清洁、探伤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胡桃夹子的规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