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研究初探

2022-08-31 07:43傅含韫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公园生态建设

傅含韫

浙江汉宇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快速拓张使得原本城市外围的山水林田逐渐被城市包围。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然而群众亲近自然的机会并没有显著提升,城市生态难以发挥原生自然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公园城市系统构建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目标,连结城市内外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公园城市概念综述

1.1 中国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发展是由多为特权阶层服务的传统园林(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转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公共园林的过程。公园建设经历了 “园林”、“公园”、“绿地系统-公园体系”至“带动土地升值引领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1]。

我国依次提出的“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建设理念,从生态学、传统山水自然观等各个角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体现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但绿化建设更偏重于满足指标要求,而缺少对绿色空间功能价值的利用和对群众使用需求的关注。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强调:“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2018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至此,我国开始由“城市公园”建设转向“公园城市”建设,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城市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1.2 公园城市的定义和内涵

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1-3],本文对公园城市的定义为: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相融合,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创造良好景观效果,促进综合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城市形态。

公园城市理论广泛吸收各类城市发展理念的精华,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协调“人-城-园”三者关系,提升全域公园体系建设水平,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推进生态价值的转化。

1.3 公园城市发展目标与理论要义

文震亨于《长物志》中提及居住环境营造,以“居山水间者为上”,并通过传统造园手段,展现独特审美情趣,“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之相合:继承发展中国园林文化和山水城市理念,将生产、生活空间有机分布于生态格局之中,统筹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城市空间融合发展,构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诗意栖居的理想城市[4]。

区别于以往“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以注重绿化指标、美化城市、生态宜居为目标,公园城市建设注重全面统筹“三生”空间,系统构建“自然-城市”共同体,强调绿地系统、公园体系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重视城市景观风貌与城市自然山水体系的融合发展。除了重视空间格局外,公园城市更注重“公”的核心要义,即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绿地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强化绿地的复合功能,促进多元共生,展现地域特性[1-2,5]。

2 公园城市建设路径

随着公园城市理论发展与建设实践,探索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有了较为完备的研究成果,公园城市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2,6-7]:

(1)尊重自然:重视城市生态基底,城市空间融合自然山水格局,保护修复受损土地,构建连通城市内外的生态网络系统。

(2)绿地提质:建立分级分类的全域公园体系,提升公园综合功能,打破公园边界,推广全龄公园配套设施;建立、衔接多层级绿道系统;推广立体绿化、林荫道、水系廊道等点线面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3)创新管理:加强公园管理,加大业态植入,实施“公园+X”模式,充分利用各个公园的优势资源进行民生服务,打造公园“周末经济”、“夜间经济”。

(4)凸显特色:打造地域品牌,关注城市热点、街道生活,挖掘城市历史文化。

3 国内相关案例

国内各大城市的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成果和建设实践探索在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借鉴。针对各自城市、区域的现状条件,公园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因地制宜,了解不同城市建设发展进程有助于学习不同情况下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3.1 成都——创新机制,场景营城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致力于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将公园城市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总结出公园城市“一公三生”的理论内涵和公园城市在生态、美学、生活、经济、人文、社会六方面的实现价值。

3.1.1 创新构建顶层机制机构

成都三年公园城市实践的重点之一是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并建立研究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制定支撑公园城市发展的各类规划导则。

为统筹领导公园城市建设,避免各级各部门之间出现的工作重复、低效等问题,成都设立了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图1),通过综合管理机构来提高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内设机构的工作范围涵盖建设、保护、防治、改革、产业融合、对外交流等内容,全面考虑了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和需要履行的职能,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

同时,成都以“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的三级技术体系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支撑体系。《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作为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规划明确了公园城市建设的空间规划布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及各区县的建设实施规划、专项实施规划、示范片区建设实施规划、各类技术指引、导则(表1)等文件内容则详细指导了公园城市实施建设的具体步骤、内容、要求等。

图1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能[8]

表1 公园城市规划调控及建设实施导则体系

3.1.2 推动绿地建设,构建生态骨架

为形成成都良好的生态格局,推动绿心、绿肺、绿脉、绿轴、绿环建设的“五绿润城”行动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发展。

以锦城公园(环城公园)建设发展为例,其发展历程自2003年为防止城市扩张划定为“198”地区,形成中心城区生态屏障始,至2020年推出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优化提升》中着力将其打造为“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高品质城市中心公园”,环城生态区经历了由“绿隔”到“绿心”的建设[9](图2)。

图2 成都锦城湖公园(照片提供:胡文玲)

由锦城公园数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绿地不应成为抑制城市发展的障碍,在保证生态功能、打造景观效果的同时,城市绿地应承载部分生产、生活场景,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形态。

3.1.3 构建场景体系

公园城市的建设最终要带动产业的繁荣,将公园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向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价值转换。公园场景是指通过建设公园化的绿地环境为群众提供户外公共生活空间,培育新的消费模式,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要的同时,场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成都根据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空间区位以及独特的空间特征,将公园场景划分为6大类15小类(表2)。以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为例,锦城绿道作为天府绿道体系的组成之一,注重提高沿线公园和绿地空间的质量,串联各类城市空间,植入特有业态,展现独特文化,形成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锦城公园从生态隔离到生态公园,发展形成了城园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引入多元业态,营建休闲、消费等各种场景(图3),如桂溪生态公园作为锦城绿道项目启动最早的节点,以“体育+时尚”为主题,打造网红地标,树立对外形象,强调活态聚合;沸腾小镇通过植入美食、娱乐、音乐等功能,形成绿道经济的特色节点。

表2 成都公园场景营建模式

图3 环城生态区九大消费片区

公园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布局,成都通过统筹联动多专业、多部门,创新机制机构,形成高效的工作系统,自上而下推动公园城市的建设,在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构建全域公园体系的同时,重视场景营建,促进生态价值转换。

3.2 深圳——亲自然城市,无边界公园

1984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就已经提出:“把城市建在公园里,而不是把公园建在城市里。”深圳四十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由仅有1个东湖公园,发展建成了1206个公园,实现了 “一园”到“千园”的演变。面对新的时代使命,深圳推动公园与城市、社区融合发展,旨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生活圈。

如深圳福田区城市建成度高、人口密度大带来了自然山水可达性弱、人均公园面积小、绿地破碎、使用需求多元等问题。因此,在《福田区公园城区建设发展规划与近期实施计划》中提出了“更自然、更精致、更活力、更有温度”的建设愿景,具体策略包括。

(1)强化城市绿地与自然山水的连接:构建山海环城公园带;利用道路附属绿地形成带状公园网络(图4)。

图4 新洲路附属绿地、福荣路公园带(照片自摄)

(2)公园与城区、社区融合发展:打开公园边界(如增加出入口),加强与周边设施的联系(如增加斑马线或立体过街设施),整合周边公共资源;构建公园社区,串联内部林荫道、广场等资源,连接外部公共交通、大型公园等资源(图5)。

图5 公园社区构建模式

(3)以公园为公共空间,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对于目前高容积率、高人口密度、高度建成的深圳来说,城市空间结构趋于稳定,绿色营城的2.0模式更强调人、城、景的有机融合,通过连接公园带、打破公园边界,来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未来愿景。

3.3 北京——激活存量价值,创新运营模式

公园城市建设并非只局限于增量打造,同样应重视利用存量空间,以较小的投入来增进社区与公园的融合、促进人与自然的连结。

自2015年首家园艺驿站收到良好社会反响后,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于2018年开始面向全市推广“首都园艺驿站”。最初,驿站推广的功能是 “扩大公众参与”、“服务社区建设”、“传播园艺文化”,旨在提升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10]。随着驿站的不断发展,首都园艺驿站通过满足居民生态需求,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

居民的生态需求主要体现在参加环境教育等各项活动和参与公园建设管理两个方面,驿站组织的活动和开展的工作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驿站组织的活动需要承担规定数量的公益性活动丰富周边居民生活,包括自然教育、动植物认知、种植园艺等利用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的活动,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展收费项目,以支持公园的正常运转,如居民跳蚤市场、音乐课程等活动。此外,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驿站之间进行网络搭接,突破本身资源限制,互补利用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较大地域尺度下的绿色资源公平分配。而在公园建设管理方面,人民参与公共资源管理的热情也日益增加,如公园周边社区居民参与协调各个团体之间的场地使用、野生动物爱好者承担保护教育等工作。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逐渐稳定,充分合理地利用存量公园绿地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创新公园的运营模式能够以小成本撬动大效益,增加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和方式。首都园艺驿站通过引导公众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公园管理,利用公园这一公共资源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支撑了公园自身的发展。

4 结语

(1)公园城市不是单纯建城市公园,但公园城市必须有完善的公园体系。公园为城市建设提供主体空间和景观基础,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现实需求。

(2)传统公园绿地范围限制城园融合,打破公园边界,使居民生活融入公园空间中。

(3)新城建设以绿为底,把公园作为中心来发展,“在公园中建城市”。旧城往往绿地破碎,绿地之间难以形成联系,应更加重视绿地之间的连接与资源的利用,不仅是多建绿地,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更要对现有消极空间进行利用(纽约高线公园、新加坡公园连接道)。

(4)公园城市强调场景营建,即是在公园基底之上,为公众提供标签化、品牌化的休闲娱乐场所,让群众愿意进行金钱和时间的消费,感受城市生活氛围,既提升了生活品质又激活了公园价值。

猜你喜欢
公园生态建设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在公园里玩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