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苏州消费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2-08-31 04:51
中国市场 2022年23期
关键词:苏州消费金融

张 琳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1 后疫情时代消费金融及其重要性

消费金融是以消费为目的,贷款周期不超过24个月,金额不超过20万元,小额分散的信用贷款,其本质是“先消费,后支付”。在消费金融的支持下,消费者可以实现个人收入的跨期配置,从而显著扩大当前的消费能力。尤其对于处于青壮年时期、职业稳定且未来收入水平具有增长预期的消费者,消费金融能有效平滑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和消费波动,填补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之间的时间差距。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国经济逐渐由外向型为主转变为外循环、内循环双循环。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中美经济脱钩的压力使得经济生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包括消费者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表示:“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此时代巨变之下,消费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愈加凸显。而经验和研究显示,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拉动消费升级,离不开消费金融的支持。

2018年商务部有关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房贷以外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达到8.45万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渗透率逐渐提高至25.05%。与发达国家相比(以美国为例,其消费金融渗透率超过40%),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2 影响消费金融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

拉动消费以及消费升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消费金融从内涵上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家内需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2009—2019年,在政策支持和企业内部力量驱使下,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已完整经历了10年的发展周期。随着“互联网+流通”在经济全领域推开,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发展消费金融的地域限制被打破,客户群体下沉,大型消费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筑起行业壁垒。其中,具备流量、风控优势和场景化特色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得以蓬勃发展,在此规模效应的影响下,消费金融行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此外,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支持。

首先,消费金融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消费经济的繁荣和借贷消费观念的普及。从欧美先进经验看,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期往往与经济繁荣时期和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相吻合。一方面,消费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以及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金融供需双方的信心在此过程中被增强;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普及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剧增,对于收入消费缺口较大的年轻人,消费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跨越经济基础与生活追求之间的鸿沟。同时,消费金融发展也离不开大众贷款观念的驱动,包括消费者对于未来家庭经济情况的信心。

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基础。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违约和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更有效地维护消费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合法权益,从而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可见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解决消费金融市场信息高度不对称问题的必要条件。

最后,具备多元化的人口年龄及收入结构、消费特点、风险特征、金融服务偏好等人群特征是消费金融持续繁荣的条件。以欧美国家为例:美国消费金融产品以年轻人、中低端收入人群为主,产品涉及领域包括教育、旅游、助学贷款和医疗贷款等,期限长且灵活;欧洲国家消费金融同样关注中低端人群,根据现实需求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3 后疫情时代苏州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和机遇

3.1 消费在苏州经济中贡献占比较低,消费金融发展空间较大

苏州经济发达,人均GDP领先全国,其中消费贡献占比较低;短期贷款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消费金融发展空间较大。从消费对经济贡献情况看,苏州2019年GDP总量19235亿元,人均GDP 17.89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领先全国,具备发展消费金融的经济前提。但据统计数据,苏州市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偏低,近三年平均为42%,低于57.8%的全国平均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区域特征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消费金融发展的速度越快。何兴强等(2009)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投资者行为调查数据的研究认为,人们的收入确定性越高,就越愿意投资风险资产和借贷。在消费融资方面,苏州居民贷存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剔除住房贷款等中长期贷款后,短期消费贷款占比低于全国水平,因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见图1和图2)。

图1 2019年年末我国居民贷款结构

图2 2018年年末苏州市居民贷款结构

事实上,从近几年数据看,苏州消费金融的增速日益加快。2016—2018年,短期贷款同比增速从18.8%增至33.4%,与同期中长期贷款相比,短期贷款近三年平均增速为31.1%,同期中长期贷款增速仅为13.7%,呈现“一升一降”态势,且上升趋势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明显背离(见表1、图3和图4)。

整体来看,苏州消费金融仍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过高的房贷占比极大地挤压了消费贷款的扩张。因此,随着“房住不炒”的政策调控效应逐渐体现,可以预见房贷占比增速进一步下降,消费贷款存在两部分增长空间。一是在住户贷款中的结构占比;二是随着整体住户杠杆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消费金融的提升。

3.2 苏州人消费情绪受预防性储蓄行为影响波动

近年来,苏州住户出现存款低于贷款的现象,贷存比突破1,显示出苏州人存款积累的观念正在改变(见图5)。从存款增长的结构特点看,苏州住户存款增长较快,近三年全市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年化增长7.5 %。其中2019年年末全市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92%,较整体水平高3.5%。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以来,苏州居民收入下降及预防性储蓄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变化幅度较贷款余额变化幅度大,显示消费情绪随收入预期变化而变化。其中,2月疫情突发,经济活动暂停,短期消费贷款明显下降;6月受电商“6·18”大促影响,短期消费贷款明显增长。其余月份短期消费贷款基本持平,说明在短期消费上,苏州人仍持有“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而包括家装贷款、耐用消费品分期等在内的中长期消费贷款则不受经济波动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增长韧劲。

表1 近年来苏州市各类贷款及增速比较 单位:万元

图3 苏州市2016—2018年各类贷款额(万元)

图4 苏州市居民存贷款情况

图5 2020年苏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存贷款

另外,苏州消费者信心在后疫情时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以全省数据为例,江苏省统计局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2020年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25.9,比2019年同期提升5.8,处于2013年开展调查以来的较高位势。其中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就业信心指数、收入信心指数和消费意愿指数同比均有所上升。从苏州经济在疫情后迅速恢复,可以预见其消费者信心指数至少与全省数据一致。另据统计,苏州超四成家庭“新消费”占比20%~40%,教育培训、外出就餐、休闲娱乐旅游和医疗保健等改善型消费增长最快。

3.3 苏州网络零售经济发展迅猛,消费金融市场巨大

苏州网络零售经济发展迅猛,新零售规模居全国第二,消费金融市场巨大。电子商务具有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和大量的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因此在小额贷款和基于场景的消费贷款业务领域方面具有内在优势。近年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为苏州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用户基础。随着支付、物流、大数据、云服务、电商平台、社交与导购平台等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高效、跨越空间限制的独特优势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苏州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苏州实现网络零售额2072亿元,2019年2625.7亿元,同比增长26.6%,高于全国增速10.1%,网络零售总额位列全国百强城市第六名。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网络零售走出疫情初期低谷,上半年实现总销售额1262.68亿元,同比增长3.8%。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120.13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6月有“6·18”大促等加持,网络销售额加速回暖,当月实现网络零售额306.92亿元,环比增长31.3%。

如果说苏州发达的电商为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打下基础,那么蓬勃发展的新零售也为消费金融提供了新的场景。尤其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零售形式和消费行为均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阿里新零售已经在苏州实现了全覆盖,食行生鲜为代表本地“无接触配送”需求大幅攀升,O2O模式外卖餐饮服务快速增长。上半年,苏州线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40.86亿元,同比增长33.2%,比一季度提升17.1%,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2%。

可以预见,在电商和新消费发展的带动下,苏州消费金融的适用场景必将更加丰富。

3.4 苏州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较强,消费金融素养较高,有一定的消费贷款意愿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0年7月中旬至8月,通过问卷星App针对苏州本地居民发布问卷,共计收到有效答复89份。调研充分考虑了消费者性别、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金融素养、知识和经验等,多角度综合定性分析了苏州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

消费者乐观的态度和信心,是未来消费发展的基础。数据显示,全国68%的受访者希望手头留有余钱,50%的受访者认同在消费上量入为出、不轻易超支。相较而言,苏州消费者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信心更加充沛,约42.3%的受访者愿意接受延迟消费,其中年轻人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约70.2%的受访人群愿意接受消费金融,已经接受消费金融服务的占56.1%。

从消费者对消费金融的重视程度看,大多数受访者能够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信用。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看,受访者整体上对基础投融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体现为67.8%受访人群具备除银行产品外至少一种非银金融产品的知识,体现为银行卡、信用卡、股票基金等方面的知识正确率较高,均超过 60%。消费者最愿意使用的消费金融产品依次是花呗/借呗/信用卡、银行信用贷款、银行担保贷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小额信贷公司贷款,体现出消费者对金融机构信用口碑(72.4%)、资金安全(65.5%)、申请方便(64.4%)、服务品质(58.6%)、到账及时(40%)、利率(22%)的不同重视程度。苏州消费者最可能运用消费金融的领域依次为:家装家具家电(57.63%)、家用汽车(54.3%)、电子产品(49.15%)、教育(40.67%)。当然也要看到,整体上受访者的金融知识在消费金融行为上的转化度有待加强,表现为比较缺乏对家庭整体开支的规划和执行,以及对账单、信用卡还款的有效利用,应对意外开支的意识和准备不足,借贷消费观念不强。

4 后疫情时代苏州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影响消费金融的开展

考虑到有限的未来收入,加之观念较为传统,对“先消费,再还款”的消费方式较为抵触,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对消费金融的平均参与度不高。据消费金融持牌机构“马上消费金融”发布的《2017贷款用户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8~25岁的增长用户规模占据了46.14%,18~30岁的当前用户规模占据69.31%。而根据苏州市民政局统计,2018年年底全市户籍人口达到7035490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3092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02%,显示“十三五”时期,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除工业园区外,其他市区的老龄化程度均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经测算,预计2020年达到180万,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37.4%。这势必会影响苏州消费金融的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4.2 缺乏本地消费金融头部企业,规模和增速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

消费金融在我国是一个参与主体广泛、产品丰富、创新迅速、监管严格、客群广泛、市场空间可观的新兴行业。从供给侧来看,参与者既有持牌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也包括大量非持牌的金融机构。其中持牌金融机构按照资金来源、成本及运营模式不同,既包括传统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也包括民营互联网银行,如微众、网商等,甚至还有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小贷公司。相对而言,持牌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成本控制上具有天然优势。

根据调研,江苏省只有苏宁消费金融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数量上居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末位。尤其苏州地区缺乏本地消费金融头部企业,仅苏州同程软件入股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系统。以本地银行苏州银行为例, 2019年个人消费贷款无论是规模(168.14亿元),还是年增长率(12.38%)均远远低于领先城商行,如上海银行(1750.59亿元,18.00%)、哈尔滨银行(680.96亿元,25.83%)、南京银行(573.43亿元,50.75%)和重庆银行(411.72亿元,31.86%)。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该行业的长期差异化竞争,难以为本地居民带来优质低价的服务,进而影响本地消费金融市场的优胜劣汰、激浊扬清与合规致远。

分析当前苏州市场上存在的几种消费金融产品,在表2可以发现,单纯的非银消费金融产品利率较高,且贷款额度有限(按照平均工资8000元,约为4万元);城商行融资产品目标客户以高端为主;最能切合消费金融实践意义的产品也就只是互联网消费平台贷款。这既符合本次的调研结果,也提示未来苏州发展消费金融要考虑“城商行+流量公司”的模式。

表2 苏州市场上几种消费金融产品比较

4.3 人均收入较高,对消费金融的总体需求亟待开发

与信用卡高中端客户群的定位不同,消费金融目标客户群是中低端客户。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征集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等原因,传统银行金融服务习惯把重点放在中高净值客户群体,造成中低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未被满足。因此,随着消费金融市场扩大、风控技术深入发展,消费金融进一步覆盖客户需求,中低端客户成为推动消费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从行业占比来看,消费金融需求排名前五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居民服务业等占据了消费金融市场82.13%的份额。 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统计,使用消费金融的受访者收入分布上,月收入2000~4999元的群体占据样本总数的70%。这充分说明,较低收入水平与较高消费需求的资金缺口是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苏州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54341元增至2019年68629元,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名第三。其中,收入年化增长CAGR 为8.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AGR为8.26%);对比同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 4936.79亿元增长至2019年6088.84亿元,CAGR为7.89%。这组数据显示:苏州人均收入较高;同时消费增长略低于收入增长。这既与苏州人相对保守的量入为出的消费气质吻合,也表明其收支基本平衡,收入和开支基本没有缺口。可见苏州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限制了消费借贷行为,加上缺乏更多的消费场景引导,消费金融的总体需求就比较弱,亟待开发。

5 后疫情时代苏州消费金融发展的对策

5.1 提高消费金融对发展经济双循环、消费升级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方面,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分析,消费融资不属于常规收入,在消费者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里往往被视作非劳动所得,因此消费金融和容易消费的联结更加紧密。另一方面,随着更多市场参与主体的加入、利好政策的出台、内需市场的爆发、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进一步引爆了消费金融需求,市场不断成长壮大。而消费金融公司也已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额消费信贷专业机构的发展道路,立足消费本源,依托3C产品、房屋装修、旅游出行、教育培训等线上和线下消费场景,持续推动产品创新迭代,服务长尾客群。

随着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以及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密集落地,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突出;而经过了起步、发展、困境、转型、回归等曲折过程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政策红利和技术支持下,正身处更为广阔的市场之中;加上线上消费金融的便利性进一步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促进了消费以及包括旅游、教育、医疗、养生等在内的消费升级,因此,无论从宏观的经济建设还是从微观的消费金融各参与方的利益出发,发展消费金融对于开展经济双循环和消费升级非常重要。

5.2 加强消费金融对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福利的教育和引导

欧美国家消费金融产业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除了有相对完善的政策法案、征信体系、多元化信贷供给体系、多样化产品等,其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有关非盈利组织发起的普及消费者知识运动,是其消费金融得以爆发式增长的一个内在原因。尤其是近20年来进行的普及消费者金融知识(financial literacy)和提高消费者金融能力(financial capacity)运动,通过有效利用有关金融知识,实施适当的金融行为来达到消费者金融的目标,提升消费者的经济福利。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大数据风控的应用以及法律监管措施的逐渐完善,消费金融进一步得到普及。目前,消费金融的核心客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其中的“85后”“90后”占比超过50%。由于生涯初期的消费方式会伴随着年轻人的成长、收入的逐步增加,最终成为其长期的消费习惯,因此动态地看,消费金融会逐渐成为“85后”“90后”的行为习惯,并陪伴其一生。需要注意的是,提前消费和贷款消费对经济发展和家庭财产规划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对这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加以培训和引导,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经济福祉,进而形成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年轻消费者金融基本素养的培养,提升现有消费金融客户安全意识和信用意识,同时也要对参与度较低的人群进行消费金融知识普及,通过正面引导以及场景引流,增加消费金融参与者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用户、商家、消费金融机构三赢局面。

5.3 抓住移民人口和“银发经济”带来的消费金融发展契机,提升消费金融的普惠内涵

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移民城市,苏州的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4/5。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苏州1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共有外来人口831.8万,其中70%的在苏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超过55%。因此,无论从人口年龄还是收入结构来看,众多的移民人口势必在需求端为本地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与此同时,也要抓住“银发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针对中老年人消费需求而生的消费金融需求。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7万亿元,“银发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场景。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到2050年,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尤其随着“70后”即将步入老龄,这部分人群将在未来为“银发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发现他们的消费金融需求,提升消费金融为老服务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中老年客群一直没有被纳入其目标。一方面,传统认识上,中老年群体被认为崇尚节俭和量入为出,不接受消费金融等新兴事物,转化率低下;另一方面,对中老年群体的偿付能力存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保保险与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健全,城镇老年群体多数有着稳定的退休收入,再加上前半生积攒的财富,多数人偿付能力较强。他们需要的消费金融服务,有时并不是为了解决一时的资金之困,而是为了支付便利以及灵活安排自身的日常收支。

事实上,受疫情影响,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已经被动加入线上购物。红杉资本的调查显示,66%的受访老年群体,会把1/4以上的自由时间花费在移动互联网上,依赖度较高;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老年群体中,社交类应用使用占比已高达92%,与此群体匹配度高的优质内容尚处在稀缺状态。所以,针对 “银发族”消费过程中的三个“不”的矛盾:不安、不满、不便,需要商家针对老年人群体设计简单易懂的商品描述,入驻口碑良好的平台,切实解决其网络消费及消费金融活动中的不安、不满和不便,在产品服务便利简洁的同时,清晰传递出金融产品的关键信息,减少误导金融服务带来的额外成本,加强对消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积极运用流量引导、服务至上、技术便民、场景创新等手段和方法,真正满足其金融和生活需要,提升消费金融的普惠内涵。

5.4 鼓励本地消费金融机构合规竞争,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质量,最终扩大市场容量

笔者的调查显示,阻碍苏州本地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传统消费习惯、利率较高、适用范围有限以及便利度不够。其中,后几个因素可以通过鼓励本地消费金融机构合规竞争加以解决。

苏州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层次变化,从内涵上带来了消费金融服务场景和业务内容的重构。一方面,消费信贷用途从家电、家装延伸至教育培训、旅游等越来越多的非耐用品和服务性消费领域;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应大力开拓新场景、新市场和新产品,促使个人消费贷款保持增长态势。

IMF预测,中国国民总储蓄率2019—2024年将持续下降,于2024年降至39.81%。这种趋势或与居民提前消费的观念形成以及理财方式的改变有关。在此趋势下,城商行应当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尤其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苏州银行2019年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及垫款规模的29.8%,和头部机构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消费金融运营模式上,苏州可以借鉴先进地区“城商行+流量公司”的模式,在降低利率、风险控制等方面下足工夫。受2017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影响,场景成为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条件。考虑到消费金融牌照难得,苏州地区可以从“城商行+流量公司”入手,以信用、小额、短期、高频、场景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转让、客户运营为导向,进一步明确消费贷款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场景化平台批量获客主要工具、独立自主风控模型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等产品定位,降低消费金融的实际利率,并增加中低收入人群可获得消费贷款的便利度,以及更多选择的还款机制和还款保险。同时要鼓励消费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评估和预测消费者行为,并密切监控资金流向,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质量,最终扩大市场容量。

猜你喜欢
苏州消费金融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国内消费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苏州一光
新消费ABC
苏州十二忆
P2P金融解读
说个好苏州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