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艺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008)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语料库研究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末以来,已成为成长最快的年轻学科之一,且不断与其他学科交融,催生出语料库词汇学、语料库文体学、语料库翻译学等多门交叉学科。然而,语料库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结合并不长久,有学者曾指出“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1]。将语料库技术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可以从真实语料入手,借助实证研究中的具体数据,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客观结果,甚至可以挖掘出人工分析无法看到的某些文学特质,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福克纳通过构建在传统道德和父权社会压制下从青春美好到孤独癫狂的艾米丽小姐形象,揭露了“现代社会生活伦理和南方旧道德”[2]在女性身上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反映出作者对南方清教文化压制人性和摧残妇女的谴责[3]P187。该小说思想主题涉及“父权主义”、“女性主义”和“种族歧视”,“几乎代表了威廉·福克纳的所有小说的主题思想”[4],成为了作者短篇小说的典范。该小说是国内学界关注最多且研究最多的作品之一,学者们多从主题分析[2]、叙事特征[5]、象征手法[6]、哥特元素[7]、女性主义[8-9]、隐喻建构[10]等角度对该小说及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定性分析占大多数,而从实证的角度,对该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研究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将利用语料库技术,综合定量和定性方法,说明福克纳是如何构建这个深入人心的南方女性形象的。
“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是指作品中对人物的形象(包括其言行、性格、情感、思想等)的具体描绘。对小说中人物塑造手法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小说本身的理解。人物带动情节,人物塑造展示主题。”[11]语料库技术可以帮助读者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了解小说人物的塑造手法,从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从操作层面看,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生成词表、搭配、语境共现等功能,以小说中表示人物艾米丽的名词或代词为检索对象,观察与该人物相关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可以为艾米丽这个人物的塑造方式找到直接依据,从而确定福克纳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方法。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全篇3758个单词,利用Antconc3.5.9软件的生成词表功能,可以看到位列词频数前50的单词(图1)。
图1 小说前50位高频词统计结果
除去虚词,排序最靠前的主要名词和代词包括:第6位的her(83次),第10位的she(49次),第13位的emily(40次),第17位的miss(35次)。这四个高频词充分反映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艾米丽小姐,整个故事也是围绕这个人物展开的。当然在故事的行进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物产生交集,较为醒目的三个名词包括排在第30位的man(17次),排在第37位的father(14次)和第46位的negro(13次)。艾米丽小姐生活在美国南部,正直南方社会经历巨大变迁的新旧交替时代,其生活与不同的男性有交集,包括黑人奴仆、北方佬工头荷马伯隆、以及她的父亲。这些主要男性人物都对艾米丽小姐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是对艾米丽小姐所处时代环境的侧面反映,也是作者福克纳想要通过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因素。father一词在全文中出现了14次,利用索引行功能可以发现(图2),其只有两种搭配形式,即her father(12次)以及Emily’s father(2次),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这个人物是从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视角呈现的,他是对艾米丽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关键人物。通过故事情节可以了解到,艾米丽小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来自父亲对其爱情婚姻生活的干涉:他赶走了艾米丽年轻时候的追求者,认为没有人能配得上自己贵族身份的女儿,所以父亲的角色对艾米丽的性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该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
图2 father一词的索引结果
传统的人物形象分析多从主观层面展开,更多依靠文学评论者的直观感受或阅读经验。而从语料库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为人为经验提供客观支撑,更好地规避人为分析的任意性和主观性。胡开宝等认为,在具体操作时可“分析与具体人物描写相关的高频词和关键词,考察与具体人物名称搭配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和副词,归纳具体人物形象的特征”[1]。
1.与Emily相关的前置修饰词
艾米丽(Emily)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出现频率最高(共40次),通过索引行功能可以发现,置于Emily前频率最高的词是Miss(35次)。Miss属于通用称呼语,一般用于正式场合,表达说话者的尊敬、礼貌之意,同时也反映了交际双方并不亲近的社交心理距离[12]。全文一直使用Miss Emily这个称谓,从小镇居民的视角称呼主人公,间接反映出艾米丽小姐贵族身份的高高在上,有意拉开旧式贵族与普通民众的社交距离。她的桀骜不驯和孤僻冷漠源自她对自己身份的固化认知,也源自小镇居民(底层社会大众)的无形疏远。这个称谓反映出传统社会阶层观念造成了艾米丽小姐贵族身份在新旧交替时期的不合时宜,这种扭曲是促成艾米丽小姐悲剧的社会因素之一。
此外,从女性称谓角度看,Miss往往冠于未婚年轻女性姓氏之前,以体现其婚姻状态。当然在现代交际策略影响下,为突出对女性隐私的尊重,现在普遍使用Ms.一词来规避女性的婚姻状态。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是一个旧式人物,整个小说中,艾米丽终身未嫁,始终处于单身未婚状态。透过Miss一词,我们可以看出艾米丽的婚姻状态。她代表了没落的南方贵族,既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又固守传统思想道德。及至去世,艾米丽的单身状态也未发生改变,Miss一词的使用从年轻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乃至离世,也是对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一种揭示。
置于Emily之前的高频率修饰词只有两类,其一是Miss,另一个则是Poor(5次)。虽然在全文中poor Emily这一搭配仅出现5次,结合索引行的文章细节可以看到,这两个词和另外一群人产生了交集(见图3)。
图3 词组Poor Emily的索引结果
这5处Poor Emily都用双引号标注,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呈现,且大多置于动词said之后,代表了一群人对艾米丽小姐的话语评判。通过寻找said的主语,可以发现评判的主体有they,we,the old people,team,主要代表了两类人群:镇上的老人(the old people),以及所有小镇居民(故事的叙述者)。老人代表着传统的南方思想,认为艾米丽高贵的贵族身份和地位低下的白人工头并不匹配,他们的爱情违背了艾米丽家族的贵族传统,是艾米丽个人的堕落。小镇居民则代表了世俗的眼光,从一开始对艾米丽年过三十终于迎来爱情的“欣慰”,到发觉荷马伯隆地位身份与艾米丽小姐不匹配的反对,再到发现荷马伯隆不是一个合适结婚对象时所展现出的同情和唾弃(会影响镇上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揭示了世俗社会对艾米丽婚恋的干涉。这两类人群的评价反映出艾米丽小姐的不幸同时受到了传统思想和世俗认知的束缚,这也是福克纳想通过小说所批判的造成艾米丽悲剧的主要社会因素。
此外通过plot功能,可以看到Poor Emily这个搭配主要出现在小说的中部,集中在第3小节和第4小节(图4),这个阶段正是艾米丽经历了父亲去世后开始突破自我,想去随心追逐爱情的解放时期。然而,即便没有了父亲的管制和干涉(逃离了父权思想的压制),艾米丽依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她对爱情的渴望还会受到旧传统思想和世俗认知的继续制约,这导致了她最后的绝望。所以艾米丽小姐的心态由压抑到渴望到最后的疯狂(毒死情人),是一步一步发展的,是福克纳对南方女性所受精神枷锁的渐次揭示。
图4 词组Poor Emily在小说中的索引定位图
2.与艾米丽这一角色相关的实义动词
Emliy是全文的主角,也是文中以个体身份出现的主要女性形象,因此通过检索与Emily和she搭配的动作,可以看出该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见表1)。
表1 Emily和She右侧搭配的实义动词及频次
以“Emily”和“she”为检索项,可以看出该人物右侧搭配的实义动词中与言语相关的共有5处,分别是said(共4次)和told(共1次),再结合索引行观察,可以发现使用said一词时,有3处都在说买毒药的事情(见下例)。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提及买毒药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这几处said已告诉读者她很需要毒药且想法坚定,一方面作者制造了悬念,让读者猜测毒药究竟是为了毒死老鼠,还是情人,还是为情自杀,另一方面也透过艾米丽小姐“坚定”且“有限”地说(见下例)衬托出一个对爱情婚姻失望的人物形象:艾米丽小姐话不多,古板又孤僻。同时,这几处“说”也是艾米丽小姐在整个小说中的最后“发言”,它们为艾米丽的性格增加了寡言的特征,又对她的悲剧结局作了暗示。
例1:"Arsenic," Miss Emily said. "Is that a good one?"
例2:"I want some poison," she said to the druggist.
例3:"I want some poison," she said.
从其他实义动词看,有很多能反映出艾米丽小姐古怪孤僻的性格,如refused,stared, demanded,vanquished等,而bought和broke down则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再结合多次出现的die,整个小说对于这个人物的基调设定都相对消沉。另外,carried her head high这个动作反映出艾米丽小姐的顽固不化。不能忘却的贵族身份(无论主动认识还是迫于舆论)让她有着高人一等的错觉,即便消沉堕落了,也不忘扬起高贵的头。通过艾米丽小姐对自我的矛盾认知,福克纳想要揭示的正是美国南方社会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冲击。虽然时代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但是生活在南方种植园经济影响下的小镇居民,包括艾米丽,都难以适应现实的转变,他们的思想依然受到传统的束缚。
3.be动词之后的搭配词
人物塑造方式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之分。“直接法是指采用直接点明人物特点的形容词和抽象名词描写人物主要特征。间接法是指对人物进行多维度描述,包括对人物动作、言语、外貌和环境的描写,以及基于人物关系的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1]搜索艾米丽这个人物之后的be动词,再观察be之后的搭配词,特别是形容词,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何种塑造方法。以搜索she为例,其后的be动词主要以was形式出现,与was搭配的词(图5)有四处是形容词,分别是crazy,fallen,sick(2),另外两处都是关于艾米丽小姐的年龄介绍(三十多岁,接近四十)。从这几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对艾米丽小姐的状态设定是消极的,而且和她的年龄有很大关系。福克纳在塑造艾米丽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含有负面情感意义的形容词和表状态的词,而且还借助了小镇居民之口来对她的状态进行描述,并非是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由此可以基本断定福克纳以间接法来塑造这个主要人物。
图5 she was右侧搭配词索引结果
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生成词表、搭配、情节检索和语境共现等功能,本研究对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主要人物艾米丽小姐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作者对该人物的悲剧性设定已体现于字里行间。与Emily相关的名词反映出该主要人物的社会关系,进而揭示出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美国北方工业文明兴起对南方没落贵族与市井百姓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与Emily相关的前置修饰词揭示了Emily的社会身份以及传统势力和世俗思想对她的束缚。与Emily相关的动词和形容词则以间接的方式从艾米丽的动作特征(包括话语)和人物状态,勾画出一个饱受父权思想、传统势力打压的悲剧人物形象。
综上,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因为有了更坚实的语料和数据作基础,在分析人物塑造方面更具优势,不仅拓展了文学人物形象分析的思路,深化了读者对文学人物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