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保障机制的窘境与对策
——对X小学50名教师的访谈之思

2022-09-01 09:00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职业资源

张 婷 张 瀛

(1.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提出了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的要求。[1]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赋予了职业启蒙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使命。2020年,国务院推出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3]可以说,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具体到学校教育之中,在国家政策、法规缺少具体依据,课程指导标准等严重滞后的状况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步履艰难,直接面临着社会实践资源如何开发、师资队伍如何建构和培养、职业启蒙教育经费如何筹措等基础性、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本研究针对这些突出性问题,以一所小学的实践探索为视角,以对该校教师的访谈为基础素材,剖析职业启蒙教育在保障机制方面所面临的窘境及原因,并尝试从我国国情、校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保障机制的有效对策。

一、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何以需要保障机制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问题是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切实落实。在所有的教育要素中,人的因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但仅依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一定的保障机制来促进职业启蒙教育的实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个体的、超越人的主观性的客观性力量,机制是相对系统、稳定、结构化的措施和方法,是落实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招。机制也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招,职业启蒙教育要真正落地,必须通过机制的转化和落实。

1.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目标的具体转化和实现需要机制作为中介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对未来职业真正做出选择,不以对学生未来职业定向为目标。而应是在遵循学生职业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适切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提供对自我与世界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唤醒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并激发面对未来从容生活的勇气。[4]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是面向未来的开启,是为个体实现未来美好生活的奠基,需要不断进行唤醒、引导和探索,因而具有鲜明的理想性特征。这种理想的目标追求让现实处于不断的更新和自我超越之中,不断地向理想的目标靠拢,现实也由此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同时,理想性所激发的动力、愿景,必须和现实的可能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理想就容易变成空想,这一点已为人类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理想目标和现实的合理张力,需要一定的机制作为中介进行调节。[5]

2.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性质的独特性需要机制作为依托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性质不同于常规的学科课程,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这门课程不是坐在教室里来完成的,其课堂在社会,可能发生在医院、银行、发艺馆、科研院校等场所。社会大课堂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真实而鲜活的现实世界,通过对各种职业的观察、探究、操作、体验,使学生感受大千世界中丰富多彩的职业种类,通过与不同职场人员的直面对话交流,聆听真实感人的职业故事,体会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既丰富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与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不同职业的尊重之情。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社会大课堂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托。然而,这一切都需要以完善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专项经费等为依托,否则只能回归到以说教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中。因此,面对情景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职业启蒙教育特点,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健全的资源保障机制是其得以真正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3.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系统性与稳定性需要机制的保障

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尚属于发轫之始,虽有部分省份的小学校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但均缺乏课程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随机性强的特征。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是一盘散沙,各方面自行其是。所以,从长远、稳定、内在的角度,从学校治理体系升级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来看,确立适当的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里,机制可以把学校的价值导向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以一定的运行方式固化下来,从而使学校的价值导向具有相对刚性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力量。[5]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快速有效发展的一个成功秘笈就在于其拥有健全的机制保障。如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等国家在职业启蒙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的有效衔接机制,如,课程的发展与评价机制、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机制、课程有效实施的资源保障机制等,这些完备的长效机制,使得生涯教育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使得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具有系统性与稳定性。

二、X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保障机制的窘境与原因分析

X小学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职业启蒙教育之所以能够在X小学得以开展,与其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引领是分不开的。其学校办学理念立足于最基本的对人性的思考,充实经验科学的成果,从而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育主张。其办学理念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文化土壤。X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五、六年级部分学生组成的职业微体验社团活动及六年级(上)的综合实践主题单元《社会职业面面观》学习为主要实施路径。X小学在近三年的实践探索中,对高年段儿童职业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现存问题、问题原因、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探索,为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原生态研究提供了基础素材。

尽管如此,X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性问题。笔者针对X小学四个校区的50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被访对象主要选择有过职业启蒙教育经历的教师代表。访谈中围绕“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您对课程的有效运行有哪些好的建议”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共获得访谈音频时长1 500分钟,整理转化文字近7万字。通过对文字进行编码、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资源保障机制高度相关,体现在人、财、物、时、空五个方面。一是人,即人力资源,主要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独力难支;二是财,即相关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三是物,即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已有的优质资源不对等;四是时,即课程时间,和学生学习社会化需求不能有效匹配;五是空,即社会实践资源,学校、社会间缺乏相应的资源整合举措,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1.“速成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实施,教师是关键。职业启蒙教育作为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本属性,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现实我国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目前尚没有专职教师,一些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几乎都是跨学科的,没有接受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学习与培训,因此,形成了现学现用的“速成式”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速成式”在这里是指教师在某一领域教学之前,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只是通过短暂性的学习之后便付诸于教学行动的行为。

X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来源以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为主。这些教师都没有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及岗前指导培训。对于这些教师而言,在承担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知识了解,学校相关领导重点在课程理念、计划安排、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于教师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较少关注和指导,凭靠的是教师自身的摸索。在学校教育真实样态中,教师基本上是现学现教,“摸着石头过河”,对学生的指导也只是浮于表面。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充满无限好奇,对社会上的种种职业充满探究愿望,课堂上学生的许多提问教师有时只能是应付性回答,不能给予学生深入的启发和引导。在教育师资方面,学校有时也会借助家长资源,邀请家长走进学校给予学生职业启蒙指导,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多是在某次社团活动或某个主题活动时偶尔邀请家长来校参与,较为零散,随机性较强。即使这样,在现实工作中,这些教师的流动性还比较大,也许负责一个学期之后因为学校另有其他任务安排而被调换走,临时又换上来一个同样经历、同样背景的老师,循环往复。

X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不是一所小学的特例,而是普遍性问题。剖其原因,在我国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虽有倡导,但无政策等方面的实质支持。另外,从教师的培养体系来看,从教师任职前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就没有涉猎此方面的课程内容,入职后,学校对教师也没有相应的计划性指导与培训,这些都是导致目前师资队伍现状的根本原因。从人力资源需求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以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职业启蒙教育不同于班级授课制模式,它涉及小学生走出校园的安全等因素,所以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1:50的师生比也阻碍着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

2.“非必要”不投入的专项资金使用

“非必要”不投入的专项资金使用,指的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如果在不给予相应支持就无法正常开展教育活动等所亟须的费用。例如,组织学生到职场进行实践体验时所需的车辆费用等。职业启蒙教育需要丰富的体验场馆、体验用具等的投入与支持,但在学校实际经费预算中,仅有的社团活动经费与学科建设经费都同时需要承担多个社团与学科整体建设发展所需的经费支出,因而从中能够获取的职业体验经费几乎是凤毛麟角了。这样“非必要”不投入的资金使用现状,只能使教师舍去了活动中许多美好、适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体验,转化为传统式的课堂讲解方式。长此以往,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效果。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如组织建设经费、人员劳务经费、科研经费、模拟体验用具经费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需求,因此需要有专项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基础性问题。学校的教育经费必定是有限的,虽然可以从其他项目经费中节约下来一部分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给予支持,但也无法达到现实需求。学校资金紧张的现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学校职业启蒙教育没有资金支持,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没有形成多元主体的教育合力。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学校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职业启蒙教育中的基础保障。

3.“匮乏的”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教案、教学课件、文本资料、活动案例等。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目前尚没有系统的教材、教师指导用书、课程标准等,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完成。X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主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社团活动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看,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委员会,整体规划设计了《社会职业面面观》主题单元学习活动计划,但学习计划的实施是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的。教师们根据需求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主要通过百度百科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PPT,形成教案等。在社团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职业兴趣,组织学生对职业进行探究学习,进行职业微体验活动前的准备指导,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访谈提纲的设计、体验卡片的设计、相关职业知识的资料查阅与整理等。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还是社团活动,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都较为单一和闭塞,局限在百度百科的查询范围内,所共享的资源也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的教学与活动层面。对于走出校园的丰富的实践性课程资源及我国其他省份地区的优秀研究成果、国外成功的经验做法等缺少开发、学习和借鉴,这使得目前X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比较单一匮乏,使得教师在组织学生教学和活动时受到限制。

教学资源单一闭塞的局面,原因之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打通网络资源的“最后一公里”,使得一些优秀资源无法流通、传播与共享。另一方面是学校支持与管理不够。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开启了职业启蒙教育活动,但是并没有较为完善的与之匹配的课程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所以虽有任务要求,提供了基本的人力资源,但深入系统性与其他学科教学有较大差异,教师的内动力也很不足,教师的观念也没有从心底完全认同,很多时候还是基于学校有任务要求、必须得完成的被动局面,这些都是导致教学资源单一匮乏的制约因素。

4.“固定化”的课程时间设置

课时是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条件之一。课程时间的安排应为课程内容服务。在时间上,现代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方向矢量,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在这种线性时间观的规约下,教育时间具有明显的硬性化、序列化要求,为学生划定了标准的时间序列(学校的课程表就是最好的表征)。线性时间具有压迫性,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类生存的自由和欢乐。[7]

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社团活动在时间设置上按照系数化时间分配制度,采用了长课时分配制。系数化时间分配制度,是以10分钟或15分钟为一个系数尺度,15分钟为最小时间系数单位,分为短课时、中课时和长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的体验、探究、动手操作等特征,无论是从学习活动的规律、特点来讲,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集中注意的状态来讲,都适合采用长课时制,即90分钟,包括中间休息10分钟。[7]在总课时设置中,职业微体验社团活动课时为每学期为8课时,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60分钟。六年级上半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学习共计17课时。目前这样的课时安排体现在课表之中,是固定的。在社团活动中,因时间为半个月活动一次,对于小学生而言,间隔时间比较长,使活动失去连续性。另外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因需要路程时间、参观体验、访谈交流等,因此60分钟的课时安排,无法满足社团社会实践体验的时间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安排,也都是按照每周固定课表的时间来安排的,如果进行社会实践,即使是长课时制同样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实践的需求。

目前X小学的固定化课表时间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如果教师们要想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利用中午时间+下午两节课时间。固定化的课表安排,一方面需要社团活动教师把自己原有既定的教学课调换成其他时间段(现实教师之间调换课节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正常参与下午一、二节课的教学安排。因此,这样临时调换,不但给教师增添了许多额外的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传统单一、固定化的时间分配制度所导致的,目前缺乏弹性、伸缩的课程时间设置不能实现学生以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特点,影响了活动的有效实施。

5.“人情式”的社会资源开发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职业启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态,“职业”的实践属性决定了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这也是为何“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的核心手段的重要原因。[8]因此,以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的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必定是其得以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实学校教育中,社会资源的开发与供给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都没有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扶植。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如果想要进行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只能凭靠私人关系去开发社会资源,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人情式”的社会资源开发,它相对于制度性的开发。是指实践研究者依靠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个体关系,通过私自沟通的方式去寻求帮助,解决资源问题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依靠的是找熟人、托关系、凭面子,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找到接洽的人选。“人情式”的资源开发模式是我国目前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中的常态模式。尽管如此,也总是出现碰壁或“泡汤”的情况。教师们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社会资源而无法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体验,即便是校长肯利用个人人脉,有时也难免捉襟见肘。因为这个接洽人选,在某种程度上身份不能是一般职员,同时还要认可和接受这种教育理念,主观上愿意携手相助。这往往非常考验学校及组织者个人资源的积累情况。

基于“私人关系”式的资源开发模式,使得学校和教师压力比较大,牵扯到的额外精力也比非常多,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偶尔和短期实施可以,长此以往很难坚持,即使在短期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从中央行政部门到地方行政部门再到学校、社区等,没有形成制度要求,没有政策支持和保障,没有使各责任主体建立起制度化的联结。所以,虽然学校有愿望,但是现实很艰难。

三、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保障机制的本土构建

基于X小学的个案研究,我们透视出许多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所小学的个别问题,代表着我国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在学校中的真实样态。固然,其中的问题在每所学校的实践探索中不会完全一致,但是在人、财、物、时、空的资源保障机制方面一定存在共性问题和共性需求。笔者基于X小学的实际问题发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的国情与校情,针对现代学校管理的“人、财、物、时、空”五要素对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保障机制提出相应对策(详见图1)。

图1 小学业职业启蒙教育保障机制的对策

1.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创生性”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根据经济学比较优势原则,如果两个经济体之间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互补性,则主体就会有交互的动机。“创生性”的资源共享,视学习者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视资源共享的过程为学习提升的过程,而非简单地接受和享用。“创生性”基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考虑,而非只满足当下一时之需,是一种边做、边学、边提高、边发展的机制模式。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教师资源十分缺失,这一点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面对这一困境,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机制策略就是“借脑生智”,建立“创生性”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所谓“借脑生智”就是将外界的人力资源充实到学校教师队伍中来为我所用,“借脑升智”强调合作研究。目前仅靠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借助“外脑”的研究力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但主体力量还需是教师自己,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外脑为辅”“内脑为主”的组织形式。如聘请家长、社会企业中的职场人员、大学专家、社会专业团体人士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给予学生和教师职业启蒙的相关指导;另一方面逐渐帮助学校建立授课体系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讲座、定制课堂等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种合作模式,校内教师的优势在于了解小学教育、了解学生、了解学校,但缺乏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视野、方法等,这些正好通过“借脑生智”达到教师资源的创生性发展。那么,将这一策略形成机制,学校还需要与不同外聘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详尽的课程实施计划,形成较为稳定的资源共享机制。此种模式针对我国目前职业启蒙教育人力资源十分匮乏的现状,不乏是一种可行、长远的战略机制。

2.建立多方主体共建的“外购式”财力资源保障机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教师虽然心中有着美好的蓝图和愿景,但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缺乏保障,其理想的目标很难实现。建立多方主体共建的“外购式”经费保障机制是较为直接、更加可靠的处理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的手段,是现实条件下的困境突破。其思路就是借助外援的力量,如家长、学校、社会以及教育部门的协同开发,从各自的角度给予学校较为稳定的经费资助制度。多方主体共建的“外购式”保障机制是我国目前国情下在资金保障机制方面的新路径。其中,家长资源是学校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支持者。首先要在家校层面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引导工作,如开展家长学校专题讲座、报告等,对家长进行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观念引导,加强家长对于职业启蒙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首先在思想上得到认同,继而才能产生行动。如,可在学校家长委员会层面建立学校资金协调组,积极发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协调社会力量帮助学校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协助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良性运行发展,为学校教育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企业等共同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相关活动,争取社会企业对学校相关设施设备的大力资助。

此外,得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如台湾地区教育部和各县市政府专门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生涯教育的开展。各学校根据《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补助经费支用标准》,并按照课程实际需要合理预算经费,编制财务报表上报给各县市政府,政府初审后,函报教育部审核补助经费。此外,各县市政府还根据各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情况给予适当奖励,以提升教师的士气。[9]建立多方主体共建的资金保障机制能够很好解决学校资金困难所带来的束手束脚、无法正常开展活动的窘境。

3.建立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实践性”物力资源保障机制

常态的“教学资源包”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师备课资料文献、上课PPT等。这些都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内容,也为教师的备课、查阅资料等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学习资料与素材。但是目前的教学资源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开发几乎没有。实践性教学资源指的是在校内或者走出校园,在社区、职场、博物馆等进行的以实践、体验、模拟、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资源类型。

职业启蒙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类型,所以传统教室内的课堂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启蒙教师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势在必行。实践性教学资源包括实践体验活动方案设计、体验卡片、学生访谈提纲、访谈视频、活动评价卡片、实践教学课件、实践课程手册、实践操作指导等实践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可以通过线下的方式去共享,还要通过线上的共享平台来实施。在这里,想要着重提一下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课程的大量涌出,在传统的资源开发与使用基础上,还要建立新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如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资源,以虚拟体验的方式,来增强学生职业的体验性和真实感,使学生在“情境”中参与体验,解决问题。职业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职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行动的融合,形成完整的职业认知。[10]因此,开发高品质的互联网+职业启蒙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迫切需求。

4.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化”时间资源保障机制

传统固定化的课时(40分钟一节课)安排,影响了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易导致知识学习的中断或者遗忘。弹性化的时间制度能够根据学科内容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课程时间的弹性化机制建立需要学校课程管理的顶层设计,由学校整体构建给出课程表。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既需要课堂内的教师讲解、学生发表讨论,也需要走出校园的真实生活场景体验。所以对课时的要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是灵活弹性的,既使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化、序列化时间安排,保证基本知识的习得,又能够自由地安排时间,从而获得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化”时间保障机制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理想时间分配。集中时间安排指的是依据职业实践体验的时间将单一的课时集中起来,如一个半天和一整天的时间,这样满足了职业体验连续安排课时的需要。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时间基本安排每周一个半天的时间最为适合,学生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加深了实践、体验的深度,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同时,这门课程也需要分散的课堂教学时间引领学生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如访谈提纲的设计以及学生对职业的前期探究学习等都需要通过普通课时制来完成。实现这一理想的时间设置,需要学校在统一安排课程计划和课表的同时,给予学科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教师需要根据一学期的整体教学计划科学设计课时安排,并将课时安排上报给学校,学校根据需求进行统一调配,以满足教学需求。在职业启蒙教育课时安排中,为确保学生的集中实践体验时间,学校还可每学期拿出两个下午作为校内综合活动日和设立不定期的校外综合活动日时间,以满足职业启蒙教育实践连续安排课时的需要。

5.建立普职融合的“制度化”空间资源保障机制

所谓“普职融合”指的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包括职业教育的实训场地、专业师资、产教融合等特点,进而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认知、素养提升的教育过程。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这说明职业院校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是其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下沉的重要体现。可见,我国政府也在政策方面逐渐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具备与相应职业对应的各专业学习资源,包括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专业师资队伍。同时,职业学校的各种劳动资源紧密结合劳动和技术以及相关岗位劳动的职业要求,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应用性、社会性,能为中小学生提供有效的劳动体验岗位。如,利用专业的课程资源为学生们量身定做系列职业体验项目,如手工制作、广告艺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烹饪等项目,让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尊重劳动的品格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因此,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单位资源,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职业体验基地,并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职业体验项目,将职业启蒙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结合。那么,作为在实践探索中的学校就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主动地与普职院校建立联系,借助外力资源,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除了建立“制度化”的资源保障机制外,还要与学校周边的企业单位、相关职场等建立基地关系,为学生职业体验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场域。

综上,在推进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各类机制建设中,应从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着手,通过制定满足现实需求的保障机制,顺利推进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职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职业写作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我爱的职业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