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及农民工问题讨论

2022-08-31 08:45:02宋安忆戴吾三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

宋安忆,戴吾三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时在工业、经济方面主要学习苏联模式,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但经济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给人民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拨乱反正,将政治生活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会议中,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开放经济特区等重要事项,为中国经济腾飞规划了发展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将民营经济作为国有经济的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进而释放市场活力,增加社会就业和群众收入。温州民营经济大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当地民营企业从家庭工商业起步,走出了手工机器结合生产小商品、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自营供销的“温州模式”,形成了专业的小商品生产基地,以分散型“小而专”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了市场活力。

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二元经济双轨制释放了市场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获得了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也为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民工迁徙,成为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力军,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关系到社会公平等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农民工返乡,这对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沿海地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

温州历史上是手工业、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开创了“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分散型”“小而专”,采用手工加机器生产小商品为主的民营经济是温州第一次集体创业,为二次创业、产业升级积累了生产经营的经验和资本。纽扣、打火机、眼镜、皮革制品等这些小商品,基本都是从家庭作坊开始的。快速生长的作坊工厂,形成了分工的专业市场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奠定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基础地位。突飞猛进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形成了专业的小商品生产基地,涉及电器、鞋革、纽扣、汽车零部件等商品。2010 年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市国有企业总数为35 家,工业总产值为225.58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相比之下,私营企业总计27 103 家,总产值为3 349.2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1.4%。当地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也体现了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的活跃度。

2010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温州市电气机械及器件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业、鞋帽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年产值超过20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5%。全市拥有30 个由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8 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38 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拥有16 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4 个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 个省级品牌强镇。小商品生产的民营企业,是温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分工的专业生产、采购、经营和销售,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在小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和轻工业制造中心。第一批创业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扩大了产业规模、生产线、设备规模、工艺种类和产品设计种类,由原先的低端生产发展到工业产品的零部件加工制造,成为东南沿海经济圈的重要产业中心。其凭借着廉价原材料、低成本加工、充足劳动力,迅速占据国际低端市场,商品出口量持续增加,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改革初期,凭借廉价原材料和充足的劳动力,温州逐渐成为小商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但产品低端、没有自主品牌和贸易摩擦较多等问题突出。一些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设备、生产线和工艺,在国外设置产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改进生产设备、工艺、产品设计和生产线,逐步实现自动化生产和企业的升级转型。手工作坊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拥有了一流的设备和生产线、顶端的产品设计师,创办了自主创新的特色品牌,形成了区域的产业集群,打造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成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依靠廉价原材料、充足劳动力、低附加值技术投入获得了持续的发展。过去数十年来,中国凭借低端制造业和出口拉动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临近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为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由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从低端产业向知识、技术型的高端制造业转变。

民营企业要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顶端的升级转型,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应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价值链,占据高端制造业。要实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升级转型,必须使其由依赖物质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转为依赖高端科技人才的资源节约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温州民营企业增长存在污染排放、能耗等问题,当前的产业发展必须实现从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而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创造性人才,因此推动教育公平、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是创新发展的落脚点。

民营经济创业之初,走的是专业小商品生产的发展模式,科技含量不高。经过三十年的积累,两代人的投入,未来在生产领域,其将更多投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设备,逐步过渡到工业4.0 的数字化生产。在产品设计领域,创新设计和产品体验是向高端产业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在管理领域,则应引进现代化的公司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代替家族式管理,融入全球化生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三、关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补充了公有制经济市场,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手工业民营经济工厂的工人,多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就业困难的农民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的生存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此外,温州地区民营企业中经济私有化现象十分严重,务工人员较难获得职业提升,大多为家族企业打工或从事一些基层管理工作。贫富差距大,造成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务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经常出现犯罪事件,社会结构较为混乱,并且工地事故发生率高,务工人员的生活环境差。另外,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这也是存在的。

国家统计局2019 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9 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 077 万,比上年增加241 万。其中,本地农民工11 652 万,比上年增加82 万,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 425 万,比上年增加159 万,增长0.9%,具体数据如下页表1 所示。其中,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量最大,迁徙到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大多来自中西部落后地区,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和迁徙,带来了一系列就业安置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表1 2019 年农民工流动人数统计 单位:万人

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 岁,从年龄结构看,40 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0.6%,50 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1.1%。教育程度基本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行业。农民工月均收入为3 962 元,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为3 958元;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 567 元;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为3 472 元。农民工普遍工资收入水平低下,仅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支持全家人的生计和子女教育。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约为20.4 平方米,居住条件简陋。

50.9%的农民工反映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面临一些问题。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儿童,反映本地升学难、费用高的农民工所占比重较高,分别为34.2%和28.9%;反映随迁子女无法在本地参加高考的农民工所占比重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农民工反映随迁子女存在升学难、费用高、无法在本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所占比重分别为44.9%、30.1%和21.3%,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规模越大,升学、费用和高考问题越突出,在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这些问题更加显著。

民营企业工厂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往往只具有初、高中知识水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其从中西部落后省份前往沿海地区务工,成为当地的产业工人;经过技能培训,能够从事简单、重复性、繁重的工作,收入低微,仅能支持全家的生活需要。单调的工作和教育水平的缺失,使得他们不能获得职业提升,工作和生活状况往往十几二十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这些产业工人不分昼夜地工作,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相比之下,他们的劳动所获得的工资仅有三四千元,仅能维持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生活窘迫。外出务工的人员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往往聚居在建筑工地或工厂厂棚,那里洗漱不便、卫生条件极差。另外,由于医疗卫生知识的缺乏,其往往不能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疾患。再加上工作繁重,夜班倒换打乱了其生物钟的平衡,使他们往往身体素质极差。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饮食营养不均衡,前往大医院就医难,健康状况堪忧。由于工资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职业得不到发展提升,他们常年背井离乡,不能照顾老人和儿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产生了贫穷代际传递等社会问题。

四、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政府作为和展望

对于解决贫困偏远地区农民工的就业来说,地方政府的作为十分重要。地方政府应通过对户籍的登记、当地居民就业的调查、困难群众的就业帮助和安置等,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对于乡村地区,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就业、子女教育和医保问题。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支持并鼓励乡镇企业的创办,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随着医保覆盖率的提升和义务教育的实施,贫困地区群众的子女教育和医保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乡村地区的青年获得了义务教育,能够前往城市谋生、安置,或者回馈乡村进行创业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于乡村发展和群众安置,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作为参考。

第一,将基础设施建设提上日程,道路、学校、河坝、电缆、网络是保障村民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村民认知、改善村民生活和提高办事效率十分有意义。第二,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创办,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可依据地方的特点,建设如养殖、农业种植、服装工厂、乡村旅游观光、食品加工、五金零部件生产等企业,可以集中力量办厂,登记村民技能,对无技能村民进行培训,支持并鼓励村民参与就业。不仅增加就业和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集中安置村民、丰富群众生活。第三,建设技能培训和知识提升中心,如在乡镇建设图书馆,提供数字和纸质出版物,负责就业培训工作,同时方便本地学生的学习和课业辅导。支持并鼓励村民进行终身学习和提升,帮助其学习农业、创业、商业等知识,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帮助群众丰富知识和业余生活。乡村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通过政府的领导作用,支持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就业和经济;鼓励村民进行学习和提升,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助力城镇化建设,未来的乡村前景可期。

农村和农业问题解决好,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关系到社会公平,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餐桌和健康。淳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环境等,这些都是农村的优点。在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农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的农村已经逐渐实现了公路和网络覆盖,颇具中国特色的田园风情。未来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随着青年们陆续离开乡村前往城市生活,农业、养殖业大规模集中化生产,乡村地区是否应该被开发,实现城镇化?或者乡村应保持着自己的面貌,与城镇经济一体化?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如塑料、橡胶、矿产、冶金、服装、皮鞋工业、旅游等产业,基本实现城镇化;保证道路、网络通畅,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保证学校、医院、商业、法院、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公共设施建设齐全;使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子女获得较好的教育;使农业和养殖业,基本实现产业分工,企业越做越大,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强。这样经济较为发达,村民基本解决就业问题,基础设施齐全,就是一个生态良好的状态。

农村应如何开发和规划,现代农业怎么发展,当地的教育和人力资本问题怎么解决,怎样去发展其他产业,这些是政府应该谋划的,更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一个发达国家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发达的公路网络和信息系统,优美的自然环境,宽敞的空间,发达的实业,保证附近居民的收入和子女的教育,平均且较高水平的教育。总体来说,重要的是三方面,一是教育,二是基础建设,三是经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技能的获得,人力资本提高了,就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实业经济、现代化企业,让这些通过教育和培训的当地居民合理、有效地参加到经济建设中,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其生活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农村就有了希望。农业现代化和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也应提上日程,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猜你喜欢
农民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0:48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06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经济是个啥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拥抱新经济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