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曾厝垵
——厦门岛地理环境变迁之一

2022-09-01 10:35
厦门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湾厦门港口

叶 清

位于厦门岛南端曾厝垵社(村)的思明区滨海街道办事处门口道路边,树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港口”2 个字(图1)。 这个地方是原“港口自然村(港口社)”的位置。 据清朝道光十九年的《厦门志》,那里还是最早厦门港所在地。 然而今天该“港口”距离海岸已超过1km。 据《厦门志》卷四“港澳篇”载:“(曾厝垵澳)在厦门南海滨,与南太武山隔海相望。 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1-3]。 ”

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那里的人们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 曾厝垵的村民延续几百年“男渔女耕”的传统,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4]。 改革开放以来,曾厝垵华丽转身成为厦门岛最靓丽的网红打卡地,集文创、美食、民宿、观光、寻根于一身的旅游景点,每天到此游览的游客人数早已超过鼓浪屿。

厦门岛的古海湾——曾厝湾(曾家湾)

近二、三十年来,笔者曾多次参与厦门市地理学会组织的对厦门岛的第四纪地质及古地理环境调查。 同时,近10 年来,笔者在指导集美大学和厦门工学院大四学生毕业课题的野外调查中, 均发现曾厝垵地区以前是个古海湾——曾厝湾。 这个古海湾的位置大致在1980 年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厦门地名录》厦门岛地图中,沿标高50m等高线从白石炮台到胡里山炮台的范围(图2),包括曾厝垵社(曾厝垵文创村)、仓里社、前田社、西边社、前后厝社、东宅社、上里社、胡里山社等8 个自然村。 面积约6.5km2,常住人口5674 人、外来暂住人口4830 人[5]。 港口村紧挨着古海湾,历史上曾经承担着港口的功能,是最早厦门港所在地。

由于晋江上游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造成晋江河道和港口淤塞, 加之战争的破坏,朝廷的限制,宋元时代以前驰名世界的泉州港于明成化十年(1474 年)宣布闭港。在这种情况下,九龙江口的月港(龙海市海澄镇)便应运兴起,成为东南沿海重要贸易口岸。 由于月港水浅且水面小,便在厦门岛开辟一个外港。 400 年前明朝海澄人张燮所写的《东西洋考》中记载:“中左所,一名厦门,南路参戎防汛处,从前贾舶盘验于此,验毕,移驻曾家澳候风开驾,二更船至担门,东西洋出担门分路矣[6]。 ”月港到东西洋贸易,均要在中左所接受检查,商船停泊于曾家澳候风信开驾。 中左所便是厦门岛旧称,曾家澳就是今天的曾厝垵。 曾厝垵古时称曾厝湾(曾家湾)、曾家澳、曾厝垵澳等,所谓“澳”便是泊船的海湾,而“垵”则是指平缓的沙坡地。 从胡里山炮台至白石炮台之间原是海湾——曾厝湾,岸线直抵港口村,这里成为古口岸便顺理成章[1-3]。

曾厝湾由于优良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海上交通,成为人们去往海外及台湾的中转站。 历朝历代曾厝垵许多人为了谋求生计也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因此,曾厝垵也是著名侨乡。走进曾厝垵,随处可见华侨遗留下来的痕迹。 当年华侨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至今仍有所保留。 许多华侨在海外创业成功, 便回乡置产建房,或者从事公益事业做善事,修桥修路、建宗祠宫庙、办学校等。 如20 世纪初曾厝垵人马来西亚富商曾国办,发迹后不忘建设家乡,为方便乡民到厦门市区,出资建造一条公路——国办路;印尼侨领曾国聪1928 年在市区建造厦门第一座现代影剧院“思明戏院”——即现在的“思明电影院”。

据曾厝垵居民反映, 以前在村里打机井时发现20m 深的地下,有未完全腐朽的红树林。红树林是生长在滨海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特殊生物群落,这说明此地原来是海湾,由于自然淤积和人工填土才成为现在的陆地, 只在李氏宗祠前保存一汪面积不大的池塘作为风水池。 据民国时期《厦门市志》记载:“港口溪,源出东坪山,经上里社、曾厝垵而入海”“终岁澄澈,潺湲不竭,涧底石皆粼粼光滑……”[7]而现在港口溪也已不存在,仅在故河道上遗址立了一块“港口河”石碑(图3)让后人考据。

曾厝垵地理环境的变迁

曾厝垵从古海湾变成陆地的地理环境变迁,除了人工填海造陆因素,自然淤积也是主要原因。由于厦门的沙滩主要由九龙江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因此,地理位置处于厦门岛最南端的曾厝湾,就成为接受堆积最主要的地方之一。 通过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调查证实,曾厝垵一带属海积阶地,是原来的曾厝湾被泥沙淤积形成的。 仅仅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这个古海湾便被淤平了,这与九龙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 每年带来2.5×106t 泥沙有关。 “垵”在地理上指平缓的坡地,从曾厝湾(曾家湾)、曾家澳、曾厝垵澳到曾厝垵这种地名的变更,也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变迁[1-3]。

由此看来, 曾厝垵曾经承担着东南沿海贸易的重要转运口岸的功能,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为什么却看不到巨轮商船,海面上千帆百樯的景象呢?从曾厝垵的海岸地貌可知,曾厝垵前面浅海大陆坡非常平缓, 小于2%(从岸线到20m深的水域,距离超过1km),已经不适宜现代大型船舶停靠,因此不再具备港口的优势。 相反,鹭江道及东渡-石湖山、海沧等岸线,深水区紧逼岸线,深水岸线长达3km 和6km, 水深都在13m 以上,最深达30m,万吨轮船随时可以进港停泊,成为良港便是必然的。因此,古港口退出对外口岸的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

农耕渔牧的曾厝垵

从曾厝垵族谱资料记载, 唐朝末已有外乡人迁至曾厝垵一带生活。 据港口社《李氏族谱》:“本族李氏始祖讳德器公, 系河南省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氏,世家业儒,唐末入闽,寓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高浦村二十二都一图近海滨之山窝,开垦耕凿而隐……”

由于常年累月淤积以及人工填海造陆, 曾厝湾逐渐消失,增加许多耕地,转变为农耕渔牧的村庄。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那里的人们以种植粮食果蔬以及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曾厝垵的村民历来有“男渔女耕”的传统,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曾厝垵渔村的形成,得益于依山傍海,有优良的渔业环境。 鱼类资源丰富,常见的有100 多种,如带鱼、乌贼、石斑鱼、乌鲳、黄花鱼、鲐鱼等等,渔村的日子一贯过得自由而惬意。 就是现在曾厝垵也是人们品尝海鲜最佳地。 曾厝垵过环岛路的天桥也是建成了巨型鱼骨架的形态, 以示这里曾经是渔村。

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也成了军事要冲, 设立了胡里山汛口和白石汛口,査验过往船只;建造了胡里山炮台和白石炮台,守护着厦门的南大门。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设在曾厝垵。

旧曾厝垵飞机场位置就是今天环岛路上的音乐广场。 1929 年,该飞机场曾经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的降落”。 陈文麟驾驶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经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超1.5×104km,在5 月12日飞抵厦门。这个事件,不仅成为当时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新闻, 至今还被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当地人津津乐道。

改革开放以后曾厝垵的华丽转身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 曾厝垵依然维持且耕且渔的传统渔村生活。 进入21 世纪,随着厦门城市化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 曾厝垵的种植农业、家庭养殖业和渔业,才在政府引导下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环岛南路的开通和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旅游、文创、民宿、疗养、文教等产业才在曾厝垵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7 年思明区政府着手把曾厝垵打造成厦门岛南部文教疗养旅游区,该片区规划为厦门东南海滨的文教、疗养、旅游、居住区[8]。

曾厝垵毗邻厦门大学, 人文生态环境保存比较完整。 20 世纪90 年代,一批青年油画从业群体聚集曾厝垵, 在这里寻找创作灵感, 规模达数百人, 使曾厝垵一度成为厦门油画出口海外的主要基地。 90 年代后期,一大批雕塑家也到来,成立了近20 家工作室。 曾厝垵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创村”,家庭旅馆、餐饮、文艺精品等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本世纪以来,曾厝垵真正完成了从传统小渔村向文艺旅游村的华丽转身。

如今,尽管古港曾厝垵已不再承担港口功能,但是, 这一带建成了厦门岛最富魅力的观光海岸——环岛路, 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到这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已成为厦门有特色、高人气的新旅游景区。

猜你喜欢
海湾厦门港口
厦门正新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港口上的笑脸
“偶”遇厦门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猫街
惠东港口
初识海湾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