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行,济南 250102)
炼油企业是指拥有常减压装置(含仅有减压装置)的石化企业,仅有催化、焦化或其他二次加工装置的炼油企业不纳入炼油行业范畴。炼油行业是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油化工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炼油行业以石油为初加工品,产成品包括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和石油焦六类,其中主要产品是成品油,成品油对炼油行业利润贡献水平占业总产量的90%;而润滑剂的产品种类最多,产量占到炼油行业总产量的5%。
1998 年政府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宏观结构性调整,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进行业务重组,区别性关停并转小炼厂,将加工能力在100 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有选择地保留了82 家100 万吨/年以下的小炼企,这些被保留的小炼企逐步发展为了现在的地方炼企。
地炼企业是指没有稳定原油原料来源的地方性质、私人性质的炼油企业,此外还包括中国化工集团、石化集团旗下的炼厂。
2015 年国家允许地炼使用进口原油后,山东地炼整体快速发展。2016 年山东省地炼主营业务收入4 925亿元、利税318 亿元、利润138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1.7%、79.1%、60%。截至2017 年底,山东省地炼企业超过40 家,总炼油能力达12 410 万吨,占到全国地炼总产能的70%,地炼企业的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8%。
部分优质地炼企业抓住使用进口原油的机会,扩大产能,提高开工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迅速发展扩张。2020 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名单,东明石化、万达控股、利华益集团、山东海科化工、京博控股等多家山东地炼企业在列。其中,东明石化、万达控股、利华益集团名列前100 名。
表1 山东地炼龙头企业
1.山东地炼技术水平成熟。从山东省情况来看,山东省炼油企业主要有央企控股企业及地方民营企业两大类。相关公开数据显示,山东炼企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89 亿吨,其中央企控股企业7 650 万吨,占40.4%,地方企业11 265 万吨,占59.6%。可见,山东地区地方性民营炼化企业较多、规模较大,是山东地区炼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地炼集聚化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拥有胜利油田的东营市和以其为中心的鲁西北地区(东营、潍坊、淄博)。一是炼油板块。我国炼油全程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专项技术如超低压连续重整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山东省地方炼化加工装置主要是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气体分离、MTBE,部分企业配套了催化重整、烷基化、芳构化、异构化,流程与央企基本相同。总体上看,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配置达到了央企同等规模企业水平,走到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小型企业的炼油装置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是国Ⅳ汽油和国Ⅲ柴油。同时,山东省地方炼化企业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生产了国Ⅴ汽柴油供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二是化工板块。近年来,山东地炼逐步贯彻“油头化尾高化工”发展战略,延伸长化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除了生产成品油外,山东地炼在目前装置能力的基础上以乙烯、丙烯、碳四馏分、异丁烯等为原料,发展环氧丙烷、丁烯等下游化工产品;以气体分离装置提取三烯后剩余的混合碳四、碳五组分及重芳烃为原料生产市场所需产品,与2000 年前只能生产汽柴油、液化石油气、沥青相比,近年来“油头化尾”转型之路成效显著。
2.山东地炼单体规模小。山东各地炼企业单体规模小,缺少统一规划,同质竞争现象严重。截至2018 年,山东地炼约53 家,一次性加工能力在300 万吨/年以下的炼厂占60%,一次性加工能力在500 万吨/年以上的仅占20%左右,产能规模集中在200 万~500 万吨。就单个炼厂规模而言,山东地炼不存在竞争优势,下游产品以油品为主,汽柴油、石油脑等初加工产品占比80%以上,下游高端石化产品短缺,乙烯50%依赖进口,芳烃57%依赖进口,其盈利能力要显著弱于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的规模。2015 年国家发改委《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规划了我国的石化产业布局七大基地,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单个炼厂平均炼油规模均在1 500 万~2 000 万吨/年的级别。
3.山东地炼销售渠道单一。山东地方炼厂自有加油站数量较少,除京博石化拥有500 座外,东明石化拥有300 座左右之外,其余几家地炼只有零星、不成规模的加油站。与山东区域内中石化2 600 余座、中石油1 000 余座、民营加油站6 000 座的加油站数量相比,下游成品油终端零售环节是山东地炼企业长期以来的弱点,大部分地炼企业受限于缺乏终端渠道,只能将成品油以远低于零售限价的价格卖给中石油、中石化等独立加油站。
4.山东地炼整合推进缓慢。作为个体,山东地炼企业的化工转型和终端建设难度很大;作为整体,山东地炼整合推进非常缓慢。山东地炼规模最大的东明石化于2017年9 月牵头15 家地炼企业联合出资成立了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公司,试图整合山东地炼,实现原料采购、油品运输、销售渠道、零售终端管理等协调统一。但因整合存在不同地炼之间权益划分问题,仍有80%左右地炼并未达成整合意向,截至目前整合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015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规划了我国七大石化基地,分别为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和福建古雷。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三大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活力强、发展潜力大,是石化下游产品消费中心;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两大基地位于泛珠三角地区,面向港澳台,区位独特;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两大基地位于环渤海地区,处在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集中辐射区。恒力石化2 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已于2018 年10 月底投产;浙江石化4 000 万吨/年炼油项目,一期(2 000 万吨/年)于2019年投产;盛虹石化1 600 万吨/年炼油项目于2020 年投产。
国家未将山东纳入国家级石化基地,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央政府未将山东地炼纳入国家石化产业战略核心。山东地炼37%的成品油流向山东,其次是京津冀、河南和江浙沪,占比分别为16%、13%和10%,随着七大石化基地大型炼化项目的纷纷投产,山东地炼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京津冀,江浙沪和东北地区,在以上区域的市场份额将随着以其大型石化项目的投产逐步丧失。
无票或变票销售在地炼行业存在多年,独立炼油厂通过应税成品油变票为白油、沥青等免税品、以稀释沥青名义变相进口燃料油、以混合芳烃名义变相进口汽油组分、销售环节不开发票等手段偷逃消费税,税率几乎是国有企业的一半,进而以成品油价格大幅低于国有炼企的优势在终端消费市场与其竞争。2015 年以前地方炼厂不具备进口原油使用权,受原料不稳定因素影响,整体开工率不足40%,对国有炼企的冲击力度不大;2015 年中央政府开始授权地炼企业直接进口原油,地方炼油厂开工率达到100%,大量挤占国有炼企成品油销售市场,利润大幅飙升,对国有炼企造成了严重威胁,国有企业开始抱怨竞争不平衡,要求中央政府加强监管。2018 年3 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全面收紧成品油消费税监管。
由于消费税由省政府管理,但收取后全额划归国库,地方政府重视就业和税收利润,而不是消费税,因此消费税征收不会严格执行。尽管如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炼的利润。消费税新政实施后,占全国民营地炼产能70%的山东地炼整体开工率出现脱离季节性的下滑,2018 年7—8 月触及近3 年以来的最低点50%左右,此外山东地炼92 号汽油平均出厂价出现脱离季节性的上升,2018 年7—8 月触及近3 年以来的最高点8 300 元/吨左右。对成品油批发商变票和虚开发票的堵漏实质性地促使了一些加工经营成本较低的山东优质地炼逐渐转向开成品油增值发票的正规销售途径,成品油的出厂价逐渐抬升,与山东省内主营炼厂的价差逐渐缩小,成品油价格体系逐步趋同。而对于产能<200 万吨/年的地方炼厂将由于炼化规模小、运营成本高、销售渠道不合格、环保投资能力不足等原因将最先被淘汰。
自2017 年4 月开始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专项治理以来,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2017 年11 月16 日通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实行)》;2018 年1 月1日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行定额税率,环保税多排多缴、少排少缴;2018 年1 月1 日起开始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8 年1 月1 日最新修订版《水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2018 年政府加快推进企业煤改气工程,各地炼企业均实施改造,将热源由煤炭更换为天然气,供热成本增加。此外,国家环保部华北、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正式更名为“督查局”,由事业单位转为环保部派出行政机构,进一步强化督查,环保督查成为常态化。
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一是增加企业环保设施投入维护成本;二是增加企业税费成本;三是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四是一旦企业日常环保工作出现疏漏,极有可能面临巨额处罚。
我国炼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渐突出,地炼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规模小产业链短的小型炼油企业将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此外,山东省地炼企业重组整合速度将加快,最终实现进口原油统一采购、成品油同统一销售和出口。
山东省地炼企业产业链短,炼油多化工少,在市场竞争及地炼企业自身意识转换的推动下,在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的部署下,山东地炼将逐步减少炼油比例,延伸化工链条,炼化一体进程速度加快。
以富海集团、海科集团为代表的部分地炼企业已开始布局自身成品油销售终端,富海集团创建的“富海连锁”品牌,已拥有自身加油站70 家,加盟站180 余家,并拥有全套的自营物流运输体系;海科集团创建的“小海豚”品牌加油站已建成加油站10 座,正在建设13座,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湖南、湖北等地。山东省地炼企业销售网络建设将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