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丽君 许志强 兰 斌
内江市中医医院超声影像科(四川 内江 641000)
冠心病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风险成倍增加,动脉硬化诱使心肌细胞血氧供应不足,最终造成左心室重构以及心肌细胞坏死[1]。清楚了解冠脉斑块病变情况以及稳定性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左心室功能损伤有效方式。CT冠脉血管成像具有扫描迅速、后处理技术完善等优势,一次扫描不仅可以获取心功能参数,还可以获取冠状动脉影像,评估冠状动脉血管内部斑块情况[2-3]。超声心动图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不仅可以有效反映患者心脏功能,还可以清楚显示动脉斑块情况,其作为无创检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中[4]。本研究为明确CT冠脉成像、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对我院近期收治冠心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87例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体检80例健康者相关资料,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纳入标准:研究组均为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无冠心病病情;均接受CT冠脉成像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CT冠脉成像或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禁忌症;伴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或者肺源性心脏病;肝、肾、颅脑等重要器官功能损伤;资料不全者。研究组中87例患者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22~81岁,平均(42.67±4.81)岁。对照组中80例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20~83岁,平均(42.86±4.9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方法
1.2.1 CT冠脉成像 检查使用64层螺旋CT(美国GE公司),整个扫描应用冠脉成像模式,患者均需要屏气以正侧位接受检查,检查依次进行定位扫描、冠脉钙化积分扫描以及峰值时间测定扫描,以5mL/s速度经由肘静脉将15mL~20mL对比剂注入,从主动脉根部左主干脉开口处进行扫描,将整个时间密度曲线记录下来,并进一步确定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加2s作为进行冠脉CT扫描时间,完成冠状动脉扫描时间后进行心脏-冠脉扫描数据采集。采集与重建工作应用心电门控多时相进行,浓度为370mg/mL对比剂70mL采用高压注射器以5mL/s速度经由肘部静脉注射。扫描结束后所有数据上传至工作站,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左心室指标、斑块性质[5]以及斑块面积、偏心指数(EI)以及重构指数(RI)。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斑块情况检查分别应用iE33型号超声仪(美国飞利浦公司)以及iLab 2.7型号血管内超声机(美国Boston公司),心功能检查探头应用2.5~5.5MHz,检测患者左室短轴收缩末期以及舒张末期内径,测定患者连续5个心动周期平均值,同样测定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等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数据分析选择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及等级资料分别表示为()和例(%),分别应用t检验与秩和检验进行差异对比,计量资料与等级资料相关性分析分别采用Pearson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左心室功能指标以及冠状动脉稳定性指标对冠心病预测价值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予以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左心室功能结果比较研究组患者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LVESV、LVSV以及LVEDV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心室功能如LVEF、LVESV、LVSV以及LVEDV等指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左心室功能结果比较
2.2 两种方式评估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结果比较研究组患者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测定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等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EI以及RI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如斑块性质、斑块面积、EI以及RI等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式评估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结果比较
2.3 两种方式评估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功能以及冠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相关性分析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评估评估左心室功能指标如LVEF、LVESV、LVSV以及LVEDV相关性优异(r=0.712、0.806、0.652、0.679;P<0.05),评估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如斑块性质、斑块面积、EI、RI相关性较好(r=0.576、0.751、0.803、0.694;P<0.05)。
2.4 两种方式测定左室心功能指标对冠心病预测价值分析CT冠脉成像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LVEF、LVESV、LVSV以及LVEDV等预测冠心病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22、0.703、0.712、0.795,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LVEF、LVESV、LVSV以及LVEDV等预测冠心病AUC值分别为0.819、0.701、0.684、0.716,见表3。
表3 两种方式测定左室心功能指标对冠心病预测价值分析
2.5 两种方式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对冠心病预测价值分析CT冠脉成像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如斑块面积、EI、RI等预测冠心病AUC值分别为0.813、0.736、0.754,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斑块面积、EI、RI等预测冠心病AUC值分别为0.803、0.725、0.746,见表4。
表4 两种方式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对冠心病预测价值分析
冠心病为导致中老年患者心功能异常以及预后不良重要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诱使患者出现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等临床,进一步影响患者心脏顺应性,诱使患者心功能损伤[6-7]。研究显示,斑块稳定性是评价患者动脉血管硬化重要指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血管弹性变差、管腔狭窄以及血管壁变厚病理基础,其所致动脉血管功能障碍进一步诱使炎性因子被激活,心肌细胞肥大,最终导致左心室重构[8]。因此,冠心病患者及时评估患者左心室功能以及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对于患者其后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左心室功能主要应用LVEF、LVESV、LVSV以及LVEDV等指标予以评估,其可以有效反映患者心肌泵血功能、左心室形态以及容积情况[10]。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LVESV、LVSV以及LVEDV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示两种方式均可以有效评估患者左心室功能,同时两种方式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郭晓娟等[11]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具有覆盖广、时间分辨率高以及扫描迅速等优势,同时冠状动脉成像、心电门控技术等应用能够评估左心室功能,可以准确评价患者LVEF以及心室容积情况。另有研究发现采用CT冠状动脉成像来评估左心室功能指标结果与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相关性较好,同时两种检测方式测定射血分数以及舒张末期容积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12],与本研究中相关结果结论基本一致。最后采用两种方式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预测患者冠心病价值分析显示,虽然两种方式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预测冠心病AUC值均高于0.6,显示两种方式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对于冠心病预测价值均较好。但是比较对应指标对冠心病预测AUC值发现,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测定左心室功能指标AUC均高于超声心动图测定指标,表明CT冠状动脉成像测定左心室指标对于冠心病预测价值相对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两种检测方式检测原理有关,超声心动图检测过程中将左心室作为立方体进行测定,忽略了心室内部肉柱以及乳头肌对患者组织间隙影响所致血液容量影响,而CT冠脉成像依据血池-心肌对比度应用仪器自带软件可以准确且高效勾勒患者左心室情况,诊断预测价值相对较好[13-14]。
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是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重要评价指标,其存在与患者其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关系密切。多层螺旋CT成像除了可以有效获取心功能情况,还可以显示患者冠状动脉硬化血管壁厚度,通过CT值有效分辨脂质、纤维以及钙化斑块[15]。超声心动图中血管内超声不仅可以有效反映血管管腔以及斑块情况,还可以评价斑块钙化情况、易损斑块性质以及斑块钙化类型[16]。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测定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等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EI以及RI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种方式测定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相关性优异,显示两种方式均可用于评价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王巍等[17]研究中应用CT血管成像以及多普勒彩超评估患者颅内动脉斑块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均可以有效显示颈动脉斑块,其中CT血管成像对钙化斑块诊断价值优异,而多普勒彩超则在检出脂质斑块以及小斑块方面优势显著。采用ROC曲线评估两种方式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对冠心病预测价值结果显示,CT冠脉成像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如斑块面积、EI、RI等预测冠心病AUC值分别为0.813、0.736、0.754,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指标斑块面积、EI、RI等预测冠心病AUC值分别为0.803、0.725、0.746,表明两种方式测定冠脉斑块稳定性预测冠心病价值优异。
综上所述,CT冠脉成像与超声心动图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以及冠脉斑块稳定性,两种方式测定上述指标相关性优异,可为临床冠心病患者诊断提供有效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