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
——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2022-08-31 04:51王晓芸杨朝楼
中国市场 2022年2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德宏贫困村

王晓芸,杨朝楼

(德宏职业学院 财经旅游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1 引言

贫困的一般概念分为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两类。以英国学者朗特里为代表的收入贫困理论主要从收入是否能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层面来描述贫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用收入是否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来界定贫困是不够的。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阿马蒂亚·森曾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缺乏和较低的生活水平,其根源和实质在于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的匮乏。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能力是根治贫困这一顽疾的主要手段。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依然存在文化素质不高、职业能力缺乏这两个致贫和妨碍脱贫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使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是后扶贫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战略的必然选择。

2 德宏贫困人口致贫因素的分析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其东南、西南、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山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9%,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典型的“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农村,涉及49个乡镇224个行政村421个自然村。

2.1 自然环境因素

德宏大多数贫困村资源有限、环境脆弱,绝大多数的贫困村位于山区和中缅边境线,普遍具有地理位置偏僻、海拔落差大、气候变化大、水土流失率高、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以洼地、旱地和坡地居多,适宜耕种的农地较少,且粮食作物单一,旱地多以玉米为主,导致农产品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较差。据统计,德宏贫困村的农用地构成中,水田仅占30.13%,洼地、旱地和陡坡地占69.87%。绝大多数贫困自然村农民人均农田仅0.97亩,人均林地仅1.1亩。根据调研的某村,有贫困户134户,人口523人,人均耕地仅有0.63亩,人均有效浇灌耕地面积仅有0.27亩,人均林地面积有1.61亩,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二是贫困村的林木品种单一,开发利用效率较低。草地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仍旧采用自然放牧的方式。

2.2 经济社会因素

从产业结构来看,德宏贫困村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且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低。大多数贫困户的生产经营结构单一,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种养殖模式,仍以粮猪型单一农业结构为主。在第二三产业方面,贫困户虽然有强烈的从事意愿,但是缺乏相应的生产基础和生产能力。例如,调研村2018年人均年收入为5320.03元(其中人均纯收入为2782.86元),因为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很少,种养殖业带来的经营性收入仅占人均年收入的28.9%,有61.52%的收入是依靠打工带来的工资性收入,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占比为9.31%。该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水稻为辅;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甘蔗为辅。在养殖业方面,农民以养殖猪、鸡等品种为主,牛羊为辅,仍然采取传统的圈养方法,养殖规模小,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德宏州在《德宏州“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中分别从“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扶贫”8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至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由于德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资金缺口大,以及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大病就医、子女升学或结婚、沾染吸毒等天灾人祸和额外支出,都可能导致脱贫群众返贫,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的效果受到影响。

2.3 人力资本因素

一是德宏的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观念落后、行为保守、轻视教育,对文化知识需求不足。在课题调研的贫困村,小学及以下文化人口比重为35%,初中文化人口比重为56%,高中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仅占9%。由于德宏地处边疆,政府部门对贫困村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教育设施落后,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且结构不合理。对贫困户来说,简单的农业生产对教育的回报率不明显,农民投资积极性低。由于高中以上农村教育的缺失,致使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数量少,是这些贫困村的人力资本匮乏的主要原因。二是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单一,非农就业竞争力极弱。调研贫困村134户贫困户的调查显示,有57.46%的农户认为缺技术是其主要的致贫原因,有24.63%的农户认为缺技术是其他致贫原因。该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到总人口数的35.75%,其中州外打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7.46%。由于耕种农田和照顾家庭老弱病残成员的需要,很多贫困户外出从业或打工的周期小、时间短,并且以州内打工为主。外出打工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不稳定,工资收入低。三是贫困人口经营管理欠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贫困人口一般以家庭分散式经营为主, 缺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 大部分农户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格局,与市场联系沟通相对较少,捕获市场信息、筛选分析能力有限,无法准确预测农产品市场走势,普遍存在产销不对称、销售渠道闭塞现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 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助力德宏扶贫战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职业教育未能满足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战略的需求

德宏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地主要以农村为主,建档立卡户等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也相对较多。例如:2019年德宏某职业院校农村生源地学生比重占到83.92%,少数民族学生比重为31%。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为5.79%。课题组对134户村民和350个建档立卡户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和种植技术的培训;13%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接受过培训;15%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过培训。由此可见,德宏的贫困村普遍存在人力资源薄弱、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等问题。

根据对贫困村民和贫困学生的调查,大部分贫困村民和学生认为种养殖技术培训是当前比较迫切的需求。此外,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表现出了对电子商务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培训需求,相当一部分村民表现出了对家政服务和厨师、缝纫等传统技术培训的需求,如图1和图2所示。这就要求德宏的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相关农业生产和经济类实用型课程,为德宏扶贫培养人才队伍。

图1 贫困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调查

图2 贫困村民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调查

3.2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扶贫战略存在不相契合的因素

目前,德宏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的体制机制及指向上与扶贫战略存在一些不相契合的因素:一是存在一定的重学历教育而轻社会培训的倾向。贫困人口往往需要快速掌握一定的技能而进入就业市场,而当前德宏职业院校尚未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需求以及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过系统研究。二是重人才培养评价而轻服务社会评价。由于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培养培训贫困人口职能的重视还不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职业院校主动介入扶贫战略的动力不强。

3.3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参与扶贫战略存在的困境

第一,融资渠道单一。德宏地处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但地方财政收入捉襟见肘,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存在贫困人口学费减免和财政专项资金缺乏的矛盾。

第二,德宏贫困人口情况复杂。需要扶贫人口的总量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又千差万别,这些均需要有差别地进行培训,对于各职业院校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4 后扶贫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战略的路径选择

4.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扶贫

当前职业教育既肩负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人员的重任,又需要培养贫困村民的职业劳动能力,抵御因文化素质较低和职业技能单一导致的能力贫困。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很多贫困村民很少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很多知识仅只是通过经验的传授,知识的缺乏限制了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此外,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人才呈现出净流出的状况。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扶贫的基础,职业教育必然要承担起新的使命。

4.2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扶贫

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村还存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一些贫困村民在相对封闭的山村中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当前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需要职业教育承担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的使命,通过集约经营、商业企划、在线营销等方式破解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乡村小农经济的内循环,转变村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面向市场、优化结构,依靠信息与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边疆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3 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扶贫

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乡村多数地处边缘地带,社会公共服务少,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医疗服务欠缺,无法满足村民对物质、精神和健康的需求,贫困人口的人文贫困甚于物质贫困。职业教育要发挥教育教化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与村共建的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和文明宣讲、送文化下乡,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良好家风、民风和社风,促进德宏乡村文化繁荣,增强村民法律意识,提升乡村魅力,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为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提供精神支撑。

4.4 职业教育文化传承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扶贫

少数民族文化是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如何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特别强调:“结合片区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将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创新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为此,职业院校要利用专业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大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不仅要强化课程设置中的民族文化传输功能,还要建设一些能体现边疆民族文化特点,并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民间传统技艺的专业。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加强与民族贸易企业、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办学。通过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不仅可以避免职业院校办学同质化的局面,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还能增强其服务民族特色产业的能力,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后扶贫时代扶贫战略的实现。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德宏贫困村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