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杨,黄 洋,何景周,袁国军
1.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六安,237012;2.宿州学院审计处,安徽宿州,234000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规范,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经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应当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专业内容,结合会计学理论知识,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教育,准确选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如“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会计强国”“会计职业道德”等,最终把专业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机统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也需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观念深入到老师的教学本能中,实现“三全育人”的局面[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3]。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行为主体,专业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战场”,专业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4]。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会计》理所当然应该走在思政教育的前列,深挖每一个可以融合的知识点,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尽可能多的课程思政元素,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着力提高课程育人能效。《基础会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将课程基本内容与品德教育等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凝结成清晰的课程思政教育主线,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做出贡献。
通过文献梳理和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各高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做到有机融合。《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不少高校和教师依然以重视知识传授为主,课程思政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未能充分体现,“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同向同行,更没有形成协同效应[5]。
二是《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没有突出育人功能。部分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只关注于专业知识教学;同时,《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点多且繁杂,授课教师更倾向于在有限的课时内多讲专业知识,认为有专门的思政课程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事实上,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基础会计》课程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偏少。近年来,各类别和层次的质量工程项目数量上都有所增加,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思想政治联系的紧密度并没有随着提高,部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研究几乎未涉及思政内容。另外,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课程思政因素,与教材配套的、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资源也较少[7]。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重点讲解复式记账法及其运用,在讲授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关注于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至于长期以来,授课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职业规范和专业素养的提高[8]。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在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 较高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却经常做出有违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事情。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规范的高度融合,培育出勤勉、尽责、诚信和优秀的会计人员。
在《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三个方面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首先,在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体设计,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中都要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课件、教案、教材都要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最后,在课堂讨论、作业、考试等环节都要有课程思政方面的具体要求[9]。做好每一个环节,《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就是生动的,就能实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课程思政目标。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多方面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课前,细化每个教学单元的语言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过程中,延伸、扩展教学单元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时,课后进行思政教育的反思[10]。比如,在绪论章节中,把诚信教育、会计伦理、会计责任担当这些知识点融入其中;在账户与复式记账章节中,把树立学生严格遵守高标准的记账准则,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融入其中;在经济业务核算章节中,不做假账,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其中;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章节中,把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原则融入其中。教师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在确定每一章教学知识点的同时,明确思政知识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本文以财务成果核算为内容进行的课程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财务成果核算的教学设计(学时:45分钟)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授课教师应注重隐性渗透式教育,不能够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过于生硬,要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有代入感。比如,在讲述工业生产企业核算的章节时,可以运用案例让学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着直观认识。举例来说,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的话会被ST(列为退市风险警示的股票),那么企业就会铤而走险,虚构营业外收入,虚构收入和利润,虚增行为最终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这样学生就会直观地认识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从而造成危害,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11]。在《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体系中,这种与思政教学关联的知识点很多,如何很好地融合,形成《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思政体系,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改变传统的只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尝试使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雨课堂、学习通等工具,打造高效的学习和实践平台[12]。综合运用线上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全方位、无缝隙地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如引入公司实际案例进入教学内容,改变《基础会计》课程内容抽象和枯燥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讲授中带入“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等宏观背景和国家战略,引导学生在更大范围和空间思考,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型阶段,他们对不同价值观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教师的育人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要求或鼓励教师主动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打造高水平的思政教学团队。高校教师中,中青年教师约占三分之二,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与学生更容易沟通;因此,要抓好中青年教师这一重点,强化育人意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个长期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管理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某一门课程。在完善《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管理类所有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不断融合、不断深化,实现专业与思政融合的最终目标。教师要端正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学习网上的课程思政资源,学习优秀示范课程,积极参加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充分挖掘经济管理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13]。只有每位教师都思考课程思政,每门课程都开展课程思政,每一堂课都适度开展课程思政,才能彰显课程思政的理念,才能让课程思政的水平切实地提高,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并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以形成育人合力,达到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