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鸣
近期,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针对相关指数成份股进行调整,国内的化妆品巨头珀莱雅被剔除,原因并非业绩不佳或交易平淡,而是由于外资过度追捧导致持股比例接近“警戒线”。对追踪国际指数进行被动配置的外资来说,意味着需要进行持仓的转换,不利于长期投资的实施。笔者认为,外资在A股“30%”的持股上限存在多年,初衷在于保护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话语权,但随着A股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外资持股上限有必要进行调升。
目前A股有关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规定是2014年修订的,当时规定外资持股“合计不超过30%、单一不超过10%”。
8年前,外资参与A股只能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方式来参与,还涉及外汇额度的审批等,30%的持股比例上限基本可以满足当时外资参与A股的需求。但随着A股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加深,QFII、RQFII的额度限制取消,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将A股纳入全球指数中,外资投资A股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外资增配A股,不仅反映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也对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提升有正面效果。在对外开放大踏步的同时,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提升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此次富时罗素调整成份股的情况可以看出,“30%”的规定对外资增配A股已经造成了有形和无形的障碍。虽然珀莱雅在指数成份股调整前,外资持股比例没有超过30%,但已经达到了26%的“警戒線”,富时罗素认为,如果继续维持其在指数中,未来追踪指数的基金将缺乏足够的买入空间,因此予以剔除。对国际指数编制公司来说,这一限制势必会导致其在考虑提升A股纳入因子的时候更加谨慎,成为外资增配A股无形的障碍。
从理论上说,设置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可以防止一些优秀公司的控股权落入外资之手,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经营,但适度放松并不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那些攸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来说,大部分股份属于国有股,外资在二级市场上根本无法买到足够的份额形成控股优势,只能做财务投资者分享上市公司成长的果实。既然选择在A股上市,就不是外资买入的专利,看好公司的内资同样可以买入,上市公司也可以在股价低估、现金流充沛的情况下回购股份。即使有少量外资真的在极其低估的时候买入并持有,这也是他们在承担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得的收益,而且还加快了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长期来讲更有助于A股更有效地定价,提升市场效率。
事实上,也有一些公司的大股东因为减持而持股比例低于30%,理论上存在被外资“夺权”的可能。但由于还有单一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10%的限制,众多外资想要组成一致行动人形成合力难度极大。更何况,这些公司的大股东既然不珍惜自己的股份要减持,必然有自己的商业考虑,又何须有太多的“父爱主义”进行管制呢?反而是在外资持股比例取消之后,可能有一些大股东因为担心被外资“夺权”,在减持股份的时候更加审慎,这对二级市场所有投资者来说也是好事一桩。
如果能够提升外资的持股比例上限,等于向全球释放A股对外开放的强烈意愿,对于吸引外资入市、增强A股长期资金比例有正面作用。除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之外,一些高度依赖油气资源出口的中东国家,也有大量资金需要对外投资,如果A股能够以更包容的姿态对外资开放,有助于“石油人民币”的形成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长远影响之深超过A股本身。
笔者建议,目前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不妨从现有的30%提升到45%甚至更多,以因应A股目前的发展现实。在提升持股比例的同时,需要将外资在A、B、H股及海外存托凭证的持股比例进行合并计算,控制在总股本的45%的比例之内。如果单日外资合计持股比例超过45%,则外资在A股只能单向卖出,直至降低到40%再恢复买入许可。同时,交易所也应当披露每只股票的外资持股比例数据,让投资者心中有数,进入转股期的可转债也应当同步披露相关数据,增强市场透明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