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英,高 玮
(广东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的育人机制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下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并富有使命感,学生既能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又能端正思想认识。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明确阐明了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成为专业课程研究的重点,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从课程思政内涵、实施路径、能力建设到与教学内容融合变得越来越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应立足于新工科新文科视域下的融合机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模式,做到精准定位思政元素,明确教育目标,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度高、实施效果好、显隐互补。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这项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同时,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2]。
慕课发展到SPOC,既是一种从自己学习到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也是从全部开放资源向局部小范围开放资源的转变。同时也是从浅度学习向深度学习的一个转变,也是从缺乏监控的学习向多维监控的转变。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连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2012年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在线课程平台出现在网络上,激发了学习者的极大热情。这一年也被称作MOOC元年。一年后在中国,知名高校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宣布加盟edX,中国高校慕课元年开启。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涌出: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新浪公开课、智慧树等加速了慕课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然而,2015年左右,慕课的发展势头缓慢并进入停滞期,新课程数目渐少,学习者完成课程的自制力、时间分配问题导致课程通过率为7%—9%[3]。MOOC跳水式的发展其实是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契合的,初始热情高涨,然而长期坚持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相当的毅力。这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学习如果处于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堪忧。诚然,教育认知过程绝非是简单地看视频就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从2020年3月到2020年7月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国高校在线课程教学。对比在线课程和线下线上混合课程的调研结果发现,94.66%的学生更愿意线下课程为主的混合课程。因为缺乏自制力,长时间的在线课程导致视力下降,完成在线作业时间长,出勤率很高,真正听课的人不多。
阿曼德·福克斯[4]教授指出,MOOC对高校实体教学的影响很小,而这原本应是高校的初衷。2013年,福克斯创建了一门“软件工程”SPOC网络课程,专门针对校内学生开放。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等课程在edX平台和“学堂在线”平台向国内外同步上线,并在本校教学中开展了SPOC实践。“学堂在线”平台上的“中国建筑史”“数据结构”等MOOC课程以SPOC形式在国内多所高校作为公共课或专业课进行试点[5]。不同于大规模开放的MOOC,这是一种可利用MOOC资源但面向小规模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SPOC混合教学的理念显然更包容与平滑。一是SPOC能兼容吸收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动力性得到了具体保障[6];二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三是MOOC的效果得到认可和检验;四是MOOC的群体由陌生人变成同学,沟通共学能力提升;五是管理群体由自主管理向教师统一管理、小组互相监管、MOOC群体互动监管转变。SPOC是MOOC与线下课堂的有机融合,扩展了知识掌握的维度。
MOOC后时代的SPOC是MOOC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必须符合认知规律的体现。阿加瓦尔将SPOC视为MOOC的一个分支,罗尔夫·霍夫曼认为,“SPOC=CLASSROOM+MOOC”,表明SPOC是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MOOC在高校课堂教学落地生根。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卢认为,SPOC已经取代了MOOC,正迈入后MOOC时代。SPOC+CLASSROOM与MOOC对比详见表1。
表1 SPOC+CLASSROOM与MOOC对比
后慕课时代,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借鉴抛锚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巴特勒自主学习模式。构建一个课上课下联动,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混合型教学模式。依靠融媒体以及学习平台为支撑搭建一个集课前准备、课中探索、课后实践反馈、评价多维的教学网络,构建了以平台、慕课、课堂为主要活动区域的6个维度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学生、教师之间的高效协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教学的新挑战以及学生学习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深度体验。整体构建图如图1。
图1 SPOC+CLASSROOM Teaching Mode
(1)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确定。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以及思政目标是课程的主旨,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综合考量了价值引领和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的三个重要环节,并在建构中充分实现三者的统一。以英语专业综合课程为例展示目标的建构(表2)。
表2 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育人)
(2)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紧紧围绕着课程本身所体现出的思政元素为主要的思政教育蓝本,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育人光芒。从热身预习开始,通过小组研讨、个人探究等多角度多方式进行思政元素的找寻,每个小组达成共识后在超星学习平台讨论区发布研讨结果,不仅完成了对课程的预习还实现了合作研讨中的思想碰撞,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主动性。在课堂上陈述思政元素定位的理据,这个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又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转换交流过程,语言知识就这样与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践行环节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们采用图画、视频、采访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践行思政元素,这一环节是检验思政思想的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明理不能用到实践,实现不了知行合一。这个过程中运用目标语言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以及思想境界的完美提升,实现了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并使听说读译等技能得到提升,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讲好自身的故事同时讲好身边的故事。其流程详见图2。
图2 思政元素(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始终
(3)思政元素、知识建构与能力形成。思政元素挖掘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母语和目标语言的最好转化,没有离开内容谈思政,也没有离开思政谈内容,可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研究中,科研小组感到动力十足,因为这种有目的有主题的语言应用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方式。SPOC课程的学习有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与课程同步的课程,课堂与线上共同促进理解和提升,提高对内容的多角度理解。二是属于提升知识,比如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课程,词汇、语法、听说、语音等课程辅助专业课程的提升。这些内容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指定,学习最少一个学期,然后再调整。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内容都是课堂内容的辅助和补充,会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主题研讨、情景模拟、据理力争辩论、发布作业、任务、测试、评价和反馈,同时也是任务完成结果和成果展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详见图3。
图3 思政元素、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建构图
课程思政融入在线教学的研究是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是比较普遍的,而在线课程思政常常被忽视。这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全方位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而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SPOC辅助模式,需要教师深入研究SPOC教学的发展规律,做好思政融合的综合设计并且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SPOC作为辅助教学的线上课程,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可以同步教学内容加适当的拓展内容,同时注重线上思政建设,不能忽视思政的延伸。SPOC的线上数据与线下课堂的教学过程要深度融合,建立一个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使得线上线下的学习都能得到应有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