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胡建军 孙喜蓉 闵海瑛 汤慧仪 顾丽娟
(同济大学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124)
近年来,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数占到总人口的1%左右。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出现兴奋、幻觉、抑郁、妄想等精神症状,伴随着各种因素的干扰,其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高达75%[1]。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睡眠障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会导致患者无法入睡,增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2]。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提高其睡眠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来帮助其改善睡眠。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常采用药物治疗,但临床上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较差[3]。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结合心肺耦合(Cardio Pulmonary Coupling,CPC)睡眠监测系统评判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且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0.45岁;病程5年~28年,平均病程14.12年,教育时限6年~12年,平均教育年限9.85年。对照组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03岁,病程6年~30年,平均病程14.42年,教育年限6~13年,平均教育年限10.03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第10版国际行为障碍和精神分类中诊断标准,住院时间超过3个月,且病情在可控范围内的患者;2)年龄35~70岁的患者;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检测评分超过7分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器质性睡眠障碍者;3)肾脏、肝脏、心脏出现严重功能障碍患者;4)具有乙醇及药物依赖的患者;5)无法进行正常表达交流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精神科住院进行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增加来自Freemind-S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前和患者沟通,获取准许后进行治疗,患者取半卧位,依据说明书放置点位后再在两侧耳垂放置参考电极。专业人士进行20 min的脑电波反馈放松训练,每周5次,45 min/次,共治疗6周。相较传统的治疗方法,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安全且有效,没有特别明显不良反应,它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并记录通常情况下人类难以意识到的生理活动,再转换为易理解、准确的视觉和听觉形式,依从这些信号能够获悉生理情况并及时改变自身的精神意识[4-5]。
1.5 观察指标 1)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睡眠质量进行评估。PSQI量表由7个成分组成的18个自评条目组成,每个成分计分为0~3分,分数为0表示没有睡眠困难,分数为3表示睡眠质量很差。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2)利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30)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该量表分为7个类别,共计30个条目。3)通过CPC监测系统评估2组患者各阶段睡眠时间,4)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判断抑郁状态。总分低于8分表示正常,总分8~20分表示可能患有抑郁症,总分20~35分表示患有抑郁症,总分超过24分表示确诊为严重抑郁症[6]。
2.1 2组患者治疗后NOSIE-30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激惹和抑郁评分平均值分别为6.82分和3.5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社会能力、社会兴趣、精神病表现等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和HAMD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SQI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5.24分和14.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值为8.45分和12.56分,6周后2组分值下降更明显,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和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情况比较如图1(a)和1(b)所示。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睡眠效率平均值分别为62.23%和81.2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33次/h和8.25次/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和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图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效率和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各阶段的睡眠时间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前后睡眠总时间、入睡时间、熟睡眠时间、REM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浅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阶段的睡眠时间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兴奋、幻觉、抑郁、妄想等一些精神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会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预后康复。脑电睡眠研究通过脑电图监测,发现当人们有困意的时候会出现Q波,人处于极低觉醒水平时就进入睡眠状态。有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觉醒状态时其脑电图可以呈a波慢波状态,缺少调幅和波幅较小,正常人睡眠包括快速眼动期与慢波睡眠期,其中慢波睡眠期涉及4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患者处于嗜睡状态,a波开始出现以及脑电节律变慢。第二阶段进入浅睡状态。第三阶段开始进入深睡状态,同时会有Q波的出现。第四阶段是深睡阶段,此时高电位的Q波将超过50%。可以证明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都和缺乏a波和Q波有关,脑电生物反馈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提高。脑电生物反馈主要是通过对人体穴位刺激和自我学习,运用电子仪器处理脑电波中的a波获取信息,能够通过自己调整心理过程和学习有意识地调整身体的某种功能,诱导a波和Q波的产生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达到睡眠质量的效果[7]。
有研究发现正常人睡眠改变主要为睡眠各阶段相互转换增多,在第一阶段中出现REM活力增强和REM次数增加的情况。有专家认为REM潜伏期缩短是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的重要特征,慢波睡眠减少和REM活力降低可能与体内5一羟色胺神经传递以及胆碱能神经元增多或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能传递减少有关[8]。通过5-羟色胺神经元投影到桥脑可以抑制胆碱能细胞的激活,尽最大可能制REM睡眠出现。
心肺耦合技术是利用心电信号的变异特征,心电图R波振幅的波动来实现睡眠监测。通过计算心电信号的特征之间存在的相关度和互谱功率,得到睡眠阶段整个CPC动力学频谱图。CPC技术相比传统PSQI这一评估效果更精准,方法上更简单,同时也有利于本次实验研究对睡眠质量的测评结果更准确[9-11]。此次研究针对有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实施基本的临床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干预[12],建立其各器官活动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联系,并在治疗过程中将其置于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有利于抑制中枢觉醒水平和降低自主神经的兴奋水平,可以让其达到延长和加深睡眠的效果[13]。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技术能够很好地改善睡眠质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该技术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由于本研究随访观察日期不长,样本量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多临床治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