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妤婕
(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治理格局的提出预示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共识。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政府、社会组织等社会治理中取得的成效与公民参与度存在相互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公共服务动机视角,探析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困境,尝试提出优化路径。
公民参与是社会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国关于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普遍认为社会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公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郑建君指出,公民参与的行为选择受到政府信任的影响,政府给予的信任有利于提升公民对政府的支持,从而促进公共政策在社会的执行,而政府的不信任会导致公民影响社会治理,同时政府透明度的强弱也影响着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和公民对公共服务的直观感受。在这一治理模式中,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质量,同时政府主导能够协调广泛治理主体的共同利益。第二类研究强调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关系。社会组织有利于将公民组织起来参与社会治理,其通过整合分散化的公民需求和提供利益表达机制,促进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而只有公民积极参与才能使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但是相关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在联系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公民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和意见杂乱等诸多问题。第三类研究即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相关研究。郁建兴指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回应治理需求而形成的权责对等且关系稳定的治理群体,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将不同层级的社会网络中的公民组织起来,形成一种主体间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
既有研究较少关注到社会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度受何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正好关注到了这一点。学者佩里提出公共服务动机是指个人对主要或仅仅基于公共机构和组织的动机而做出回应的一种个人倾向,且侧重于个体的心理感知和内在动机,且公共服务动机不限于政府这个部门,因为非公共部门的员工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服务于他人、国家和人类的一般利他性动机。这些西方研究中,可以窥见公共服务动机与公众参与的选择是存在关联的,但是由于国家现实情境存在不配适的情况,因此仍需结合具体实践进行研究。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将从公共服务动机视角出发,结合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在现实情境中找寻实现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而本文选取贵州省青鸟助学会旧衣回收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取样的理由首先是该案例的治理主体包括了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团体和公民个体,不但体现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而且体现出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其次是各个区县的社会治理实践存在的差异更多取决于不同环境下的公民参与,这一案例便于调研和了解,因而抽取该案例符合本文的研究内容。
2017 年10 月贵州省青鸟助学会在州民政局的指导和团州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旧衣回收项目。该项目由青鸟助学会发起,通过报送团州委批准,由贵州省Z 公司投资和具体执行。项目初期,设立了150 多个旧衣物回收箱,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初见成效后,旧衣回收项目进入发展第二阶段。经团州委审批同意后,旧衣回收箱增加到了2 075 个。不但达到了环保再生的目的,还通过公益捐赠和环保再造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经过四年的持续推进,青鸟助学会旧衣回收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局面。
基于对青鸟助学会旧衣回收项目的观察和初步分析,发现不同行为主体的动机对公民个人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公民也因此作出行为选择,如图1 所示,构成了一个循环式的合作治理体系。
图1 分析思路
由党政部门牵头,与青鸟助学会协议开展项目,并对公众进行政策号召,这一环节中,党政部门的政策绩效受到公民的社会满意度影响,间接受到组织动员后的居民参与积极性影响。青鸟助学会在政策号召下,通过动员公民参与来实现项目开展,在这一环节中,受到公民参与积极性的影响,间接受到公民给予公司的投资收益的影响。
公民的公共服务动机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同时公共服务动机也影响着各个公私部门和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可见,一旦政策效果低于预期、公共服务不够便利、服务产品质量不好都会降低公民的参与,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公共服务动机。
目前以公民满意度为导向,基于公民生活便捷和社会公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同。在青鸟助学会旧衣回收项目中,公共服务动机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因为党政部门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依托于政策实际效能的,较高的公共服务动机可以激发公务员产生新想法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党政部门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一旦被激发,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能得到更好的保证,社会治理的效果就会更好,公民就会更积极地参与,进而又给公务人员带来新的动力。
这一背景下,党政部门在旧衣回收项目中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项目的有序进行。在初期收获不错的社会满意度后,积极扩大项目范围,通过媒体和政府网站公告等,向各县区民众传达项目效果,如H 县和M 县的电视台对该项目进行了宣传。但由于政策号召受到方式和时间的限制,许多老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接触网络的公众较多,旧衣回收箱被当成垃圾桶和路障,后续为了清理和维修而耗费钱财、人力,以及回收箱里空空如也的情况屡见不鲜,极大地打击了政策执行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项目的实施状况也每况愈下。
社会组织对公众的需求十分敏感,也需要他们动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公共服务质量对公民参与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青鸟助学会十分重视项目质量。
因此项目立项时,青鸟助学会就与很多环保再生公司不断对接和考察才谨慎地选择了Z 公司,并且规定通过考察当年的项目开展情况和质量一年一签,一旦有违法违规事件会立即终止合作,并接受政府监察部门调查和处理。在组织内部,建立回收热线,随时接受公民的反馈和提问。但是组织将项目质量与公民参与度挂钩,共同构成了工作绩效的一部分,但是公民的参与度又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公共服务动机与高的工作绩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一旦社会组织员工察觉到项目开展和质量保证无法有效动员公众,得不到有效积极的回应,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被影响,会导致项目开展烂尾的情况,比如在2022 年第一季度的财务公示中已经没有该项目的收支明细出现。
企业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影响着社会治理效果,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有其需求。虽然交易金额是项目立项时就有规定,但是企业若想谋求长期合作,就需要政府和公众来帮助其满足社会合法性需求。简而言之,公众的参与和信赖能给企业带来长久的投资收益。
青鸟助学会旧衣回收项目中,由于政府监管和青鸟助学会一年一签的协议,Z 公司对该项目的成效和公民参与度十分重视。除了旧衣回收箱的制作和日常投放,Z 公司还要负责衣服的定期取出、运输和清理,公民参与度高,旧衣回收箱里有旧衣物,Z 公司在取出和运输环节就不会“白跑一趟”,同时,公民参与度高也会让Z 公司在后续经营中能够更好地完成合作协议。但是由于公司成本有限,旧衣回收箱的摆放位置不能便捷所有居民,因此影响了很多地区的旧衣捐赠量,导致后续项目Z 公司在运营时考虑到投资收益率而降低了运营质量。
多元合作治理的网络中,公民的影响实际上是广泛而深远的,青鸟助学会旧衣回收项目在时间上初步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并带来了一些可能的启发。
以往的社会治理中,党政部门往往只负责政策制定、外包和后续监督,但是这也导致了行业混乱和政策漏洞的出现,而这种状态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公民,政府无法察觉到细枝末节的行为,只能通过公民的表现来做分析和补救。要促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就应该及时跟进社会治理,从政策制定到执行都要履行好职责,因为提升社会满意度的同时也是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数字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便捷居民了解政策,而很多县城地区的组织动员和公司的设施运营仍然是通过工作人员实地进行,虽然能够更好地保证政策效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现代公民常流转于各大网络平台,社区内喊口号贴横幅的行为已经吸引不了大部分公民,技术赋能社会治理能够提升治理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也有利于提升公民的参与兴趣和便利性。
公民参与动机多样,但是参与方式单一、意识淡薄和公共服务动机不稳定等都造成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和困境,因此在这一合作治理体系中,每一个主体都应该为了治理目的来激励公民参与,通过社会环境的感染、生活方式的宣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励公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