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次创新的后发企业技术成长路径

2022-08-31 09:08芮正云马喜芳
工业技术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液晶熊猫阶段

芮正云 马喜芳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2(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 730013)3(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上海 200030)

引 言

经济全球化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了机遇。后发企业在已经形成产业的市场中寻求生存,尤其是与行业在位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赶超一直是创新创业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的重要议题[1-3]。而中国后发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些企业已逐渐进入超越和领先阶段,实现了从 “追赶者”向“领导者”的转型。但是,有学者发现中国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实践与 “相对后进假说”并不完全吻合[4]。因此,探究中国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成长规律,构建中国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本土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学习和创新被认为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因素[5,6],而目前关于中国后发企业技术成长路径的深入研究还较为缺乏。有学者指出,基于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二次创新模式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主要模式[7]。所谓二次创新,是指企业在引进外部技术的基础上,沿着当前技术轨迹继续发展的创新范式。其不同于主导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首次创新。那么,中国转型情境下后发企业如何克服自身劣势实现二次创新?这一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与演化机理又是怎样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做为纵向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次创新需要具备更多与 “开放”环境相适应的联盟网络以及组织学习动态性[7]。为此,本文首先探究中国后发企业技术赶超过程中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化机理,接着重点阐释后发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能力的匹配与协同演进,最后分析外部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识别出后发企业实现二次创新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路径,以期弥补当前学界对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微观基础缺乏深入剖析的不足。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1 后发企业追赶文献回顾

(1)外部机会视角。现有关于技术追赶的研究关注到了机会窗口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影响[8]。徐雨森等 (2014)[9]指出机会窗口对于企业打入主流市场以及获得主流标准技术都极其重要,并且认为追赶的步伐与效果可能与机会窗口的数量和密度等紧密相关。郭磊等 (2016)[10]进一步发现,市场需求条件、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为后发企业提供了追赶的机会窗口。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机会视角可能过于强调外部因素,反而忽略了组织内部创新战略对企业追赶绩效的作用[11]。此外,现有从机会视角展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国家或行业层面,而缺少对企业层面的微观机制进行深入剖析,这不利于对已实现技术追赶的企业进行样板复制和路径推广。

(2)关系资本视角。由于企业创新研发等活动需要从组织外部引入新的知识等资源[12],而后发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存在 “新生弱势”,不得不借助外部关系组合来获取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市场资源。因此,有学者强调外部关系资本可以为后发企业持续发展 “保驾护航”。如刘洋等 (2013)[13]指出后发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创新追赶,主要得益于外部各方关系所提供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客户流量等诸多宝贵资源。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术追赶研究者们着重关注了政府所起的作用。其中,政企关系(或政治关联)对我国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所产生的影响成为主要研究热点[14]。因为一些关键资源往往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一些高精尖技术产业(如光伏、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补贴。通过文献梳理可知,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后发企业如何利用外部关系实现自身技术追赶,但缺乏从动态性视角去探究后发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外部关系的需求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外部关系特征演化等问题。

(3)组织学习视角。上述关系资本视角的研究肯定了后发企业从外部获得所需资源的重要性,但是,这些资源并不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实,在企业技术追赶实践中,后发企业往往扮演着学习者和模仿者的角色[10]。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后发企业的追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的组织学习过程[6]。其中,基于 “探索(Exploration)”与 “利用(Exploitation)”的双元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克服创新过程中容易掉入的 “成功陷阱”与“失败陷阱”,因而成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困境的关键机制[7]。但从追赶的过程视角出发,当前关于学习视角的研究过于关注后发企业在追赶阶段前期的 “引智”学习行为和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而忽略了追赶阶段后期企业能成功 “逆袭”的微观机制。

1.2 实现后发赶超的理论基础

(1)技术追赶理论。技术追赶理论认为,后发企业不仅需要克服自身劣势,同时也要试图摆脱行业领先者制定的技术轨迹和技术标准等制约,如此才能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正如吴晓波等 (2020)[3]所指出的,追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沿着或者超越先行者的发展路径,实现创造性改进与创新。而技术范式转换或者市场需求变化为后发企业赶超行业领先者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15]。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16]。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国际形势等,内部因素则包括知识基础、创新战略、学习模式等组织因素。

(2)开放式创新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分散性,单个企业很难封闭地在内部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因此,构建合作创新的关系网络是后发企业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手段。这种关系网络本质上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以及其他组织之间通过长期稳定的研发合作而形成的 “联盟组合”。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学者们进一步展开了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合作伙伴构成的网络关系与结构特征(如关系强度、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等)以及这些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3]。其中,结构流派强调了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主张用组织所处的网络地位来解释企业在该网络中所掌握的权力与优势[17]。正是基于这样的独特 “位势”,后发企业也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可观的 “创新租”。其次,关系流派强调了网络节点之间的强、弱连带所具有的不同影响,认为基于互相信任、资源共享、共同问题解决的 “强关系”可以增强交易/交流频率;相反,“弱关系”则往往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异质的、新颖的知识和信息。可见,基于开放式创新情境,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需要结合创新网络的关系与结构特征,采取合适的创新战略决策与路径[18]。

(3)二次创新理论。二次创新理论认为,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与能力积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既受囿于现有成熟的技术范式又有所突破而发展新的技术[19]。具体而言,“二次创新”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与学习,即通过模仿和学习,引入新的技术、工艺等,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技术改良。即结合本国或本地区的市场需求与特点,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本土需求;第三阶段,在已经完全掌握某项先进技术与原理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不断发展的研发能力,开发、应用突破性的新兴技术,最终在市场上赢得领先地位[3]。这一阶段是真正意义的 “二次创新”。可见,“二次创新”其实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总之,二次创新理论强调了在 “范式转变期”,综合考虑创新能力、产品周期和环境特征来合理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抓住新范式兴起的发展机会。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需要深入剖析微观机制,而纵向案例分析方法是对企业发展历程进行因素分解,通过解释多个构念间的作用关系可以揭示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从而有助于回答后发企业在技术赶超过程中是如何突破创新瓶颈、实现跨越式技术成长的,这背后的动力机制又是怎样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选择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后发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总结后发企业技术成长路径及其创新活动的演化规律。本文选择南京中电熊猫集团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6代线和8.5代线液晶项目发展为研究对象。液晶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但其核心技术一直由美日韩所控制,导致国内整个液晶产业出现 “缺晶少屏”的现象。而中电熊猫集团的前身是熊猫电子,其注册商标 “熊猫PANDA”是电子行业的第一个 “中国驰名商标”,在转战液晶行业的十几年中,中电熊猫从单纯的依赖技术引进成长为主导建设世界领先的液晶生产线。

2.2 案例描述

鉴于中电熊猫液晶项目的发展与技术演进过程是相契合的,本研究依据中电熊猫液晶技术的阶段性特征与关键事件,将其液晶技术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技术引进阶段(2005~2009)、规模生产阶段(2010~2013)和二次创新阶段(2014~至今)。

(1) 技术引进阶段(2005~2009)。中电熊猫集团的前身熊猫电子是中国第一批电视机生产企业,“熊猫电视”曾经家喻户晓。由于没有抓准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放弃了自己具有优势的电视机产业,错失了进入高端电视机领域的机会。自2002年以来,熊猫电子就陷入了经营困境。2009年8月,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EC集团)、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熊猫集团)等多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电熊猫液晶公司)成立。为了大力振兴 “熊猫”品牌,南京市政府极力促成中电熊猫液晶公司重组后,又积极引进夏普液晶生产线。经过两年的谈判,中电熊猫液晶公司于2009年8月31日与夏普公司签订设备和技术引进协议,投资138亿元引进夏普第六代液晶面板项目(简称G6项目)。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为后期突破液晶技术瓶颈创造了技术条件和基础。同时,双方协议内容还包括夏普公司在南京独资建立 “全球液晶显示研发中心”项目。由于中电熊猫液晶公司初始的技术实力较弱,从夏普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快速提升液晶面板生产的技术水平,为企业实现技术赶超奠定了技术条件。

(2) 规模生产阶段(2010~2013)。G6项目的生产线于2010年建成,在国家、地方政府、集团公司、合作企业的全力合作下,实现了17个月建成投产的 “中国速度”。2012年8月G6项目的配套项目彩色滤光片(简称CF)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12月投产;包括化学品、特气在内的大部分液晶面板生产的外围材料均完成国产化导入。这条生产线设备从日本龟山移植到南京时经过改造和技术升级,导入了国际最新技术,且设计产能由原来的60K提升到80K,经过扩产后月产能达到90K,同时在夏普公司的技术支持下,良品率达到93%以上,产能和良品率爬坡速度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此外,中电熊猫液晶公司还利用南京的人才高地优势,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2010年9月由中电熊猫集团主导、夏普公司、CETC-55所、CEC-11院、东南大学等68家南京及周边地区平板显示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校联合成立了 “南京平板行业协会”。通过该协会建立起技术创新网络及沟通机制。2011年12月中电熊猫液晶公司同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于2012年与复旦大学成立了 “中电熊猫-复旦大学平板显示技术研究中心”。可以看出,中电熊猫液晶公司这一时期的重点从技术获取转为技术运用,在保证规模化、高质量生产的同时,开始构建自己的创新网络,在技术学习的同时也积极与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上的协作,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以从纯粹的技术引进转型升级为依托开放式创新网络的集成创新。

(3)二次创新阶段(2014~至今)。由于液晶显示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种与液晶显示相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推陈出新。中电熊猫液晶公司一直努力缩小在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等领域的技术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为了抢占液晶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中电熊猫集团决定成立中电熊猫平板公司,投资291.5亿元启动8.5代线(G108项目)建设,自2013年7月桩基施工。G108项目的投片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平板显示领域又突破了一项关键工艺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2014年,由中电熊猫平板公司投资15.35亿元建设平板显示领域的产学研综合研发平台——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平台建设,为科研机构和相关合作企业搭建技术创新的对接渠道。该平台不仅可以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同时也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瓶颈和问题。2017年1月,推出了全球首台采用IGZO技术的98吋8K液晶电视 “天境”(Heaven View),屏幕刷新频率达到120Hz,为当今业界最高水准。这一时期,中电熊猫的液晶生产技术水平和全球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

3 后发企业技术成长机制

3.1 后发企业技术成长的资源基础:外部合作创新关系构建与演化

后发企业在开展技术追赶过程中,内部初始资源基础薄弱,需要构建和发展外部创新合作伙伴,建立创新网络。通过与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互动渠道和知识共享机制,后发企业可以实现外部知识的吸收学习和资源 “摘取”,从而克服自身资源与知识基础弱势。以中电熊猫集团液晶技术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来看,其技术赶超的实现首先得益于外部合作创新关系的构建。在技术引进阶段,中电熊猫集团与夏普公司进行横向合作,中电熊猫集团引进夏普公司的设备和技术,形成中电熊猫集团向夏普公司单项吸收技术和知识的单向技术合作关系。并且,此时中电熊猫液晶公司对于新设备和新技术仍处在消化运用阶段,因而由夏普公司提供从生产到管理的全方位支持。

到了规模生产阶段,中电熊猫开始将更多的创新主体纳入合作对象,建立了初步的创新网络。在技术合作上,中电熊猫在这一阶段除了与夏普公司继续进行横向合作外,还与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来推动公司自身的技术创新。同时,在产业链上,中电熊猫集团也在逐步建立完整、高效的供应体系,如上游与日本凸版公司、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等原材料的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战略协议,尝试纵向的技术合作;在下游与创维、康佳等企业在产品规格上确立统一的标准,保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此时,中电熊猫集团在G6项目的合作网络已初步成形。总结中电熊猫的合作创新关系转型升级路径,可以发现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征:(1)合作创新的形式由单向的技术引进转变为协作创新;(2)合作对象由局限于横向技术合作逐渐拓展为横向、纵向双元合作。可以说,正是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发展优化带来了多样化的伙伴关系,为后发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成长提供了资源基础。

随着市场与技术环境的变革,中电熊猫集团开始二次创新,在中电熊猫液晶公司G6项目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中电熊猫平板公司G108项目,进一步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此时,为了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中电熊猫又建立了“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新技术开发调试及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行,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组织,实现分布式资源的集成,为二次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由此,本文提出:

命题1:后发企业自身初始资源条件不足,在初期,会选择关键的战略伙伴,与之建立点对点的“线性”关系;随后,为了引入多样化的资源,会吸纳更多主体参与合作创新,逐渐构成 “网络状”关系;最后,打造 “平台化”关系,以提升合作创新效率。

3.2 后发企业技术成长的支撑:战略与能力协同驱动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更新、整合重塑组织资源与能力,进而生成一种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学者们往往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分析中电熊猫从技术跟随到技术追赶,再到技术领先的成长过程,可以发现其技术能力是不断演化提升的,并且与所处阶段的战略相匹配,两者实现了协同演进。具体而言:

(1)技术引进阶段:机械性技术吸收。在G6项目建设初期,中电熊猫在工艺上,均采用夏普公司最新的高世代液晶面板及模组的制造工艺和驱动电路技术,同时还围绕G6生产线引进了LED背光源等技术。这一时期,企业采取的是跟随战略,即主要以机械地掌握外部引进的技术为主,且获得的架构知识较为零散,还未建立起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因此,这一阶段尚谈不上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是,企业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吸收和试错流程,从而为后续技术赶超提供了基础。

(2)规模生产阶段:维护性技术开发。随着企业对生产工艺流程的逐渐熟悉,技术知识体系的逐渐完善,中电熊猫开始实施追赶战略。其对G6项目的运营中不断扩充产能,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另外,开始在前期的技术引进基础上,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技术协作开发,有意识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突破完全依赖外部技术引进的创新瓶颈,实现技术追赶。这一时期,中电熊猫成功开发了动态节能LED背光、高通过率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植入,使得G6项目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的6代线,其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不过,企业目前仅是在掌握现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做了维护性的技术改进,仍然不具备大规模改造革新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以维护性的改进型创新为主。

(3)二次创新阶段:发展性技术变革。随着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充分的外部协作,中电熊猫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架构、核心原件技术知识系统,开始实施领先战略。为了实现成为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技术生产商的愿景,中电熊猫开始着手建设比G6项目更先进的生产线(G108项目)。前一阶段,企业需要打破技术轨道的认知锁定,而进入二次创新阶段后,企业的突出任务则是打破资源配置结构的锁定。有了G6项目的经验,在G108项目中,中电熊猫强调互利共赢、价值共创的开放式创新理念,通过建立产学研综合研发平台强化与外部组织的互动合作,从而突破了技术改造能力较为缺乏的创新瓶颈。截至2019年,以中电熊猫液晶公司为申请人的专利总数超过800件,并出版专著 《TFT-LCD原理与设计》。可以说,中电熊猫G108的液晶生产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命题2:后发企业因不同阶段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差异,其所采取的创新战略会经历 “跟随-追赶-领先”的演进。基于适宜的创新战略,后发企业通过整合利用内外部组织资源,不断更新升级技术能力,由早期的 “机械性吸收”为主到重视 “适应性改进”,再到聚焦 “创造性变革”,体现了技术成长的动态跃迁过程。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中电熊猫液晶技术跨越式成长路径图,展示了中电熊猫由技术引进到技术赶超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三阶段演进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的转型升级。

图1 中电熊猫液晶技术的技术成长路径

3.3 后发企业技术成长的情境:外部环境创造机会窗口

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为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从政策性制度机会窗口来说,政府作为制度构建者,在产业技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市场机制尚未健全,政府部门会通过产业政策、科技项目资助等诸多举措促进技术创新[20]。目前,国内液晶产业核心制造商的缺失使得电视生产所需的液晶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本土彩电企业在液晶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较边缘的产业生态位势。为了摆脱国内液晶面板产业发展 “缺晶少屏”的尴尬困境,政府部门开始出台措施鼓励液晶产业的发展。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和优先发展主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7年12月下发 《关于继续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建设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工艺、模块技术研究开发环境,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以期完善新型平板显示器产业链。在此背景下,南京市政府积极支持中电熊猫液晶技术的发展。在中电熊猫与夏普的合作协议谈判过程中,政府部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电熊猫液晶技术项目随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环境和配套产业的建设。如南京市政府积极推进 “液晶谷”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培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液晶产业技术的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为中电熊猫的技术发展提供便利服务和外部支持。

除了制度性机会窗口,产业技术性机会窗口也对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起到积极作用。如通过加入 “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通过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建设促进企业间开展合作,与产业其他模块形成有效对接;通过参与和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协助政府制定液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行业发展重点和有利的政策、建议。这也提高了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通过与外部其他技术主体的交互,培育积极有利的技术成长氛围。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命题3: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为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其中,外部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分别为后发企业进行技术追赶提供了制度性机会窗口和技术性机会窗口。

3.4 后发企业技术成长的保障: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

当今技术研发呈现 “分布式”和 “网络化”两大趋势,要求企业打破和跨越传统的组织边界,共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21],从而实现知识共享和价值共创,合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尤其对于后发企业而言,更需要建立和打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中电熊猫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 “萌芽-生成-发展”3个阶段,而这3个阶段均与当时中电熊猫的创新模式主导逻辑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企业创新模式的转型主导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具体来说:

(1)在后发企业引进式技术创新主导逻辑下,创新生态系统开始萌芽。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合作主体间的资源互补,而技术引进是大多数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22]。这一阶段,在技术上,中电熊猫与夏普公司进行横向合作,中电熊猫引进夏普公司的设备和技术,是由中电熊猫向夏普公司单项吸收技术和知识的单向技术合作关系。南京市政府作为辅助创新主体在第一阶段的技术引进中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2)在后发企业联盟式技术创新主导逻辑下,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成型。通过与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创新的联盟组织形式,既能有效利用企业既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又能充分利用外部合作伙伴的互补性知识与能力[23]。这一阶段,在技术上,中电熊猫除了与夏普公司继续进行横向合作,由夏普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外,还与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来推动公司自身的技术创新。

(3)在后发企业立体式技术创新主导逻辑下,创新生态系统得到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 “平台效应”,企业也纷纷开始重视平台战略,利用平台整合各方资源,进而实现开放式创新[24]。这一阶段,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并且减少创新的失败成本,中电熊猫建立了 “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新技术开发调试及产学研合作的开放式创新平台。由此提升了中电熊猫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发基础条件,形成了高水平专业创新人才队伍,并系统开展了平板显示工程技术多个方向的关键应用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在产业链上,中电熊猫为了建设健全的供应体系,在产业链上游与日东电工、住友化学等原材料的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形成纵向的技术合作;在产业链下游与冠捷科技、TCL等在产品规格上确立统一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的销售顺畅。南京市政府在这一阶段也从前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推动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生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服务者。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命题4: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保障了后发企业持续性技术成长的 “能量需求”。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后发企业创新模式转型经历了“引进式-联盟式-立体式”3个阶段,并由此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由萌芽到成型,再到充分发展。

4 结 论

本文对中电熊猫液晶技术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将其技术成长过程划分技术引进、规模生产和二次创新3个阶段,并展示了各阶段的环境、战略、创新能力和技术成长的特征,结合主要驱动因素的演化,总结了后发企业的赶超路径。在技术引进阶段,中电熊猫采取了追随策略,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国内液晶领域高端生产技术的 “补缺”。在规模生产阶段,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使中电熊猫的技术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并且通过与外部的创新合作,不断应用新技术,使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力基础。在二次创新阶段,中电熊猫建立了全新的生产线和技术协作平台,通过强化创新网络效应和提升探索式创新能力,研发出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实现了赶超。

同时,本文还归纳了后发企业技术成长演化机制:(1)与外部主体建立合作创新网络关系是后发企业技术成长的重要模式。随着网络规模的拓展,主体间协作创新的深入,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源逐渐丰富,从而推动企业持续的技术开发和探索;(2)创新战略与创新能力的协同演进是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支撑。其中,追赶战略与利用式创新能力的协同匹配有助于激发后发企业的维护性技术开发行为,而领先战略与探索式创新能力的协同匹配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发展性技术变革行为。正是创新战略与创新能力的协同演进,突破了各阶段的创新瓶颈,继而推动了后发企业的跨越式技术成长;(3)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为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其中,外部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分别为后发企业进行技术追赶提供了制度性机会窗口和技术性机会窗口;(4)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使得后发企业可以与外界开展广泛深入的互动与合作,是企业技术成长的重要保障。在保证了关键性资源(如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持续汇入的同时,也促使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制定合适的创新模式,并根据系统反馈做出及时调整。

猜你喜欢
液晶熊猫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不可压液晶方程组的Serrin解
一种USB接口字符液晶控制器设计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爱“熊猫”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废旧液晶六屏显示改造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