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州市浮玉幼儿园 李 洁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的学习,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幼儿的内在潜力,随时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给予恰当的支持与引导,从而提高幼儿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其成为符合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在STEAM 项目活动中,我们强调开展基于问题的体验式、项目式游戏活动,同时倡导以幼儿为中心,在“做中学”,探索事物的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建构,在失败中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操作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不谋而合。基于此,本文以大班STEAM项目活动“做船”为例,探寻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
大自然及周围环境中有趣的现象以及人、事、物最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做船”这一项目活动就来源于幼儿的一次沙水游戏。一只从水道滑梯滑下来的塑料船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回到活动室后就和同伴聊起了关于船的话题。区域时,他们开始制作各种各样的船,还在户外自主活动中玩起了造船角色游戏,但是这些船都不能开到水里去。于是,幼儿有了新的想法——造一条可以开到水里的船。
好奇心是幼儿探究的内在动力,强烈的好奇心能驱使他们保持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基于STEAM 教育理念,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同时引发他们思考——想造一条怎样的船,以幼儿当下最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方面的核心经验,在做船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深度理解、创新实践及高阶思维能力。基于幼儿的兴趣,教师聚焦五大领域的关键经验,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了本项目的学习目标。
目 标科学了解船的外部特征和结构,知道其名称和作用。有主动探究的能力,会尝试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沉浮、物体在水中重力及浮力的关系。探索驱动装置,在实践中探寻能让船开动起来的方法。技术掌握使用胶枪、胶带固定物体等技术,促进动手能力的发展。能利用各种方法尝试物体的沉浮实验。能进行团队合作,通过不同的驱动装置让船动起来。工程尝试自己设计喜欢的船。同伴之间互相协作,相互商议图纸设计及实施。成功制作出不同驱动方式的有个性的船。艺术利用各种材料对船进行组合优化,作品有一定的细节。能自主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划船游戏。数学有初步的空间感,能用对称和模式来架构船的结构,能在操作中运用上下、前后、中间、旁边等方位词进行表达。能感知船的基本结构,表征设计出不同船的造型,能发现和感知常见的几何图形。利用测量、目测等方法选择动力装置在船体的安装位置。
想制作一条能下水的船,就要先了解船的结构。为了让幼儿对“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船”的进一步探索,教师充分利用家长及社区资源,开展了“认识船”的活动,如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船,家长带幼儿到运输河边亲眼看现实中的船,寻找船体之间的异同点。在这场“认识船”的活动中,幼儿对船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如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和各部位的功能,知道了船不同的种类及用途,为造船行动奠定了基础。
各种各样的船船的名称 汽艇 竹筏 军舰 ……船的结构 船帆有什么用 船舵有什么用 螺旋桨有什么用 ……船的用途 载人 载物 军事 ……
基于幼儿对造船活动的兴趣及已有经验的积累,教师与幼儿协商确定了可探究的问题,即想造一条怎样的船,用什么材料做船。聚焦这两个问题,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设计船体,并以绘制设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幼儿的首次设计中,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船,有帆船、军舰、竹筏、邮轮等,虽然呈现了船的外形,但对于船体大小、构造及船体的制作材料等还没有很细致的思考。对此,教师并没有过多干涉,而是让幼儿在后期制作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对设计稿进行更加细化的修改与调整。
基于“用什么材料造船”这一关键性问题,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很多他们觉得适合做船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探索。如,在探索塑料瓶的沉浮中,奥利把灌满水的塑料瓶放在了水池里,塑料瓶沉到了水底,当她倒出塑料瓶中的水后,惊喜地发现塑料瓶浮起来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她说:“水瓶灌满水比较重,所以它会沉下去,把水倒掉它就变轻了,所以就能浮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奥利通过操作材料初步感知了物体重力与水的浮力之间的关系。又如,珞珞把一个纸筒放进水里,见纸筒浮在了水面上,马上说:“纸筒能浮起来,它可以用来做船。”但过了一会儿,纸筒渗水慢慢地沉了下去,最后全泡烂了,原来纸筒遇水会变软,会下沉。通过对材料的自主探索,幼儿不仅感知了不同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更进一步确定了做船的主要材料,从而助推了整个项目活动的进程。
根据对材料多次的探索和尝试,幼儿发现泡沫、塑料、易拉罐是最适合的材料,而且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又易收集。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地分成了三组,“塑料组”“易拉罐组”“泡沫组”造船小分队就此诞生。在增加了材料和细化了船体结构后,幼儿对设计稿进行了调整,便开始了造船行动。在这样的大工程中,幼儿互相协作,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船身的整体规划和制作,有的负责固定,有的负责拿材料等,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作用。
各组“大作”完成,幼儿便迫不及待地把船放到水里准备试航,这也是STEAM 活动中的测试环节。一阵风吹来,船在水上漂动起来,他们围在池边兴奋地大叫起来:“耶,我们成功了。”
三天后的一个早晨,幼儿像往常一样去池边看船,发现塑料船散架了、泡沫船翻船了。怎么会这样?有的幼儿说:“肯定是昨晚的雨太大了,船上的透明胶都泡开了。”有的说:“肯定是昨晚的风太大了,把泡沫船吹翻了。”借助这样的“意外”,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船体,为幼儿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了相关的猜测:泡沫船太轻了,所以才会被风吹翻,需要增加重量;易拉罐船底的一个易拉罐是口朝下的,需要调整方向;塑料船上的透明胶不防水,需要更换防水材料。通过一番交流探讨,他们提出想试试热熔胶枪,于是对设计稿进行了第三次调整,并对船体进行了改造优化。这种以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学用合一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再探究、再学习的欲望。
幼儿在池边放船的时候,一阵风吹来,小船动了起来,于是他们萌发了“让船动起来”的想法。基于前期的经验和此刻的兴趣,幼儿迫不及待地对设计稿进行了第四次调整,加上了驱动装置安装图,有的想安装螺旋桨,有的想安装风扇,有的想安装发条,等等。有了这些想法之后,教师便跟幼儿一起收集各种能产生动力的材料,有马达、发条玩具、电扇装置、螺旋桨装置等,并投放在STEAM 区供幼儿进行探索实验。
想让船动起来,必须先让机器运转起来。一天,天天在STEAM 区中探索时发现马达上有两个小圆圈,便试着把电池盒上的红线和黑线分别绕到这两个圆圈上,按下铁闸,这时风扇转了起来。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为了满足幼儿对于动力的好奇心,我们邀请园中的总务老师给幼儿进行了关于机器运转的相关知识普及。有了这次科普之后,幼儿沉浸在对动力的探索中,经过多次的尝试、调整、再尝试,成功地让电机装置运转了起来。之后,幼儿将尝试在自己的船上安装动力装置,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番巨大的挑战:如何把驱动装置固定在船体上?用什么材料进行固定?固定在船体的哪个部位最合适?
观一只下滑的船→做一只心中的船→造一只可以下水的船→优化一只有个性的船→升级一只能动的船,整个项目历时3 个月,依托幼儿的兴趣逐步推进,同时对重力、浮力、动力的探索贯穿其中。幼儿时而是设计师,时而是建造师,时而又是工程师,转换各种角色投入其中,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了数学、科学等多领域关键经验的同时,工程思维、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实现了有深度的学习,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