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爽,李艳茹,李 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00)
非正规就业指具有非正式的雇佣关系,未进入政府征税与监管体系,就业性质、就业效果属于低层次和边缘地位的劳动就业。近些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加剧,全球非正规就业的人数不断增长。20 世纪90 年代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转型,“非正规就业”一词开始传入我国,并引起了各级政府与学者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缺乏与非正规就业相关的原始统计数据,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作用及相关政策方面,缺乏基于广泛调查或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90 年代后半期,有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渐出现,但是学术论文相对较少。到了2000 年以后,大量的学术论文便开始登陆各种期刊,尤其是最近五年,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研讨会也在不断举行,但是学界对非正规就业进行研究的专著并不多。本研究基于2000 年以后的学术文献,系统梳理了国内学者对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运用CiteSpace 知识可视化软件,对非正规就业领域近20 年文献的作者、机构合作、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非正规就业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寻找非正规就业的前沿热点,探索非正规就业研究的未来趋势,为以后的非正规就业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本文数据来源于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究的CSSCI 数据库。该库目前收录了500 多种学术性强的来源期刊。将主要检索条件设定,经过逐篇检查样本文献的题目、关键词、摘要,共并手动剔除明显与非正规就业主题无关的文献后,共采集到有效文献262 篇(检索日期为2021 年4 月15日),时间跨度为2000—2020 年,文献类型为论文或综述,检索方式为片名=非正规就业或关键词=非正规就业。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进行文献分析,选用软件CiteSpace 为研究工具。CiteSpace 是一款由陈超美教授研究开发的,可实现不同维度的文献计量分析的软件。该软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信息可视化方法和数据挖掘算法集合的基本原理,绘制可视化图谱,建立节点之间的关联,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共现关系和共引关系等。本文基本知识图谱的研究视角,利用CiteSpace(5.6R50),探究近20 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目前非正规就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
年度发文量是衡量非正规就业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从论文的年度分布来看,我国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从2001年(发文量为7篇)开始,年度发文量从2003年逐渐增多,2007年(发文量为18篇)达到第一个顶峰。我国学者对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2007年,发文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此阶段可称为非正规就业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随着大规模产业结构的调整,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城镇就业的比重增长迅速,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09—2020年相对稳定阶段。在这一阶段,受我国“双创”热潮兴起的影响,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逐渐增多,非正规就业研究的论文也保持较高的数量,平均每年14篇左右,在2020年发文量达到了17篇。这表明,非正规就业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热点课题。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于非正规就业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仍会稳步增长。
作者的分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所研究领域研究主体的能量状况,并可以反映出在此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和作者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运行CiteSpace,将node types 选择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选择为2000—2020 年,时间切片选定为1 年,得到了节点数为342,连线数为222,密度为0.0038 的非正规就业研究知识图谱。在所选择的262 篇非正规就业文献中,涉及作者342 名,相互之间合作的频次达到222 次。在此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为丁述磊,发文量为7 篇。按照国际公认的普赖斯理论,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m 为最低产作者发文量,将n=7 代入可得m=1.98。取相邻最大整数2,即发文量在2 篇及2 篇以上的作者就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分析可知,发文量在7 篇以上的作者目前只有丁述磊,张延吉、燕晓飞发文量为6 篇,发文量为5 篇的作者有刘翠花、陈利峰与薛德升。共有58 位作者发文量在两篇及两篇以上,共计发表论文165 篇,占文献总数的62%,达到了普赖斯定律的50%。核心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多,且在非正规就业研究的连续性较强,同时,持续研究该领域的作者较多。
在CiteSpace 中,将node types 改为institution,得到了结点数为263,连线为97,密度为0.0028 的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可知,262 篇文献涉及机构263 个,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共发文10 篇,第二名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发文量为6 篇,第三名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发文量为5 篇,这表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是现阶段非正规就业研究的主力,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跨机构研究方面,该研究领域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只有少数几个机构间存在着合作,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合作、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与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之间的合作。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虽然得到了学术团体的关注,但知识及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并不强。
研究热点是指在研究领域中受到最多关注的话题。论文的关键词作为对该论文的精炼概括与总结,可以充分展示该文章的中心议题。通过对非正规就业领域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CiteSpace 软件中,将note types 选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依旧选择为2000—2020 年,时间切片为1 年,阀值选择为top50,得到节点数为462,连线为731,密度为0.0059 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明显形成了以非正规就业(208 次)、农民工(27 次)、社会保障(11 次)等三个关键词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同时劳动力市场(10 次)、非正规就业部门(9 次)等也成为了围绕着这三个关键词的热点主题。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可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CiteSpace 以模块值(Q 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作为图谱绘制效果的评判依据。Q 值>0.3 表示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突出的,S 值>0.5 表明聚类是合理的,S 值>0.7 表明聚类是有效且可信的。根据结果可知,本次聚类的Q=0.7865,Mean Silhouette=0.8176,符合聚类标准,聚类有效且让人信服。
基于LLR 算法对各个聚类标签进行命名:#0 教育培训;#1 农民工;#2 非正规就业部门;#3 大学毕业生;#4 女性;#5 正规部门;#6 社会保障;#7 流动人口;#8 失业;#9 失业;#10 新型城镇化;#11 社会保障制度。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time zone,时间切片设置为1 年,可以得到按时间碎片生成的非正规就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可以进一步把握非正规就业的研究主题,揭示我国非正规就业研究主题随着时区的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非正规就业的研究正从萌芽阶段上升至发展阶段,居于图谱右上角近些年新兴的主题关键词主要有乡城流动人口、就业歧视、社会保险制度、工作满意度、就业特征趋势、劳动力市场扭曲等。非正规就业研究的逐渐深化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选择Burstterm,可以生成突现图,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非正规就业研究热点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时期内被引用频率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可以称为突现词,突现词也可以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研究趋势。
由分析可知,2001—2008 年的突现词为“非正规部门”,2001—2006 年的突现词为非正规部门就业,2015—2020 年的突现词为流动人口,其中流动人口的突现率一直延续至今,说明这为我国非正规就业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本文选用科学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以CSSCI 数据库中2000—2020 年收录的262 篇非正规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索引资料为样本,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的研究方法对样本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我国非正规就业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主要研究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前沿热点与时区分布等几个角度进行梳理,展现出了我国非正规就业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等,并得出以下结论。
1.由论文的时间分布可知,从2001 年开始,近20年来我国非正规就业研究的核心文献发文量整体上另一种波浪式上升的趋势,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7年)和相对稳定阶段(2007—2020 年),科研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从作者和合作机构层面来看,非正规就业研究人员和机构之间缺少稳定的合作关系,各学术群体之间也是相对分散地进行研究。目前,丁述磊、张延吉、燕晓飞等学者为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为主要权威机构。
3.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就业部门、流动人口、工资差异等方面。非正规就业研究热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00—2011 年为第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城镇就业中非正规就业所占比重的迅速增大,该时期的研究主要涉及非正规就业、就业者、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研究热点聚焦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与模式,非正规就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非正规就业群体及其特征等。这一时期非正规就业研究正处于初步探讨、平衡发展阶段。第二个时期为2012 年至今,此时期非正规就业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热点聚焦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政策选择、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与分析等。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相对比较集中、各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较高,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的可信性。
期待我国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研究学者、科研机构之间加强合作,构建高绩效的非正规就业研究团队,梳理多学科视角,加大对核心期刊文献的学术研究,加大科研经费的支持,主动开阔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论文的质量,力求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同时,本研究是建立在核心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的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解释,对于推动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样本的限制并未对作者、文献、期刊等共被引图谱、类别共现、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需后续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