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凯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4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一项战略固本工程,更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保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窗口,也是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接地气、辨真知和强信心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今已经有近40 年的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形成期、活跃期和改革期。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呈现出目标化与多样性相结合、规范性与持续化相统一和教师社会实践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引导教师强化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大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通过2019—2020 年的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优势和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以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支持、平台依托、校院主导、教师主体和教学核心”为支撑的“五位一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全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坚持目标导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为了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坚持“内外并重”。一方面在校内建设微型展览馆、流动图片展区、展演舞台、展示场地、影视播放、红色书屋和成果再现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设,结合省情校情,先后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二七纪念馆、大别山干部学院等近十所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组建实践教学小班,利用节假日赴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政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以教师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多家校外思政课教学基地承担实践平台,跨单位跨部门的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初步形成以研修、培训和学习为重点,结合党性教育、历史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实践层面,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大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关于国家的未来。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塑造大学生的三观作用尤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的会议曾强调,要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抓手,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坚持“八个相统一”,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和毕生难忘的“金课”。因此要把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社会找热点、抓焦点已经成为近年来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共性做法。不可否认,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如何使之系统化、多样化和常态化,呼应主渠道的作用则需要进一步深思。未来思政课的发展要坚持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的,弘扬社会主旋律,实现发展新境界。
秉持“巩固立德树人主阵地、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和突出鲜明政治导向性”的总体思路,以强化课程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水平为抓手,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建设思政大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性,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内化为行动自觉。
制度建设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具体行为的刚性约束条件。通过制度设计实践目标和客观标准,进而评价、监督和考核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效能。以学院建设为依托,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专题学习会,制定科学的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评价、监督和考核标准体系,创建起一个科学领导、制度健全、组织有力和管理有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统筹协调机构。
1.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的实施,将“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纳入学院重点发展规划,形成团队成员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认真落实各项规划和措施的浓厚氛围。
为了认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对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红旗渠等地设立20 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机会、有组织和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学习,接受教育。深入收集素材,整理分析,撰写心得体会、研究报告,召开讨论研习会议,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
2.把握考评总体要求
首先,将学习效果评价作为思政课教师组织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的指标,发挥其作为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作用;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考核评价,强化纪律考核,虽然在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成果要求等方面做具体规定,但是依然存在把关不严、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过程中监督管理的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最后,突出考核业绩,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除特殊原因外,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按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发挥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专业优势。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离不开建设既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注重社会实践的优秀教研团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六要”的标准打造一支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传播党的政策主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第一粒扣子。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措施。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全校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显著提升。鼓励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参加国内高级访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到省内外高校学习教学科研经验、到革命圣地进行社会实践和到沿海城市了解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利用暑假组织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参加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赴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党性专题培训班。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省和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采取目标考核与中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青年教师培养做实做细。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然成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也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铸魂育人功能,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理论体系与鲜活的社会案例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理论传授,实践育人”,目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课外”的混合式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则是其多年来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环节,广大思政课教师也一直在探索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该校“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和创一流”的办学方向,着力突出第二课堂育人功效,提出“思政课走进田野里”“思政课走进生活”的新思路,形成实践教学新形态。围绕思政课教学的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以“求是、明理、鉴史、修身和笃行”为主题,探索形成“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展调研、宣讲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用理论推动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采取以课内实践为主,以课外实践为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表1)。课内实践主要借助诵读经典著作、再现历史情景和唱出时代红歌等方式,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输出局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与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用感人的故事、直观的物品,改进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师说教等不足。以开展主题报告强化理论学习、弘扬家风家训传承优秀美德和挖掘身边典型模范树立榜样为主体,启迪大学生关注热点、聚焦难点,调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维度的资源,使课程设计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化课程效果。课外实践层面,积极将红色文化引进学院氛围设计,建设红色文化长廊;校外积极与杨靖宇纪念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和大别山干部学院开展合作,搭建时间教学平台,使学生从实践中回应理论的困惑,实现“处处皆课堂”的实效。
表1 “课内+课外”实践方案设计
通过2019—20220 年的工作实践,把思政课“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与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促进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案。通过制订教学管理方案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实施细则,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档案、实践教学制度和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制度,突出服务“三农”特色,促进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2)建设科学有效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探索性地实施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每日一解”答疑解惑机制。密切跟踪时事要闻,建立“每日新闻一报”模块。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建立各类实践活动相互支撑、相互贯通和相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3)建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探索“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积极寻求与“中成智慧课堂”“超星”等思政课网络公司合作,将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激活互动性教学、沉浸式教学、翻转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弥补大班式教学全员互动不足的缺陷,丰富以学生体验为主体的文化课堂,推动各课堂深度融合,做强4 门省高校思政课优秀课程,2021 年获批教育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立项。
(4)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以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开发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导向明确、内容完善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基于现有的探索,未来还将通过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模式,积极探索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校园实践教学,尝试将理论学习和公益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补充并完善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思政课“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实现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与农林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为地方政府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1.完善专兼职教师的挂职锻炼制度
秉持“厚生丰民”办学理念,鼓励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发挥学校服务“三农”的独特优势。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现代农业三级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和全方位服务体系。
2.开展帮扶活动
通过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在南阳市镇平县雪枫街道办事处徐桥村、商丘市夏邑县济阳镇运河社区两个结对帮扶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两地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两地连续被市县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部分学生赴南召县、郑州航空港区开展支教助学、服务郑州老年公寓活动,此外,多次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基层,服务“三农”,为农民讲解“三农”政策,与农民家庭结对子,资助贫困学生求学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3.发挥独特的智库功能
在科普和农业科技推广、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和精准帮扶的基础上,加强“三农”前瞻性、全局性和储备性政策研究,总结提升粮食主产区“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成功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2019—2020 年以来,借助学校服务“三农”的优势,贯彻“厚生丰民”的理念,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特长,不断尝试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参与农业院校科教服务模式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利用30 多个校地合作平台,组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南阳、信阳、济源、许昌、方城、民权和滑县等30 多个市县城乡开展“三农”问题研究、“三农”政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中的重大意义,认识粮食安全生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形成“滑县模式”“方城模式”“扶沟模式”“固始模式”,为保障河南,乃至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代呼唤新诉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接时代赋予的新挑战,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已然成为当下思政课教学关注的焦点。以思政课教师“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突破口,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补优势,凝练经验,力争使“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农林院校,乃至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品牌。
通过2019—2020 年的社会实践探索,在认真组织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实践经验交流机制,要求每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做好活动策划,在活动中认真考察、思考,发现、总结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农大特色,融政府、平台、校院、教师和教学为一体的体系完整、动态协调、标准科学、实施得力及成效显著的思政课“五位一体”教师社会实践新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展望未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全方位、多维度和立体化的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学生社会实践和服务地方发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完善并细化相关工作,积极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广泛借助社会资源,整合和优化师资力量,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守好主阵地、唱好主旋律,发挥思政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