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2022-08-30 07:15魏慧敏李骅锦
决策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硅谷产学研种群

◆张 省 魏慧敏 李骅锦

一、引言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创新成为科技革新及经济发展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提供良好的平台以便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它所具有的知识、人才和技术优势,能够为自身提供科研成果,带来经济利益,能够合理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谋划和推动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发展,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在此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新的课题被正式提出,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拟对该课题的内涵进行界定说明,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并以美国硅谷为例进行深入探讨,从它的成功经验中发展完善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凸显出创新研究范式的转变,表现出一种动态过程:由关注单个体系中的构成要素转变为注重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1]。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组织进行类比,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类物种、种群、群落以及创新生态环境都被包括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之中。其具体构成要素如下:

1.创新主体。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都是创新主体,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担任个体承担者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和人才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需要开发和推动新产品与服务,对生产对象实行技术推广。

2.创新种群。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以不同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产业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得以形成,种群内通常有一个能够代表该地域先进技术水平的引擎企业。种群之中的小企业通过引擎企业的经济外溢效应,相互协作,共同克服创新之中缺乏技术、信息等劣势,加快创新步伐。

3.创新群落。纵观群落的形成过程,引擎企业可以带领并集聚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从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规模不同、性质不同但却能够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企业,从而形成创新群落。本文认为在该生态系统中,创新群落的具体组织形式以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方式呈现。只有把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诉求作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出发点,把市场作为向导,依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才能共同追求创新价值的最大化[2]。

4.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环境是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和创新群落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制政策、信息、资本、技术、市场和文化环境都处在创新生态环境之中[3]。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单一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动荡的背景下很难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范式也由关注系统中单一要素的构成向关注要素、系统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动态转换。由于该生态系统中创新种群的特征和功能不同,可以进一步把其划分为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创新种群中的一方或者多方相互联结、融合构成了领导种群,协调利用创新资源,是该生态系统的创新领导者[4]。关键种群则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两大种群构成,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创新者。支持种群则由政府和相关金融、中介机构等组成,是维持该系统正常运转的支持者。政府和相关机构种群为企业种群、高校科研机构种群实现创新目标提供政策指导、信息平台和投资融资[5]。创新种群由不同的创新主体根据它们对创新的共有需求和自己不同的创新优势与资源形成;由于创新机制的存在,这些不同的创新种群组合而成了创新群落,进而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由此,本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如图1 所示。

图1 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特征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本研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1.复杂性。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与某一空间相联系的网络式和多维度的空间结构系统。由前文所构建出的模型可以看出,它由多个创新主体构成,还包括各种创新环境要素,这些创新环境要素从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并且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目标,从而体现出系统的复杂性。

2.整体性。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某种规律和方式组成了系统,该系统已经具有其单个组成要素本身不具备的新质,并且产生整体功能大于所有构成要素功能之和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要素与结构的综合表现就是整体性。

3.动态性。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有机体生物特征,如发育,繁殖,生长和衰老,所以,生态系统具有其固有的内在动态变化能力。同样,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也是动态的,它体现在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共荣共生,协同演化和相互适应。

4.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维持或恢复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自适应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此外,竞争和反馈机制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 硅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能够将各参与要素包含进来,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对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动和经济行为进行合理有效地支配。对于那些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有着较强共生关系的创新群落,如美国的硅谷,就比较适合这种模式。其中,硅谷模式中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大学、企业和政府;重要的支撑要素是风险投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它们催化了硅谷中各种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则为硅谷的持续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见图2)。

图2 硅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示意

(一)人才、企业、政府之间的协同是硅谷走向成熟的良好环境

1.世界一流大学为硅谷创新网络输送创新人才。大学为硅谷创新网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知识和技术,是创新网络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创新型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硅谷的创新精神也需要在教育、研究机构才能更好地弘扬。这些教育机构既包括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也包括社区学院。硅谷地区的大学相较于和政府间的联系,其与企业关系更为密切。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每年都会向硅谷输送大量一流的高级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这两所大学为硅谷创新网络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不断注入先进创造力,带来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领域的发明创造,如光盘记录仪和鼠标输入设备等都是硅谷的企业通过吸收、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形成的最终产品。

2.“引擎”企业促进创新网络和种群的演化。由图2 可知,硅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是由各类企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所形成的开放的企业创新网络。它不受任何大公司的控制,而是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和技术流使“引擎”企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形成相互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创新网络。“引擎”企业是硅谷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通过研发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除了具备大量的研发投入产出和核心技术以外,企业周边地区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是“引擎”企业的供应商,是硅谷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创企业经常能够在市场上的空白领域中发现商机,它们大多由毕业生或辞职进行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创建,一般通过销售产品、技术或上市等手段进行发展。小型专业化公司之间虽有竞争,但是硅谷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学校会为这些企业之间的学习和调整提供基础保障,使得产业差异化,以免造成竞争力不足和经济衰退等现象,有利于企业提高灵活性以适应硅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强区域的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

3.奋发有为的政府为硅谷创新系统的形成提供各类规制保障。硅谷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需要为企业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采用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企业的发展,并为税收结构提供长期投资。首先,联邦政府通过大量投入资金的方法对大学在国防、航空航天、通信和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进行扶持,由此产生了许多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发明。同时,政府为了鼓励硅谷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激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研发创新;通过提供研发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避免国内公司受到国外一些公司不正当竞争的损害,直至它们能够在技术上自力更生,政府都会对国内公司进行保护。这些都是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主要政策。

(二)创新支撑要素是硅谷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催化剂

1.风险资本。除了人才、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硅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催化剂就是资金,而硅谷靠近创新型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风险投资基金。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风险投资成为硅谷企业家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当地的职业系统中,风险投资家占有很大比例。而且,风险投资能够大大降低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经济负担,并将其风险分散给其他众多的投资者。据调查,硅谷在2014 年一共获得了145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43%;同时,风险投资业开始成为硅谷的经济引擎。

2.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聚会,如商业协会、行业会议、贸易展览会和各种俱乐部,是人们在硅谷相互交流信息的地方。西部电子厂商协会为鼓励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如管理培训,这些培训通常以企业财务、营销技巧、生产管理等为主题,许多中小公司虽然拥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加州高科技园区为迎合新兴的高科技企业的新兴需求,打造了一批专业化的建筑。这些设施由大学、政府或企业创建,为小企业提供一系列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服务,从日常需求,如秘书,复印等,到专业化的服务,如人力资源、技术转移、金融资本、管理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在同一地区建立这样一个结构有利于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网络,鼓励交流知识经验,相互促进并创造新的想法理念。

(三)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是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1.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硅谷的成功不仅是在于使各创新主体与要素简单融合,还在于其为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培育了自主创新的氛围,使其持续繁荣昌盛。硅谷的创新基础设施是硅谷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等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是硅谷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能源供给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意味着充足有效的能源供应、便利的交通和更快捷的联系,能够使供应商、顾客与合作商之间的会面与交流更加方便迅速;高科技电子通讯技术,如因特网、可视电话会议等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虚拟化的合作。这些创新的基础设施可以为硅谷各创新主体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2.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的特点是提倡冒险,容忍失败,鼓励基层,包容异端。硅谷支持冒险、鼓励创立新企业的社会风气和体制,使得企业家勇于创新和冒险,并且勇于承担失败。硅谷的开放性体现在很多地方,如: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简化程序;要求不能规定硬性的工作时间。还有就是硅谷具有很高的移民比例和多种移民来源。数据显示,约有3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是美国国籍,在中国或印度出生的初创企业创始人至少有25%,可以明显的看出硅谷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极好。具有不同母语和文化背景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作为沟通硅谷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的桥梁,能够使各地的技术、人才与硅谷进行接触,这一直是硅谷维持创新和活力的重要源泉。

四、研究启示与建议

总而言之,硅谷的竞争力是因为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创新集中营”,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开放的、有机的和相互联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真正成为了创新创业的“栖息地”。基于硅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过程,本文认为,我国谋划并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建设一批创新型大学。大学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中知识、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来源,应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人才的培育上,不断为当地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同时,为了使产学研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还应该积极的推动大学科研活动与企业、市场的合作与交流。二是努力培育当地创新“引擎”企业。一个地区若想真正地被誉为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在该地区培养出世界级的创新“引擎”企业。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促进了“引擎”企业的形成,给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这些企业在自由发展的环境中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培育出代表性企业。三是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构建,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公共服务的优化,能够促进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整合,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还需放松和放宽投融资管理,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保护产权,营造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将创意想法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创业活动。

猜你喜欢
硅谷产学研种群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从银川跳到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