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鹏 江必武
(1 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65;2 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武汉 430022)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疗事业是人民健康的必要保证。医疗发展包括医药产业、医疗人才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近几十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1980—2020年间,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由735.5万人增加到1 347.5万人,增长了0.83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由2.9人增加到7.6人,增长了1.62倍;医疗机构床位数由1980年的218.4万张增加到2021年的957万张,增长了3.38倍;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由2.19张增加到6.46张,增长了1.95倍,医疗卫生人员和设施均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改善。在1980—2020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由14.51元增加到5 112.34元,按照名义价格增长了351.3倍,按不变价增长了55.2倍。因此,我国居民医疗需求得到较大满足,且居民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较快。
医疗费用是维护身体健康而进行的治疗或预防性支出,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间医疗支出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我国城乡居民医疗支出差异的根源在于公共资金都集中使用在城市医疗部门[1],区域内居民医疗支出的增加及不平等性主要源于居民收入差异和医疗价格[2-3]。其次,居民医疗支出及其不平等性影响因素,从微观视角,有疾病严重程度、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医疗资源可及性、就医偏好、居住地及家庭经济水平、医疗费用及其支付方式等因素[4-5];从宏观视角,收入水平、环境质量[6]、消费金融及医疗保险等影响医疗支出及不平等性[7-9]。
现有文献分析医疗支出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医药科技投入和产业发展等影响我国医疗领域自主性和全民健康安全,是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因素,现有文献却较少分析它们对居民医疗支出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意识到,医疗安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医疗产业发展和医药科技投入是实现医疗安全、提供价廉物美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研究我国医药产业和医药科技投入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其中,居民收入、健康素质、保险等因素影响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公共医疗制度等影响医疗服务供给。医药产业和医疗科技的进步有效改善医疗的供给侧,通过提升医药、医疗器材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增加医服务供给能力,抑制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恶性上涨等手段,影响医疗支出。其他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分析。
医药产业包括医用药品和医疗所用器材,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工具,医药和医用器材的来源及其供给质量决定其价格,并直接影响药品和器材的成本。医药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决定医药及器材来源渠道与供给格局,确定医疗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影响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费用,因此,医药产业发展在深层次上影响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如果本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市场竞争有效,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绝大多数医药和器材能够高质量、动态地满足国内需要,进口医药器材会相对减少,医药器材价格性价比逐渐提高,降低居民医疗支出或者抑制医疗支出增长速度;反之,如果本国医药产业竞争无序,市场结构不当,国内医药和器材发展水平降低,难以高效满足国内需求,许多医药和医疗器材依赖国外进口输入,进口医药及器材比例较大且价格更高,则推升医疗价格和居民医疗支出。
医疗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人员对医药和器材技术研究,改善医疗器材功能和技术水平,加深对疑难疾病及其变化的认识,培训医疗人员,提升医疗人员治疗技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医疗科技投入和进步对医疗支出影响表现为:首先,医疗科技投入可以研发新的有效药物,增加医疗治理药物的选择,降低药物的价格,从而降低居民的医疗支出。其次,医疗科技投入改善现有医疗器材技术功能或研发新的高效器材,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达到既定效果的治疗成本和费用。因此,医疗科技投入从在整体上是可以降低医疗支出或者说抑制医疗支出快速增长的。
影响医疗支出的其他因素有收入水平、居民身体健康素质、居住环境、保险制度等影响需求,医疗资源建设、公共医疗投入等是影响供给的因素,具体作用机理如下:在居民健康素质一定的情况下,收入提升有利于保证居民医疗需求,促进居民寻求较多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支出增加。居民健康素质越好,则居民对医疗需求则越低,则医疗支出会越少。居民环境改善会减少居民医疗支出,反之增加居民医疗支出。保险制度影响居民医疗支出自付比例,实行保险制度将增加医疗支出总额度,但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可能促使居民及时就医,将疾病诊治在初期和增加保健常识,避免疾病恶化,也有利于减少医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医疗卫生人员、医疗设施等资源充裕,提高医疗供给能力,有利于满足居民医疗需求,抑制医疗支出价格过快上升;但是,若医疗管理质量不善,医疗领域竞争非有效,医疗资源效率不高,形成较高的垄断定价,也可能增加居民医疗支出成本。公共卫生投入越多,则居民的医疗意识越高,对疾病的预防力度越强,则居民医疗支出就越少。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居民平均医疗支出受到医药产业、医疗科技投入等供求因素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MEP=f(MS,MT;Z)
(1)
首先分析居民医疗支出等主要指标变量变化,再运用式(1)对应的计量模型,分析居民医疗支出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力大小,并检验上述理论分析所形成推论结论的真伪。
在1990—202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747.39亿元增长到7.22万亿元,按名义价格增长了95.57倍,按可比价格计,增长了29.44倍;人均卫生费用由1990年的65.37元增长为2020年的5 112.34元,按照名义价格计,增长了77.21倍,若按照可比价计,增长了23.65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90年的20.74元增长为2021年的2 115元,按名义价格计,增长了100.98倍,按可比价增长30.86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由1990年的0.165 5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8.10万元,按可比价计仅增长14.29倍。可见,我国总卫生费用、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倍数远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倍数。
在2000—2020年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规模上医药企业主营收入总值由2000年的1 627.48亿元增长到2020年25 053.6亿元,其中,同期的大中型医药企业主营收入由1 069亿元增长到17 396.8亿元,按名义价格计,分别增长了14.39倍和15.27倍。以仪器仪表产业表示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状况,在2000—2020年间,我国规模上仪器仪表企业主营收入由849.59亿元增长到8 188.4亿元,大中型仪器仪表企业主营收入由397.07亿元增长到4 164.3亿元,按名义价格分别增长了8.64倍和9.49倍。
在1999—2020年间,我国进口医药总金额由821百万美元增长到369.82亿美元,进口医用器材由7 734百万美元增长到594.26亿美元,分别增长了44.05倍和6.68倍;同时,出口医药总金额由16.79亿美元增长到219.65亿美元,出口医用器材由133.68亿美元增长到2 780.5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2.08倍和19.80倍。近年来,医药进口金额远超过医药出口金额,且医药进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出口增长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00—2019年间,我国规模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经费由139.20亿元增长到784.59亿元,仅增长4.64倍。
根据理论分析可得到对应的计量模型,公式为:
MEP=α+β×MS+γ×MT+φ×Z+μ
(2)
式(2)中,α为常数项,β、γ分别为医药产业、医药科技变量的系数向量,φ为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μ为随机扰动项。
以1980年为基期,以历年价格折算指数,对2000—2020年间所有价值变量进行可比性处理。在求解回归模型之前,检验所有时间数据系列进行平稳性处理,将非平稳系列取对数后得到的系列都变为平稳系列。回归分析方程结果见表1。
表1 人均卫生费用和人均医疗保健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实证分析发现:医药科技投入、环境保护投资、每万人卫生人员数、合作医疗参保率对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速度均呈显著的负向效应,其中,医药科技投入的效应最高。医药大中企业收入与规模上企业收入的比例对人均卫生费用有负向抑制作用。医药进口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推导。
人均国民额、每万人医疗床位数对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有正向影响,大中医药企业收入对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呈正向作用,其中,医药进口金额的正向影响最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收入、医药及器材出口、医疗器材进口金额等对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速无显著影响。规模上、大中医药企业及医疗器材企业主营收入以及大中医药企业与规模上企业收入比例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速度无显著影响。
归纳上文分析可知,在1980—2020年间,我国医疗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居民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医疗卫生费用增长速度过快,按名义价格计,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502.91倍,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351.33倍;在1990—2020年间,人均卫生费用和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77.21倍和100.99倍。国家和居民医疗负担加重迅速,必须促进本国医药产业和科技进步。
医药科技投入提高显著地减少了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医药大中企业集中度相对提高,有利于医药企业科技创新产生的新医药产品和器材,可以减缓人均卫生费用增长,卫生人员数量增加,对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形成抑制效应。环境保护投资提高,减少排放和改善环境,极大地减少了居民生病就医支出,显著地抑制了人均卫生费用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医药进口金额攀升促使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上升。人均卫生人员数对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产生负向效应,但医药进口、医疗床位数对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产生正向作用。国内规模上、大中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材企业的产出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不显著。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减缓我国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提出5点建议。
第一,加强我国医药、医疗器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努力减少昂贵的医药和器材进口。国家医药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分析,动态提出重要的医药、器材等研发清单,指导和加强医药、医疗器材的研发,优化新药上市审批政策[10],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内医药、器材的供给,提高国内医药质量和治理效果,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基础上,鼓励医生积极使用国内同类医药和医疗器材,促进我国医药领域研产用融合,抑制医药和器材价格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创新产出新的医药、器材,可以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特别是降低进口同类药品、器材的价格,有利于降低人均卫生费用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第二,培育良好的医、药运营生态,合理规范医药、器材行业运营,形成有效的产业竞争格局。由于医药、器材研发投资额度大、时间长,借助财税政策,鼓励适度的医药、医疗器材行业集中度,防止医药产业规模垄断,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研发、试验、试制与生产环节合理分离,增强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和研发产出能力,维持医药企业经营规模和营利水平,加强医药销售环节规范化,促进医药行业、器材行业良性循环发展。
第三,加强进口医药的招标采购管理,适度降低进口医药、器材的价格。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医药、器材的需求量大,国家和省级医药管理机构,积极联系由研发、生产厂商、医院等组成医药协会,加强收集、分析和发布国内外信息,精心组织国际医药、器材的采购,依靠购买量大的优势,在保证医药、器材质量的基础上,适度降低进口医药、器材的价格。
第四,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实施绿水青山工程,优化居民生活运动环境。自然环境优化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绿道,确保人们身体健康维持在较好的状况,减少居民生病、就医的概率,极大地降低人均卫生费用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第五,优化合作医疗保险机制,健全医疗资源配置,梳理医患流程,提高医疗资源效率。我国卫生人员数量和质量有序提升,极大地降低人均卫生费用和医药保健支出,但是医疗床位数增加却提高了人均卫生费用,建议优化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城乡医疗系统化管理,合理流动医生及患者,提升床位等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保障人民看病就医服务质量,鼓励预防检查、提倡及时就医,减少大病发生率,防范过度医疗,降低卫生费用和医疗保健支出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