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政策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多重链式中介模型的实证检验

2022-08-31 08:45:04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高级化合理化门槛

邵 昆

(江苏大学 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以维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019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镇常住人口突破了8.48 亿,已超过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并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但是受限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区位差异、僵化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原因,区域之间不仅在产业发展道路上存在差别,甚至在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也差距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出现是否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所影响?通过何种作用机制对其施加影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意图采用双重差分法来研究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来建立基准回归模型;第二,构建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来分析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变量的影响机制;第三,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究在不同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下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作用。

一、文献评述和研究假说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资源及要素在不同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在“新常态”的要求下,其内涵扩展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强调平衡区域间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以要素论为依托,主张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路径进行优化,将低附加值、粗放型产业转换为高附加值、集约型产业,而新时代的产业体系则要在数字化的技术背景下演变成为产业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推动产业协调持续集群化发展。

以往以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城镇化建设道路逐渐表现出单一化、趋同化特征,并引发了一系列产能过剩和生态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传统建设道路上增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主张通过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演变,从就业、消费、城市建设等多角度融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促进产业多样化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止于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不一致的促进作用,并且周边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对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但是由于研究样本和指标选择的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建设不但不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反而会出现抑制作用。Farhana 认为,当城镇化建设到较高水平后,由于在建设初期并未规划好长远发展战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会抑制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并且在部分产业的技术效率提升上产生抑制作用。考虑到本国的特色国情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提出假设H1。

H1:新型城镇化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还包括作用机制研究。总的来说,包含如下:第一,消费升级,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释放了一定的消费潜力,不仅可以解决城镇的过剩产能,而且可以倒逼企业推出更为多样的产品和服务系列,从而推进服务产业的发展。第二,技术创新,城镇化的同时伴随着产业转移等现象,在与本地产业融合的进程中带动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出现。第三,人力资本累积,城镇化能引导劳动力产生流动,形成人力资本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中,从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第四,生产要素流动,不同区域拥有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生产要素的流动不仅能提升生产的效益,更有助于将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打造自身的特色业务。考虑到在检验作用机制时,大部分学者考虑中介机制,而忽略中介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假设H2 及假设H3。

H2: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H3:人力资本的积累会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1.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本文选用双重差分法评价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效果。2015年2 月,国家发改委将江苏、安徽两省及宁波、大连等62 个城市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2015 年11月及2016 年12 月又先后公布第二批、第三批综合试点地区名单,这为双重差分法提供了良好的“准自然实验”。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式(1)中,Ind 为被解释变量,本文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来度量,d是分组虚拟变量,d是时间虚拟变量;control 表示控制变量,μ和ν是表示个体和时点固定效应。γ 是核心估计参数,度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净影响,根据假设H1,γ 的值应当显著大于0,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链式中介模型。根据假设H2 和假设H3,新型城镇化建设会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累积和创新驱动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人力资本累积和创新驱动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且表现为人力资本累积能够促进创新驱动,因此参照董嘉昌等建立的多重链式中介模型来考察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式(1)中给出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针对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驱动的中介效应,设定多重链式中介模型如下:

其中,hcl 表示人力资本水平,ie 表示创新驱动,ind表示产业结构优化,d×d表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虚拟变量,control 表示控制变量,与式(1)中的变量一致。

方程(2)至方程(4)构成了中介效应检验的多方程系统,其中式(2)检验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式(3)检验新型城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驱动的影响,式(4)检验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其中,“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独立中介效应,其值为δπ,“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独立中介效应,其值为λπ,“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累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可以称之为链式中介效应,其值为δλπ。

3.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为进一步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在式(1)的基础上设定如下模型:

其中,I 表示示性函数,γ 表示门槛值,当门槛变量值大于γ 时,门槛变量I(q>γ)赋值为1,反之为0。式(5)中的ω和ω反映了在门槛变量的不同数值水平下,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特征。

此外,式(5)反映的是单门槛时的回归模型,还有双重门槛以及三重门槛状态下的回归模型。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全国282 家地级市2011—2019 年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其中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163 家,控制组城市119 家,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个别缺失的数据用插值法获得。

1.被解释变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学术界对其内涵达成了一定共识,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表现最常用的指标。产业结构高级化反映的是产业由低水平、低附加值向高水平、高附加值演进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从“一二三”逐渐向“三二一”过渡,集中体现了比例关系的演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参考袁航等人的做法,从份额比例及劳动生产率乘积的相对变化刻画三次产业的高级化水平,计算公式为:

式(6)中,y表示城市i 第m 产业在t 时期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Y和L表示城市i 第m 产业在t 时期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两者的比值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将非均衡的产业结构通过资源调配转向均衡发展的过程。本文参考韩永辉等的做法,计算公式为:

式(7)中,Y表示城市i 在m 产业t 时期的总产值,L表示城市i 在m 产业t 时期的就业人数,sr 数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越合理,数值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程度越高。

2.核心解释变量及中介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是双重差分模型中的时间虚拟变量(dt)和分组变量(du)的交互项D。并将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驱动作为多重链式中介模型的中介变量:一是人力资本水平,采用城市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与地区年末总人口的比值测度。二是创新驱动,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比值来反映,创新投入方面选择城市科学事业费支出指标,创新产出方面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指标。

3.控制变量。基于已有文献,选取以下变量作为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控制变量:一是环境规制,鉴于数据可得性,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量化;二是政府规模,选择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城市GDP 的比值来量化;三是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 指标表示;四是信息化水平,采用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和人均GDP 的比值,变量明细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及其计算方式

三、实证检验

(一)作用效果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为了保证模型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逐步引入新型城镇化虚拟变量、控制变量以及中介变量来探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表2 中的第(1)列至第(3)列反映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颁布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数值大小约为0.003,而第(4)列至第(6)列则反映新型城镇化政策颁布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数值大小从0.39 左右转变为-0.14,表明中介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共线性作用,在后文会对其进一步分析。

表2 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

该回归结果辅证了假设H1,即新型城镇化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平行趋势检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需要满足的前提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实行之前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文中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在2015 年和2016 年进行,因此无法以某一固定时期作为临界点。本文将所在时点和政策时点做差分处理,即检验政策实行前几期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

图1 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平行趋势检验图,纵轴表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在被解释变量上的差值,即处理效应,横轴表示处理前各期、处理期和处理后各期的时间轴。

图1 产业结构升级平行趋势检验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在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颁布之前,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之间没有显著差别,而在试点政策颁布后,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要明显高于非试点城市,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则较未试点城市要低。

3.反事实检验。考虑到可能存在其他的政策变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在此进行反事实检验,即将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时间提前两年,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作用是否与基准模型结果一致。

表3 中第(7)列至第(10)列是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提前两年并引入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数值变化和显著性来看,其与基准回归结果差距较大,且显著性不强,因此认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影响是显著的。

表3 反事实检验

4.PSM-DID。考虑到在新型城镇化名单上的试点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差,即各城市本身依据自身的区位因素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采用PSM-DID 方法对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进行得分匹配,并在匹配后对t 统计量进行检验,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4 报告了匹配之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变量差异情况。

表4 倾向得分匹配平衡性检验

从匹配后的结果来看,对照组与实验组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并将匹配后的新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来看,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仍然显著。

(二)多重链式作用机制分析

要验证图1 中新型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介效应,同样地利用稳健的估计方法对式(2)、式(3)以及式(4)中的路径系数进行检验。表5 报告了式(2)、式(3)以及式(4)的回归结果。

表5 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来说,人力资本积累的独立中介效应1 数值为-0.00549,技术驱动的独立中介效应2 数值为0.516,而“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累积-技术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链式中介效应数值为0.0265。总体来说,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颁布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来说,人力资本累积的独立中介效应1 数值为0.000136,而技术创新驱动的独立中介效应则显著为0,“新型城镇化-人力资本累积-技术驱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链式中介效应同样显著为0。总体来说,新型城镇化政策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结合式(4)中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数值,可以分析出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中介效应占比

从总的影响作用来看,新型城镇化政策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来说则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的独立中介效应来推动;人力资本的独立中介效应反而会抑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链式中介的数值则占比相对较小。

该回归结果辅证了假设H2 和假设H3,即新型城镇化会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且人力资本的提升会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四、进一步研究

考虑到在引入技术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后,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影响数值变化较大,因此认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颁布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特征。经过门槛效应检验后发现,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时,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存在门槛效应。下页表7 报告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门槛数量检验结果。

表7 产业结构合理化门槛数量检验

从门槛数量检验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门槛效应,将技术创新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双门槛,而将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三重门槛,门槛值检验结果如表8 和图2 所示。

表8 产业结构门槛值检验

图2 产业结构合理化门槛值检验(技术创新、人力资本)

根据门槛数量在式(5)基础上进行回归,回归结果 如表9 所示。

表9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门槛回归结果

表9 报告了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当技术创新分别在5.989 以下、介于5.989—7.770 之间以及7.770 以上时,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依次为不显著、0.574—2.387;当人力资本分别在3.393 以下、介于3.393—5.989 之间、介于5.989—7.770 之间以及7.770 以上时,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分别为0.0949、0.462、0.591 和0.971,两者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是边际递增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政策是我国2014 年颁布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换,从而达成促进消费、优化城市格局等一系列目标。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政策会通过要素流动以及共享生产设施等手段来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协调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本的逐利性,某一区域甚至是城市难以形成少数产业或者单一性较强的产业格局,因此无形中就弱化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政策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数值约为0.003,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并借助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和PSM-DID 进行稳健性分析,证实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借助多重链式中介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仅存在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且直接影响数值较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按影响作用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技术创新独立中介、直接作用、链式中介作用和人力资本独立中介作用。最后,借助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在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下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存在三种门槛,门槛值分别为3.393、5.989 和7.770,在不同水平下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分别为0.0949、0.462、0.591 和0.971;而技术创新存在双重门槛,门槛值分别为5.989 和7.770,在不同水平下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分别为0.574 和2.387。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当前我国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即在产业的竞争逐渐转向产业链竞争的新模式下,仅仅依靠不断提升服务业比重的方法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取得可观的收益,当前需要拉近城市与城市之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差距,形成和谐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借助国家的产业政策并且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产业,选择适合自身的和谐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高级化合理化门槛
拆除不必要的“年龄门槛”势在必行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6:40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46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会计论坛(2020年1期)2020-03-29 02:05:26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智富时代(2019年6期)2019-07-24 10:33:16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及效应分析
财会月刊(2018年10期)2018-05-05 07:58:03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中国火炬(2015年3期)2015-07-31 17: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