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阳市折柳中心幼儿园 朱 芸
梅雨季过后,幼儿发现园内的一棵柳树倒了,一头“秀发”散落在草地上,没了往日的婀娜多姿。带着怜惜之情,幼儿通过探索、推理、实验等方式,深入挖掘了柳树倒下的真正原因,全心投入,挑战自我,提高了认知水平,拓展了思维能力,学会了分析与解决问题,并产生了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之情。
涵涵:“柳树断掉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洞。”
月月:“我发现洞里都是蚂蚁,柳树成了蚂蚁的家,柳树肯定是被蚂蚁咬断的。”
天天:“蚂蚁那么小,怎么可能咬断柳树?”
文文:“蚂蚁是不折不扣的大力士,肯定是它咬断的。”
天天:“你怎么知道蚂蚁是不折不扣的大力士啊?”
文文:“我看过蚂蚁搬家,搬的都是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东西,那它肯定是大力士。”
月月:“我也看到了,它们把东西都搬回了树洞。”
兮兮:“蚂蚁把柳树咬出了大洞。”
事后,教师将绘本《蚂蚁的地下世界》投放到阅读区,幼儿阅读后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蚂蚁的洞真的又大又多。”“因为蚂蚁很多,所以需要很多房间。”“看来它们能把整个地咬空。”“在看不见的地下居然有这么多洞,那柳树是不是被咬断的呢?”
教师思考:大班的幼儿好问、好学,倒了的柳树引起了幼儿的疑问和猜测,并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作为教师,应遵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建议:“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追随幼儿的兴趣,“柳树倒了”这一事件为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内容。
户外活动时,幼儿围着倒下的柳树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教师建议他们去工具屋领取一些需要的工具来探索蚂蚁洞。涵涵说:“这个洞口有很多木屑,我要用刷子把它们都刷掉,看看究竟。”他拿了一把刷子蹲在柳树折断的地方,仔细看着洞口,右手握着刷子轻轻地刷掉洞里的木屑,没过一会儿便惊呼道:“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大洞。”文文拿了一根长长的树枝伸进树洞里,也有所发现:“老师,快看!树枝伸进去这么多,蚂蚁洞真的很深。”月月用电筒照了照树洞,说:“折断的地方还有折痕呢,我有一次折断树枝后就是这种折痕。”同时,在另一棵柳树前探秘的天天告诉大家:“这棵柳树也有蚂蚁洞。”两棵树同样都有蚂蚁洞,那为什么只有一棵树倒了呢?
教师思考:幼儿借助工具进一步探究蚂蚁洞后,排除了柳树被蚂蚁咬断的可能性。柳树倒了,我怀疑与近期的梅雨有关,可是幼儿居家避雨,对梅雨天气并未直接感知。我想,若能通过间接经验辅助大班幼儿构建认知,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有助他们发现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联。
回到活动室,我们观看了恶劣天气下大树被折断的视频,幼儿惊呼恶劣天气会破坏植物的生长。接着,教师提议幼儿将近期的天气情况做一个统计,统计后幼儿发现:柳树倒了的前一天是雷雨天并有6 级大风,且近两周来几乎都是下雨天。教师趁机告诉大家,在每年6—7 月份出现的连绵不断的阴雨天叫作“梅雨季节”。
有幼儿提出,是大风将柳树刮倒了。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结合蚂蚁洞的探究结果,幼儿准备做一做“实心”和“空心”的承重实验。手动扇扇子充当风,卷起的纸筒充当“空心柳树”,实心积木是“健康柳树”,将两棵“柳树”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用臂力来调整扇扇子的风力大小,风力小时,两棵柳树没有变化,风力大时“空心柳树”很快就倒下了。幼儿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是恶劣天气将有洞的柳树刮倒了!
教师思考:幼儿结合观察柳树、探索蚂蚁洞、观看视频和做实验的经验,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一步一步尝试用严谨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场实验让幼儿拓展了思维、深化了学习、提升了探究力。
正值黄梅雨季,大风大雨天气非常频繁,月月说:“如果再有柳树倒了就太可怜了。”怎样避免其他柳树面临同样的命运呢?幼儿提议保护柳树。
幼儿认为柳树上的蚂蚁会不断啃咬柳树,于是想办法让蚂蚁“搬家”。涵涵说:“大蒜头很臭,用大蒜头熏走蚂蚁。”天天说:“用火烧,因为蚂蚁怕热。”月月提议用水把蚂蚁冲走,文文提议用杀虫剂。经过讨论思考,在不伤害柳树、蚂蚁和自己的情况下,我们决定采用两种安全的办法——放大蒜头和冲冷水。
虽然有办法治理蚂蚁,但是树上的蚂蚁洞已经存在了,会增加被恶劣天气伤害的概率。有什么办法保护柳树呢?教师建议幼儿可以去采访农民伯伯,因为农民伯伯一辈子和大自然打交道,肯定积累了很多经验。
第二天,幼儿带来了好消息:农民伯伯通常搭建支架来支撑大树,以防止它们被风刮倒。怎么搭建支架?师幼合作一起上网查找方法,并利用园内的资源为所有的柳树搭建了支架,帮助柳树顺利度过梅雨季节。
教师思考:大班幼儿在这棵倒下的柳树身上看到了生命残缺的一面,并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出了柳树倒了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想办法保护园内的柳树,更在心中埋下了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种子。期待这颗“种子”能生根发芽,伴随幼儿探究更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