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青岛泊里红席的传承与创新

2022-09-01 08:29李宇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编织技艺

李宇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我国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能更早于陶器。竹、草、麦秆、藤、柳、蒲葵、芒基都可以成为编织材料。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掌握了精巧的编织技艺,利用各地所产的材料,编织各种生活用品。[1]360“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这是一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体现了当地人对铺红席习俗的重视。传说2000多年前,孙膑遭到陷害,居住在泊里。他看到百姓广泛种植高粱,却将秸秆废弃不用,便将秸秆劈开,编成席子,既可以铺在炕上,又可以当做被子。百姓看到后纷纷效仿,并代代相传至今。这种席子红白相间,通过交叉编织会产生不同的花纹,被称为泊里红席,又叫秫秸席。色彩风格贴近百姓的审美需求,有着红火、吉祥和喜庆的寓意。

一、用料、工艺及组织结构

(一)用料

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生活用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很少产生污染,这是与自然共生的循环型经济社会中的代表性产业。[2]泊里红席用高粱篾子编织而成。每年当地百姓都会种植一些高粱,一半种红皮的,一半种白皮的。高粱秋收后,去掉顶部的穗子,割断高粱秆,用特制的刀具将秫秸劈成两半,晒干储存。泊里地区常年气温和降雨量适中,土地粗松,同时显微酸性,非常适合高粱的生长。独特的地理、气候及光照特征为红席的制作提供了原材料的保障,便于百姓就地取材。

(二)工艺

当地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用精巧的手艺,将普通的材料制成实用而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刚收获的秫秸柔韧性差,不够结实,不能直接加工成篾子,必须放在水中浸泡8个小时,再用刀具劈成0.5厘米左右宽的篾子,将内瓤刮净,将骨节处刮平。刮瓤和刮骨节处理不到位,会导致席面凹凸不平。泊里红席制作要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编隔子等20多道工序,成品讲究四角端正、兜水不漏,一个人编织一领红席一般需要一周左右。从编织属性看,泊里红席属于平面编织工艺,没有立体或者半立体工艺。它充分运用材料的天然色泽,体现了朴素、简洁、大方的审美要求和艺术特色。[1]364

(三)组织结构

编织指用植物的茎、叶、皮、芯等作材料,按一定的组织形式交织成用品或工艺美术品。[3]组织是织物的灵魂。织物组织是指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上下沉浮交织并形成一定规律的组织形式。织物结构是指经纬线在织物中的几何形态。[4]泊里红席制作大多通过经纬编织交替生成丰富的图案,主要包括“十”字纹、斜纹和“回”字纹等三种组织结构。“十”字纹是将红白篾子依次“十”字放置,隔一条红篾子压一条白篾子,红白篾子数量相同,一压一挑,形成纹理,特点是紧致、结实。斜纹以“十”字纹为基础,压一种颜色的篾子,挑另一种颜色的篾子,依次交替;也可压三挑三、压五挑五。数量过多,编织会比较松散,所以还要注意适中。“回”字纹是在斜纹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样式,经常用于图案设计和文字设计。

二、传承现状

近年来,为了提升泊里红席的影响力,泊里镇采取了成立红席协会、组建生产专业合作社、改善编织条件、举办编席技艺大赛、遴选红席技艺传承人和进行专项扶持奖励等措施。泊里民俗博物馆也开设了体验馆,便于游客近距离感受这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民俗技艺。李章勇曾用镜头记录了编织技艺传承人张学明的工作过程,并在《泊里红席》一书中对种植、编织、销售、传承以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009年,泊里红席被评选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又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国家地理商标。

这些探索在保护和开发泊里红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完全解决材料、工艺和传承等方面的问题。材料方面,塑料席、竹子席占据了更多的市场,纳米、石墨烯等新技术更是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编织材料。工艺方面,一些传承者相对缺乏创新思维,过于守旧,不愿意脱离常规的编织手法和习惯,产品种类少,大同小异,延展性不强,与居家生活契合不够,缺乏竞争力,附加值不高,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传承方面,从事红席编织的人逐步减少,且年龄偏大,多在五十岁以上。由于环境干燥会导致红席不结实,编织工作需要在潮湿的环境里完成。编织时手艺人需要蹲在地上,有时候一蹲就是十多个小时,非常辛苦。这一传统技艺主要依靠席匠们口口相传,方式简单,至今没有系统性的文字教材,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不高,面临可能失传的局面。

相对而言,浙江东阳竹编的工艺和传承对泊里红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东阳竹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工艺细腻,将实用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风格堪称独树一帜。平面编织图案精美,色彩多样,竹丝既多又细,同时运用挑一压一、挑二压二等多种编织技法,经过装裱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半立体编织基于构图设计,用竹丝在半立体的模子上制作部件,然后在平面上进行组合,立体感和层次感突出,常作为壁挂和屏风使用。边框可以编织,也可竹雕。立体编织在立体的模型上编织各种图案、造型,经过装配形成作品,早期的模型材质多为石膏和木头,后来为减少工时改为泥质。总体上,东阳竹编编织方法更为多样,内容丰富,常用朱、黑、黄、金四种颜色,平面、半立体和立体相结合的工艺在视觉上更具优势,作品携带方便。

为了更好地推广竹编技艺,当地的一些传承人把编织的过程录成视频,简单剪辑后通过短视频账号和网友进行交流,点赞量和粉丝数量都颇为可观。近年来他们又逐渐加入了直播带货的行列。直播带货可以节省开销,降低成本,更具有代入感和现场感,传承人可以详细地为网友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和细节,而网友也可以在评论区通过评论、提问的方式与传承人进行沟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于民俗技艺来说,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潮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分享民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不但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而且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意义深远。

三、创新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许多地方的旅游名片,深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泊里镇交通发达,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提升民俗技艺影响力的路径主要涉及体验、研学和产品等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旅游资源,开展实景体验活动,引导大众近距离参与传统技艺;二是建立研学基地,让孩子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埋下保护地域文化的种子;三是丰富产品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具体到泊里红席,进一步推广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整合视觉传播元素

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市场营销的作用不言而喻。视觉形象是心灵对话的媒介,以此打造的视觉品牌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好的视觉形象往往是从标志开始的,涉及到标准字、标准组合、辅助图形以及标志在不同场景和领域的应用,在起到价值输出作用的同时,还有扩大市场、促进营销的功能。打造泊里红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应当基于对同类产品的深入调研,梳理自身的历史和特点,提炼视觉元素符号,优化品牌标识,突出地域性和行业性,通过系统包装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字、图像等传统的传播媒介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引入更加生动、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等展现民俗技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有助于多维度、全方位提高泊里红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革新设计理念和技法

泊里红席以高粱为基本材料,风格自然朴实,符合新发展理念,环保舒适。在此基础上,红席制作可以考虑引入金属、玻璃、塑料以及陶瓷等材料,突出对比,丰富质感,“碰撞出不同材质间的层次美感,更加丰富、多元化”[5];也可与木头、石头、皮革等材料结合,形成自然风格,传达田园气息,营造轻松惬意的生活氛围,“更显温情,亲近生活,没有排斥感”[5]。在工艺方面,泊里红席同样可以在平面编织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比如:引入糙编法,丰富“十”字纹、斜纹和“回”字纹样式(见图1—图3),尝试半立体编织和立体编织,实现手工编织与机器编织的结合,将传统抽象、写意的元素融入现代风格。在包装方面,泊里红席要突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包装结构既要追求时尚,呈现产品的形态,也要考虑实用,易于保护产品。包装材料要结合地方实际,就地取材,将木料、稻草等作为基础材料,同时引入新材料,通过不同的质感给予消费者不同的视觉和手感体验,既能体现产品的品质,又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包装设计要注意提取和转换地方特有的形状和色彩元素,在融入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彰显现代的审美特征,通过精心的视觉表达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图1 “十”字纹设计

图2 斜纹设计

图3 “回”字纹设计

(三)拓宽产品和服务边界

目前,泊里红席的市场定位是生活用品,主要通过大集进行零售。今后,市场定位可以向旅游产品和收藏产品延伸,通过更为严密的编织和更有创新的设计提升附加值,适当走高端路线。同时可以考虑开发更有亲和力的产品,推出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满足不同方面的市场需求。系列化的产品较之于单纯的产品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可以灵活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的覆盖率,更容易产生自主品牌”[5]。泊里红席可以打造摆件、居家和茶具等三个方面的系列化产品,扩大覆盖面,提高竞争力。摆件系列制作需要将图案系列化,按照一定尺寸进行编织,融入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化符号,突出观赏性。居家系列形式包括榻榻米、抱枕、枕巾、凉席等,要旨在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更好地装点家庭生活。茶具系列形式包括茶席、茶垫等,视觉上强调统一性。茶席可以将泊里红席红白相间的视觉特征放大,边缘搭配蓝色印花布,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质地的差异传达生机和韵味。材质天然、不反光,易洗涤晾干,又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杯垫可以配上吉祥装饰,体现古朴意境,同时具有吸水性强和结实耐用等特点。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跨界合作扩大品牌效应。泊里红席还可以依托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元素,通过冠名活动和联名产品等形式,与其他文化品牌进行合作,加强市场价值的孵化与开发,拓宽传播场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自文化的角度推动泊里红席的发展,需要鼓励传承人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要挖掘红席背后的故事,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文创产品来促进文化输出。要吸引和鼓励更多的设计人员加入到泊里红席的文创开发当中,提升品牌形象,讲好本土故事,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经济发展。文创设计要遵循人本化、生态化和情感化原则。人本化强调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和精神寄托,生态化突出产品的节能环保属性,情感化旨在增加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要推动将泊里红席纳入“青岛好礼”“山东好礼”系列,利用居家、国风等主题的展会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线上“非遗购物节”进行动态化展示,促进非遗产品的价值变现。

图4 茶席设计方案

图5 杯垫设计方案

泊里红席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保存其活态性和本真性,不要破坏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赋予泊里红席新的生命力,更根本的路径在于教育。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基石。”[6]开发特色编织课程,让泊里红席走进校园,引导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加深体验,有助于提升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树立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当地还可以在抖音、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上开设官方账号,招募专业人员进行运营和管理,定期更新内容,在对泊里红席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同时,“通过大众教育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保护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技艺,“懂得如何欣赏、体验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6]

猜你喜欢
编织技艺
“编织天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