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斯欣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1.缘于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立德树人的问题。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在对教育本质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时代命题,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要落实这一根本要求,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关于“立什么德”,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必须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于“树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如何立德树人”,构建并实施富有自身特色的“十育人”大思政工作模式,发挥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
2.缘于对“三全育人”内涵的领会。“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全员育人”要求全校教职工要担负起对广大学生的育人责任,同时要求学生、校友和校外人士参加育人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建立起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长时间、可持续、贯穿式育人链条。“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达到育人工作协同联动的目的。“三全育人”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本质及教育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生动解答,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3.缘于对责任教育理念的反思。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不断探索办学规律,提出了责任(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教育理念。责任教育理念内涵十分丰富:一是要求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二是要求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身先垂范社会责任担当。三是要求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是厚植感恩情怀,强化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此外,还有家庭教育责任和社会教育责任的意蕴。学校责任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经过时间与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教育理念。
基于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内涵的理解和责任教育理念的反思,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以及新时代受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等新特点和新变化,构建了“三个一、五个三”党建工作模式、“一三三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融入两系统四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模式、“一结构两管理五联动”体制机制创新模式。
1.构建“三个一、五个三”党建工作模式。“三个一”即“保障一个核心”(党委政治核心),学校党委、纪委、组织、宣传、团委、教代会(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夯实一个基础”(基层组织建设),即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党总支及党支部组织落实、工作落实,党务工作人员待遇落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健全一个体系”(制度化治理体系),即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化治理体系,实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并形成推进党建引领的长效机制。“五个三”即“贯彻三个同步”,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落实三个联系”即校级领导联系二级教学单位,中层干部联系班级,每名党员固定联系一名学生;“实施三个结合”即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与改进作风结合,与服务地方结合;“推进三个探索”即探索在民办高校推行党推荐干部工作,探索校地共建,探索多位一体的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
2.构建“一三三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立德树人一个根本,瞄准行业通用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三大能力目标”,实行课堂、课证、产教“三融合培养形式”,建立认知实习、跟岗实习(教学综合实习)、顶岗实习“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一融入两系统四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模式。探索实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积极参与德阳国家创新驱动试验区和国家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面向师生的文化内涵系统,构建面向社会的文化外延系统,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共享”等四大功能的文化传承创新模式。
4.构建“一结构两管理五联动”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增强改革活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依法治校、健全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构建产、教、学、研、创联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
1.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党委在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过程中,提升党建质量的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培根铸魂的作用。
2.科学构建新时代党建工作新格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升学校领导班子的政治能力和依法治校水平,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培育一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依法治校样板基地,培育建设一批“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1.突出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激励教学、教师潜心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资源投入教学、经费支持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等良好氛围。按照“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强内涵、提质量、建体系、调结构”的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思路,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2.推进本科教学“五大”质量工程,即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思想政治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提升工程。
3.实施“六抓六强”双创教育模式。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深化“六抓六强”创新创业教育。一抓培养方案,强顶层设计;二抓机构建设,强组织保障;三抓课程建设,强融合教育;四抓创新创业活动,强创新创业思维;五抓平台建设,强环境育人;六抓激励机制,强双创成果。以创新创业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1.推进德阳地域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的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德阳国家创新驱动试验区和国家职教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在更多的领域内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实现学校的社会服务由支撑向引领跨越,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
2.实施传承创新“文化引领工程”行动。挖掘传承德阳地域文化,重点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研究。做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推进区域传统地域文化艺术的普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传承和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倡导专业与区域传统文化项目相融合,以点带面,形成全省知名的专业文化品牌和文化创意产品。
3.系统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史文化建设。总结学校发展的辉煌成就,丰富发展学校的精神内涵,积极涵养广大师生的人文情怀。整体设计学校的理念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视觉文化,系统深入涵养大学学术文化。讲好学校故事、传播学校声音、继承学校传统、展示学校风貌、扩大学校影响。
1.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修订学校的《章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关系,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坚持和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自主办学,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的学校发展长效机制。以学校《章程》的实施为契机,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2.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和逐步下放权力,进一步理清学校与二级学院的责权利,理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关系,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融合、二级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提升二级学院的自主治理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构建“产、教、学、研、创”联动机制。通过政府统筹、支持、指导,建立学校与行业的对接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企业汇聚、人才汇聚的优势和专业建设的引导与调控作用,完善和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内容和模式创新,构建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改革实践形成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履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基本职能,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办学思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规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更加明晰。
通过以党建为引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实践,学校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党政管理有为有力,教学科研扎实推进,学科建设优势初现,学生管理走出新路子,队伍建设增添新举措,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以“放眼世界”的办学定位,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号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开阔广大师生的教育国际化视野。
学校与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紧密合作,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必途、智联招聘等行业网站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及人才需求网络平台,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生被绵阳九洲、四川长虹、中国商飞上海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比亚迪等大型国有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录用。2018年以来,学生考研上线率连年保持在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部分学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学校秉持责任办学的理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十四五”期间拟重点实施“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工程行动”“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行动”“队伍建设人才强校工程行动”“迎评促建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行动”“改革破冰体制创新工程行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程行动”“科技创新科教融合工程行动”“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工程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赋能工程行动”“社会服务品牌培育工程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努力培养有责任、敢担当、有志向、能奉献的新时代“四新”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